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彭博:包商銀行多米諾骨牌向實體傳導

包商銀行被接管引發的信用危機還在發酵。

彭博報導,包商銀行引發的信用危機仍在蔓延,並有穿透金融體系,向實體經濟傳導的苗頭。有分析認為,目前市場都希望控制對手方交易風險,每個人都做相同選擇的話,整個市場流動性就會坍塌,非銀拆借將變得很困難。

包商銀行事件引發的信用危機仍在發酵

彭博6月16日報導,包商事件引發的信任危機仍在蔓延,大有穿透金融體系,向實體經濟傳導的苗頭。

上周,聯訊證券和海通證券旗下資管公司緊急就其債券業務暴露風險的傳聞闢謠。

有市場傳言稱,聯訊證券債券交易「借不到錢滾不下去了」。為此,聯訊證券發布澄清聲明,稱公司各項債券投資業務未發生任何債券融資風險。海通證券亦發布澄清公告稱,旗下沒有任何結構化債券帳戶,更不存在爆倉情形,截至6月12日17點,公司無任何帳戶存在回購或買券未清償的情況。

南京證券固定收益研究員楊浩表示,「近期市場的謠言比較多,但是因為市場信息並不完全透明,所以難以分辨真偽,但肯定的一點是,這體現出包商事件後,機構普遍對風險估計得比較多,情緒很謹慎。」

他指出,在流動性分層加劇的情況下,市場對非銀機構,特別是對產品戶的流動性狀況擔憂尤甚。

中信證券固收研究主管明明表示,「目前市場情緒都是風險規避的,大家都希望控制對手方交易風險,如果每個人都做相同的選擇,就會導致整個市場流動性坍塌,其結果就是非銀拆借很困難。」

中共接管包商銀行衝擊市場信心

在包商事件發生後,利率債和同業存單這些流動性較高的固定收益品種已經或仍在遭遇不同程度的拋售,不同信用等級的同業存單利差明顯走闊。

報導說,事實上,中共政府20年來罕見的接管一家商業銀行的舉措,給金融市場信心上帶來的衝擊之大遠還不止於此,金融機構正在重新審視交易對手方風險。

交易員指出,貨幣市場上的資金融出方如今對抵押品的標準要求「極高」,幾天前可能還會接受AA+評級的抵押品,但目前絕大部分機構都需要押利率債或AAA資質的同業存單,以信用債做質押的融資更難被接受。

光大證券分析師王一峰指出,中小機構在銀行間融資成本遠高於市場價,這類機構更傾向於在交易所市場融資。但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對於低等級的押品來達成撮合交易的可能性,比較小。

報導指,包商事件令銀行間流動性分層現象加劇,中小機構遭遇明顯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除了銀行間市場上中小銀行的同業存單利率快速攀升,以非銀為代表的部分機構上周更是一度以15%的天價在銀行間拆藉資金。彭博匯總數據顯示,交易所的協議回購加權利率自包商事件以來升幅也已接近140個基點。

這就是說,一旦質押券不合要求,出價高者也會被資金供給方拒之門外,而這對信用品持倉比重較高的非銀機構而言可能是致命的,並可能引發信用債的拋售,債券發行人的再融資也將受波及。

為挽救金融市場上岌岌可危的信心,中共央行已經加大公開市場注資力度,增加再貼現和短期借貸便利(SLF)額度,降低中小銀行質押品門檻,以針對性的提供流動性支持。監管層還出台了質押式回購的違約處置細則,資金融出方可通過匿名拍賣等方式處置違約回購的質押債券。

除此之外,金融機構亦開始行動,華泰證券稍早稱將按市場化原則為非銀提供流動性支持,以增強信心防範風險。

風險傳導到實體經濟

彭博駐香港高級經濟學家曲天石表示,「非銀機構是信用債市場上的大買方,如果非銀機構的融資鏈條受到影響的話,可能會影響到對信用債的需求,特別是那些中低等級難以用於質押融資的債。」

報導指,金融機構在回購交易中對信用債的歧視甚至是排斥,不僅使得那些對信用債購入比例較大的機構和產品戶,特別是券商資管計劃、基金專戶以及私募機構等面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反過來也會降低投資人對於低評級信用債的需求。信用債是企業融資的重要工具和渠道,一旦信用債需求降低,由包商銀行被接管引發的金融風險則將向實體經濟傳導。

明明指出,由於很多信用債投資者來自中小機構,他們流動性緊張就會導致信用債波動,進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會上升。

此外,實體經濟還可能面臨融資難所帶來的違約率攀升問題。

曲天石表示,「弱資質企業的債券發行量可能會減少,成本可能會上升,最後也可能會加劇違約壓力。」

標普分析師黃馨慧指出,小機構拋售信用債可能是從低評級的開始;對於這類企業而言,買家變少將使得發債融資難度提升。她認為,包商事件後信用風險再度上升;全年來看,違約率還是會小幅上升。

彭博匯總數據顯示,截至6月10日,今年以來違約的境內信用債本金已達463億元人民幣,同時還有2043億元債券兌付承壓。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希望之聲 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618/1303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