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小心摔「坑」 雙11促銷套路大拼盤

—一頓優惠猛如虎 一看便宜兩毛五

第11個‌‌「雙11‌‌」逐漸逼近,摩拳擦掌的不止每晚更新購物車的消費者,還有提前開啟‌‌「狂歡節‌‌」的電商平台,除此之外,監管亦如約而至。11月以來,便有20多家電商被各層級監管部門多地約談,嚴查促銷貓膩。

今年的‌‌「雙11‌‌」來得比以往更早一些,各大平台聯合商家打出百億補貼的旗號,給消費者實惠。俗話說,買的不如賣的精,各大商家也都憋著在這場盛宴中大賺一筆,消費者在‌‌「剁手‌‌」過程中除了計算奧數題般的到手價外,也遇到了不少‌‌「坑‌‌」。

奇怪的是,隨機接受採訪的人士大部分都面臨‌‌「真香現場‌‌」。‌‌「雙11‌‌」開啟前:套路我都明白,今年休想騙走我的錢;‌‌「雙11‌‌」開啟後:您有10筆預售訂單需要付款……

不過,確實也有一些人表示‌‌「購物慾沒那麼強了,商品優惠也沒啥直觀感受,不知道為啥有那麼複雜的玩法和規則,簡單粗暴點不好嗎‌‌」。

奧數功底+火眼金睛才配過‌‌「雙11‌‌」?

‌‌「雙11‌‌」的開幕式越來越早,砸錢補貼消費者一直是這個購物盛宴吸引流量的噱頭。2019年10月15日,京東就率先宣布‌‌「百億補貼千億優惠‌‌」的政策,打響購物節頭炮,10月21日,天貓和蘇寧也相繼啟動‌‌「雙11‌‌」預熱,天貓與商家將推出史上最大折扣,為用戶節省至少500億。

官宣的補貼的金額越來越大,但消費者感受到的套路卻越來越深,曾經的剁手族丁小姐對南都記者表示,‌‌「沒啥消費欲望了,完全不想做數學題,以前四則運算就算了,現在太複雜‌‌」。

各種‌‌「滿XX減XX‌‌」、‌‌「定金膨脹‌‌」、‌‌「前XX名半價‌‌」,‌‌「限時搶優惠券‌‌」、‌‌「蓋樓‌‌」等名頭讓人眼花繚亂,甚至有人開玩笑稱,‌‌「雙11‌‌」策劃組是不是把葛軍請去了,購物節變成了全民算數大賽。

有微博網友在2018年‌‌「雙11‌‌」之時就預測了2019年的走向:把優惠券藏在大興安嶺叢林深處一顆四百年古樹右後方300英尺的劉姓土撥鼠家的車庫裡,在2小時內找到土撥鼠一家並在車庫前合影留念,即可獲得5元優惠券。

不少人感嘆‌‌「雙11‌‌」已經是一個11歲的大孩子了,應該自己學會算到手價。有的商家會幫你算最低到手價,前提條件是得滿足所有的減價規則。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條件消費者根本無法衡量自己是否達到,比如前2000名付定金的人享受半價,‌‌「去年被告知沒擠進2000名,所以無法享受半價,但我又沒有數據,誰知道是真是假‌‌」,曾被規則暗傷的李女士告訴南都記者。

價格先漲後降屢禁不止

在關注買什麼、買多少、怎麼買的複雜問題時,消費者還需了解一下促銷套路,避免摔‌‌「坑‌‌」里。

價格先漲後降是套路之首。近些年來,每到‌‌「雙11‌‌」前夕,監管部門要麼約談電商平台,要麼出台相關規定,多次提到‌‌「促銷不得先漲後降‌‌」。儘管監管層三令五申,這種現象仍然存在並受到消費者詬病。

一名喜歡網購零食的趙女士則對記者表示,‌‌「太過分了,一袋芒果乾標價55元,平時買的標價都不是這樣‌‌」,南都記者在商品頁面上發現,該品牌芒果乾‌‌「雙11‌‌」價格為26.9元,並標明‌‌「前15分鐘為21.9元,前2000份買一送一‌‌」。而南都記者在比價軟體上發現,該芒果乾的價格在前3個月基本穩定在30元左右,55元的標價基本未出現在價格走勢圖裡,且8月12日的價格最低,為每份8.4元。

定金、訂金傻傻分不清楚?

除了價格套路外,近幾年興起的預售也暗藏陷阱。各大平台拉長‌‌「雙11‌‌」戰線,開啟預售制,一方面為商家提供精準的銷售預估,另一方面通過定金翻倍等優惠,吸引消費者提前下單預訂。

但背後也存在概念混淆的問題,近年來,各大平台預售的商品中需要消費者支付的基本上都為‌‌「定金‌‌」,而非‌‌「訂金‌‌」。《網絡商品和服務集中促銷活動管理暫行規定》第九條明確指出的是網絡集中促銷組織者不得採用格式條款設置訂金不退、預售商品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

一般而言,‌‌「訂金‌‌」可退,‌‌「定金‌‌」不可退。盈科律師事務所翟振軼告訴南都記者,定金是確定不退的,買方違約,定金沒收,賣方違約,雙倍返還;訂金是預付款,以後買了就作為貨款的一部分,不買就退還。

根據平台規定,如果消費者想要退定金,必須將商品的尾款支付完畢後,再申請退款即可,所以別忘了11日凌晨1點將尾款補齊。

‌‌「電商專供‌‌」套路多

還有一個需要消費者擦亮眼睛的便是‌‌「電商專供‌‌」套路。

近年來,在電商促銷中線上線下很難找到同款商品,而專供線上銷售的商品被稱為‌‌「電商專供‌‌」,這讓消費者很難真正比價獲得實惠。

一般而言‌‌「電商專供‌‌」在服裝、電器、鞋帽、箱包等品類出現的較多,某知名品牌女裝的銷售人員曾告訴南都記者,他們品牌有電商渠道貨品,網上的圖片看不出太大的差別,但材質存在差別,價格也很美麗,基本上是專櫃的3-5折左右,畢竟一分價錢一分貨。

‌‌「雙11‌‌」預售開啟後,南都記者也隨機詢問了兩個服裝品牌的客服有關電商專供的問題,對方均表示,參與‌‌「雙11‌‌」的部分商品為‌‌「電商專供,線下實體店並沒有‌‌」,而關於這些商品的原價問題如何判定,對方則並未回復。

翟振軼律師對南都記者表示,於消費者而言,破解這些套路的能力有限,‌‌「誰會有那麼多的時間去一一對比差價,但消費者可以把自己留意到的一些信息公布出來,對商家是一種監督,另外收集證據、積極投訴,也會讓商家有所收斂‌‌」。

主動跳‌‌「坑‌‌」背後的經濟學

那些每年都參與‌‌「雙11‌‌」的剁手一族倒是看清了一些套路,但也抵不住商家喊出的‌‌「津貼‌‌」、‌‌「滿減‌‌」、‌‌「堪比5折‌‌」、‌‌「0點秒殺‌‌」的口號,不買都覺得自己虧了。

本來不準備參與‌‌「雙11‌‌」的王女士在熬過了10月21日後,在11月6日的夜晚將商品加入了購物車,對南都記者笑道:‌‌「一個月前的我,呵呵,雙十一的套路我早已看透,今年休想再從我這騙一分錢;距離雙十一還有5天的我,您有10筆預售定金訂單需要付款‌‌」。

現在‌‌「雙11‌‌」的期限動輒20多天,很多網店的商品低至5折、3折甚至1折,那商家真的能賺錢麼,還是不惜虧本也要搞促銷?

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這些複雜的規則、潛在的陷阱和貓膩讓一些人變成了‌‌「購物盲人‌‌」,

即聽說‌‌「雙11‌‌」有優惠而積極參與優惠,但壓根算不清便宜多少,最後隨心所欲一頓亂買的人。這背後則體現了平台與商家對經濟學的應用。

簡單或複雜的優惠規則,都逃不過一個關鍵詞——價格歧視。

所謂價格歧視,簡單來說,就是指商家基於同樣的產品,對不同的顧客或在不同的市場上索取不同價格的行為。在商家眼裡,他給顧客定的價都是可獲利的,差異化只是讓商品銷量增長。

舉個例子:一件衣服標價2000,‌‌「雙11‌‌」價格為1200,各種券後價格900,三種價格會產生三種不同的消費者,第一類即沒有心理預算的,根本不會考慮‌‌「雙11‌‌」是否便宜,而是覺得大半夜不睡覺不蹦迪的為啥要和大多數人拼網速;第二類即心理預算為2000,只是想趁著‌‌「雙11‌‌」的優惠價格買下來;第三類即心理預期小於1000塊的,他們會提前研究規則,搶津貼、用人情拉人頭等獲取更優的價格。

參與‌‌「雙11‌‌」的消費者,或許都支付了一些額外成本,首先是為了便宜,額外付出的‌‌「看規則、計算優惠力度、交定金、搶紅包‌‌」等時間成本;其次則是為了湊單滿減,消費者從‌‌「必入‌‌」逐漸放寬至‌‌「想買的‌‌」、再至‌‌「或許用的上‌‌」,商家通過‌‌「雙11‌‌」設置的一些流程,篩選出那些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將原本可能不是客戶的第三類消費者也變成了客戶。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詞叫‌‌「確定效應‌‌」,即面對明確的收益,人傾向於規避風險。

‌‌「雙11打折‌‌」的認知深入人心,雖然我們知道,可能‌‌「雙11‌‌」過後仍有其他的促銷活動,甚至享受到比‌‌「雙11‌‌」更低的價格,但也不排除‌‌「過了這家村沒這家店‌‌」的可能。

南都記者注意到一個家紡類的商品,展示頁面顯示全棉緞紋四件套商品標價為829元,‌‌「雙11‌‌」到手價為429元,記者隨後在第三方平台上輸入該商品連結,調取了180天內的價格走勢圖,發現該商品在11月1日的價格為399元,而7月10日,商品價格僅299元。

雖然429元不是最低的價格,但對於那些平時不太關注價格走勢的人來說,此價格對比829元,近乎是五折,面對唾手可得的低價收益,部分消費者也會選擇在‌‌「雙11‌‌」剁手。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南方都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109/1366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