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華東,鄉間學童上課的情形。沿襲傳統寫字的方式,孩子們手持毛筆,桌上一盤墨汁。
李舒:(西安聯大)轟炸便一直是這批學人首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金岳霖總是拎著皮箱跑警報,皮箱裡是他和別人的通信;吳宓跑警報的時候,總是在路上幫助女同學,大家說,這是吳宓教授的「賈寶玉」情節;也有老師和同學帶著論文去跑警報,在防空洞裡做學問,一刻也不耽誤。
1930年代華北一家私塾中的老夫子正在教學童識字。民國成立後,新式學校取代了舊式學堂,但鄉下仍有傳統私塾教授四書五經。
李舒:西南聯大成立了兩年,梁思成為學生蓋的新校舍才建成。校舍很簡陋,教室的屋頂是鐵皮的,有的時候下雨,鐵皮的聲音很大,有的老師講課,下面根本沒法聽了,雨的聲音太大了,老師就在黑板上寫著「靜坐賞雨」。
李舒:1942年,教育部決定給25位著名教授,每人發放一筆「特別辦公費」。令人震驚的是,這些教授都拒絕了。拒絕的理由是:「抗戰以來,從事教育者無不艱苦備嘗,十儒九丐,薪水尤低於輿台,故雖啼飢號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後來,孔祥熙撥十萬大洋給學校改善條件,但聯大師生經過全體投票,一致同意:「將這筆錢捐給昆明人民,以報收留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