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大開眼界!這就是日本小微企業的實力 一家30人年營收2.7億元 一家180人3.6億元

隨著謝端明社長以較為流利的中文展開公司的介紹,尤其是聽說他們總共才30名員工,今年卻預計能創造4000萬美金(約2.7億元人民幣)的年營收時,所有學員都忍不住發出了「哇」的讚嘆聲。

一、BOCO的創新威力

在東京大田區,走進一座普普通通的城市公寓,在三樓一間168平方米連帶著車間的辦公室里,看著稀稀拉拉的幾個員工,研修班的學員有點懵,這家BoCo株式會社有啥看頭?來日本參訪的第一家企業咋是這個樣子?

不過,隨著謝端明社長以較為流利的中文展開公司的介紹,尤其是聽說他們總共才30名員工,今年卻預計能創造4000萬美金(約2.7億元人民幣)的年營收時,所有學員都忍不住發出了「哇」的讚嘆聲。

BoCo株式會社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專業的骨傳導技術創新聽覺設備製造商,以「融合骨傳導先端科技,豐富人類多彩生活」為使命,持續研發製造earsopen®(EO)骨傳導耳機系列產品。

BoCo公司員工數量很少,精英可不少:社長謝瑞明是印尼華僑,曾留學中國(難怪他中文那麼好),先後在柯尼卡和埃森哲工作。CTO中谷任德致力於骨傳導技術研發18年,擁有日本通產省特許廳(相當於中國的專利局)頒發的17項骨傳導傳感器技術專利,成功研製出直徑僅為10mm的超小型高效骨傳導傳感器。以荒牧純一先生為總負責人的音控技術研發團隊,來自於SONY高品質音響技術研發部,獨創骨傳導音頻控制技術能實現業內最高音質效果,增強聽音時的臨場感,同時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耳機的漏音現象。這樣的技術實力讓Boco公司自主研發出微米級量產機器,使得大批量生產高品質骨傳導傳感器變為現實。

截至目前,BoCo已經在日本國內進入超過2000家連鎖型店鋪進行銷售,2019年開始進入中國市場。

Boco公司成立至今,獲得了日本政府、企業協會和消費者的讚譽和認同:2017年BoCo公司新品的眾籌項目,獲得了當年最高額單品1億日元的成績;同年被日本內閤府授予「開創挑戰未來」企業的稱號,被日本經濟產業省授予「飛躍Next Enterprise」稱號;今年在東京都優秀企業評選中,被東京都企業協會和東京都信用金庫協會聯合評選為「優秀企業」。

參訪中,謝瑞明社長以《BoCo創新》為題分享了自己的創業心得。他說,Boco始終在以「Made in Japan」的工匠精神和「Marketing in Global」的創新行動力,不懈保持產品質量和用戶服務的高品質。至於經營層面,他指出,Kaizen(改善)是日本式經營中最為重要的概念,也是日本企業在加強企業競爭力方面取得成功的秘訣。日本與歐美在企業經營風格最大的區別就是:日本以漸進式「改善」為中心,歐美則以躍進式「改革」為中心。作為第二次創業的創業者,謝社長還強調一定要設計出靠譜的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一定要做好資金保障。

二、石坂的「款待」哲學

看過奇葩的「街道小廠」Boco,研修班的學員始料未及的是還有一家更「奇葩」的企業在等著他們——垃圾回收工廠石坂產業。

相信大家跟我一樣,印象中,垃圾廠的環境一定是又臭又髒,灰塵大噪音大,蒼蠅蚊子亂飛。

但當我們一下車,從這停車場開始,就一點點地被教育了。

停車場很大,不停的有大卡車在專人的指引下運送垃圾進進出出。停車場周邊,全部都是綠色的招牌來表明位置和劃分區域,環境乾淨清爽,沒有嘈雜的聲音,運送垃圾的車輛也一點都不髒。

停車場中間的林蔭小道,是一條用鐵條搭成的長廊,爬滿了綠色植物,專門供上下車的人走動,人走過去神清氣爽,還很安全。

小道的盡頭是工廠的教育塾。在這間昭和時代的小學教室,坐在有幾十年歷史的小桌椅上,學員們聽推進部清水敏男介紹起了工廠的整體情況:石坂產業株式會社,創立於1967年,專注於建築廢棄物處理,從最初的廢棄物收集搬運業開始,之後研發混凝土再利用成套設備,木屑、新塑料類處理設備,建築廢棄物處理,混凝土回收利用……等等,目前已經打造了一個完整的廢棄資環回收利用產業鏈,全封閉的產業垃圾處理專業工廠。員工180人,年銷售54億日元(約3.6億人民幣),高達95%的建築廢料回收率。

他說,石坂產業的現在是一個由二代創造的故事。它曾被社區居民唾棄,強烈要求遷出本區。也曾斥資2億日元建成垃圾焚燒爐,卻因社區居民強烈反對又拆除。這家企業的轉變來自於現任社長——石坂典子,她是創始社長的女兒,在大學畢業後來到父親的企業就職。幼年時,她非常羞於說自己是個垃圾處理商家的孩子,現在卻總是自豪聲稱:願意一輩子做這份令人尊敬的事業。她的轉變來自於對稻盛經營哲學的學習與實踐——採用「敬天愛人」的以「款待」為核心的經營理念,企業目標由「廢物處理的企業」轉變成「與自然共生的企業」,發展戰略則調整為CS與ES,其中CS為事業戰略,主要在工廠的作業環境和技術、設備上下功夫,ES為組織戰略,主要在員工的職業素養、技能和員工榮譽感、與當地居民、環境等和諧共處上下功夫。

清水談到,經過了無數個因思考而失眠的夜晚後,石坂典子決定把企業做成森林一樣的環保企業,打造為一家新型的生態的垃圾處理再生企業,但變革過程卻殊為不易,有40%的員工離開。最終,不僅讓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從55歲下降到35歲,而且全面提升了技術,逐漸改善了環境。這家曾瀕臨倒閉的企業,今天年銷售額超50億日元、獲得過清掃大賞(日本國內含金量很高的環保大獎),社長,石坂典子還得到過日本首相的接見,成為整個日本最著名的垃圾處理公司,豐田、全日空都敬佩效仿,各國大使也爭相前來學習。

清水的介紹已經讓大家耳目一新,而更讓大家大開眼界的是園區內的參訪。

廠區的牆高達十五米,襯有很厚的隔音棉,不同於中國的垃圾處理普遍露天,所有垃圾的處理、回收和加工都是在這樣的高牆裡完成。

工廠採用了很多大型設備,比如挖土機、碎石機等等,但是它們用的都不是柴油,而是電能,所以不會產生尾氣和難聞的氣味,工人在這裡辦公安全環保,也不會感覺很熱。

日本法律要求工業園區有20%的綠化,石坂產業卻做到了80%的園區綠化。工廠被森林包圍,企業就是一個森林公園,石坂產業已經真正轉化成了「與自然、與環境共生的企業」。

花園裡的小道曲曲彎彎,上面鋪滿了細細的木屑,很鬆軟,下雨天走過也不會黏在腳上,這是在石坂工廠內進行分解後再回收利用或再製成的。

在這裡,我們聞不到一絲臭味,聽不到機器的轟鳴,聽到的是小鳥在唱歌。陪同我們的員工介紹說,這裡晚上還會有螢火蟲,要知道,螢火蟲的生存是對環境要求非常之高。

款待之心,是日本聞名於世的待客之道。這份「為對方著想」的心意在石坂典子心裡十分重要。她認為,「款待」的對象不局限於客戶,當地居民乃至於員工也不能忽視。

石坂典子過去曾因沒日沒夜地工作瀕臨崩潰,因此,她在公司內部建立完善的休假制度,要讓員工能在工作和生活間取得良好的平衡。她告訴員工:休有薪假不是權利而是義務。

此外,石坂典子提高員工底薪,並培育大量技術人才,讓石坂產業有能力處理大量回收困難的廢棄物。員工士氣上升的同時,公司利潤也大幅提升。

而這裡的盈利模式又是怎樣的呢?這裡垃圾廢物的回收利用,前後端都賺錢。

前端賺錢就是指別的地方把垃圾送過來處理,垃圾處理廠不但不會給別人錢,還要收錢。後端賺錢就是指廢物的回收利用,比方說這裡有專門的全自動化機器把鋼筋拿出來,可以賣錢,還有機器把石頭打碎賣給路基公司。清水先生告訴我們,其實後端賺的錢比較少,但是後端帶動了前端的生意,因為日本是個高度重視環保的國家,他們覺得把垃圾帶過來,工廠是好好處理而不是草草埋掉是很有信用的,所以就會有很多人願意給他們垃圾進行處理,甚至願意支付更多的錢。

在廠區,創始人立有一塊理念碑,上面寫著「用謙虛的心和勇往直前的姿態,努力奉獻」。

致力於與自然共生的石坂公司,果然能與自然共美。

三、小而美—日本小企業的成功之道

參訪期間,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丁可為學員們分享了一堂《日本中小企業成功基因》。以下為他的課程內容精編:

日本中小企業的成功,首先源於高度的專注。

很多企業都起步於非常不起眼的領域,難能可貴的是,幾十年如一日,不斷鑽研,精益求精,直至取得突破。以東京大田區一家只有十多個人的街道工廠為例,該企業創業幾十年,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打洞。他們不停的嘗試在鋼、鐵、合金、碳素等各種材料上鑽洞,甚至做到了在一根直徑0.5毫米的自動鉛筆筆芯上,鑽出120個直徑0.3毫米的洞眼。近年來,這項技術越做越精,日本大企業研製液晶面板,開發電子顯微鏡,都已經離不開與這家企業的合作。

除此之外,醬油作坊利用獨特的窖藏微生物進軍生物科技行業,生產塑料瓶蓋的小企業轉型為精密零部件廠商等等,日本中小企業里,這類通過長期積累,把一項普通技術做到極致,並最終在高科技的前沿領域得以運用的案例屢見不鮮。

優秀的小企業為了與大企業形成差異化,會專注於高附加值、非標準、定製化的產品。世界上最小的塑料齒輪,只有一百萬分之一克,是愛知縣一家名為樹研工業、規模90人的小企業研製出來的。該公司的老闆一直強調,「中小企業在價格、生產規模以及產品門類上都競爭不過大企業。所以我們公司絕對不生產技術含量低、有可能捲入價格戰的產品。」平賀機械工業是一家有著60多年歷史、生產自動化設備的中小企業。他們提供日本最頂級的定製化自動生產流水線,在瓶蓋包裝設備領域占到了日本市場60%的份額,產品涉足食品、藥品、半導體、液晶面板、手機電池、汽車電池等領域。為了實現徹底的定製化生產,平賀設備所用零部件中,標準件所占比例只有20%。

成功的中小企業善於通過與客戶、尤其是不同行業客戶的溝通,在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市場縫隙。太洋塗料是一家生產特種塗料的小工廠,規模只有22人,但有著極強的研發能力,日本最早的水性塗料就是該公司研製出來的。目前,太洋的產品已經廣泛運用在建築、工程、高溫設備、航空、航天、太陽能、兒童文具等各個領域。該公司的負責人強調,「客戶不懂塗料,但總是可以告訴我們很多技術運用的新領域,啟發我們的創新靈感。」該公司新近研發出一款供兒童塗鴉用的顏料,塗抹在牆上的繪畫竟然可以直捕手撕下來,並反覆粘貼。這款顏料的原料原本運用於工業品的包裝運輸,後來通過與幾個文具行業設計師的交流,開發出了全新的用途。

舒馬赫在經典著作《小的是美好的》中曾經精闢的指出,「人只有在包容力大的小團體中才能成就自我。」這一論斷,在日本企業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日本中小企業的內部組織一般都簡單、扁平化,沒有KPI。企業家更看重和諧的人際關係,而不是複雜的管理制度。恰恰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的潛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要把製造業做到極致,人的敏銳的判斷力和細膩的感知能力都要最大限度調動起來。太洋塗料的研發團隊只有五六個人,全是普通大學本科畢業後錄用的,公司並沒有為他們提供特別的培訓計劃,只是在工作過程中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逐漸訓練。他們的高管說的好,「塗料就像是炒菜一樣,把各種原料配來配去,重要的是培養人的感覺,而不是高學歷和玄妙的理論。」

樹研工業在人才培養上走得更遠。該公司宣稱,一直是按照報名順序錄取員工的。不面試,不問國籍、學歷、性別和年齡。新來的員工,為了培養雙手的靈敏度,至少一年時間必須堅持手工作業,不許接觸電腦或檢測儀。樹研創始人的想法是,每個人的潛力都是巨大的,要想做最頂級的製造業,就無須在用人條件上設置各種門檻,而應該對所有員工都給予充分信任,在寬鬆的條件下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720/1318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