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10個故事暖倒8億人朋友圈:原來 這才是一個人的後台

作者:

這是一顆喜糖。

它來自河南民權,一位剛剛參加完親友喜宴的媽媽。媽媽回家後,碰到坐在院子裡曬太陽的女兒,就把糖從口袋裡掏出來,遞給女兒。

這一幕,像極了,小時候,我們坐在門檻上,眼巴巴地等著出門的媽媽回來,給我們「捎包」(俚語,意為帶禮物)的情景。

不同的是,視頻中,這位給女兒捎糖的媽媽,已經107歲了。她的女兒,也84歲了。

相同的是,107歲的媽媽,始終記得家裡有個「吃嘴」的女兒。而84歲的女兒,接到媽媽遞來的糖時,也美得臉上樂開了花。

這兩天,這對母女暖倒了2.3億網友,引發4.5萬的討論。

捎糖的媽媽,和得糖的女兒。

父母在,不管你多大,都永遠是孩子。孩子在,不管父母去哪裡,都不忘帶禮物。

願你107歲時,還記得給孩子捎糖吃;願你84歲時,依然有媽媽疼。

這世上有一種滿足,是84歲的女兒,被107歲的媽媽,寵成了笑出一臉皺紋的公主。

這是一籃柑橘。

它們個頭很大,顏色金黃,躺在一個破舊的竹簍里,竹簍放在火車站廣場,旁邊還有一個裝有棉絮的尼龍袋。

竹籃和尼龍袋旁,是靠著欄杆蹲在地上抽菸的父親。人來人往中,他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從四川成都老家去山西太原看望遠嫁的女兒。

女兒遠嫁20年了,這是他第二次去看她,帶著自家田地里產的棉花,還有自家果園結的柑橘。

有人問他,這麼遠的路,這麼多的人,帶這麼多東西,背得動麼?他斬釘截鐵地說,背得動。

因為,離家多年的女兒,最愛吃柑橘了。

「你待在婆家不要動,我帶著橘子去看你。」

這段被拍客隨手而拍的視頻,讓人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感動了很多在外漂泊的遊子和遠嫁他鄉的女兒。

爸爸,這麼多年過去了,你從未忘記我最愛吃的是什麼。

謝謝你帶著故鄉的味道來看我,遠嫁的女兒一定會過好自己的生活。

只有這樣,才不辜負你一路顛簸。

這是一碗麵條。

墨綠的芝麻葉,細長的手擀麵,濃香的湯汁上撒著蔥和姜,吃起來有種牽絆的黏稠感。

小時候,母親常常做這樣的芝麻葉麵條給女兒吃,邊做還邊說:「你姥姥做這個最拿手了。」

為了追隨從軍的爸爸,媽媽從北方嫁到南方。南方人愛吃米,可媽媽喜歡吃麵,尤喜吃芝麻葉面。

受媽媽的影響,女兒也喜歡上吃麵,並在大學裡,愛上一個同樣愛吃麵的男生,追隨他嫁到寒冷的北方小城。

女兒懷孩子時,吐得厲害,什麼也吃不下。媽媽打來電話時,她隨口說一句「什麼也吃不下,真想吃你做的芝麻葉面啊」。

兩天後,她下班回來,推開門看見母親正在廚房忙活,鍋里是已經做好的一鍋芝麻葉面。

原來,接到她的電話,媽媽坐了20多個小時的火車來看她,下車後顧不上休息就跑到農貿市場,挑選上乘的芝麻葉乾菜,又和面擀好麵條,等她下班回來。

媽媽,謝謝你走這麼遠的路,趕來做出我最愛吃的食物。

為了愛情和夢想,我一次次選擇流浪遠方,而你一直站在我轉身需要的地方。

從此後,每一碗麵,都會讓我想起故鄉。

這是一身棉衣。

顏色鮮艷,針腳細密,結實的布料里裝著厚實的棉花。從小到大,兒子都是穿著媽媽做的這種棉衣長大。

只不過那時窮,母親縫縫補補,裁布接長,一身棉衣能穿好幾年。

後來,兒子讀書上學,結婚生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只是,時代不同了,現在孩子的衣服,都是專賣店裡那種好看又昂貴的牌子貨。

有年冬天,孩子著涼生病了,母親恰巧打電話來。他隨口說一句:「孩子凍感冒了。媽,還是小時候,你給我做的那種棉花襖穿著暖和啊。」

一個星期後,他收到母親從老家寄來的包裹。包裹里,裝著幾套大小不一、花色各異的手工棉襖棉褲棉鞋。

他抱著棉衣,眼淚啪啪往下掉:母親患有嚴重的眼疾,左眼幾近失明,右眼視力也在下降。

他無法想像,母親是怎樣做出這樣的十套棉衣的。

「商店裡,這種衣服也買得到的。」電話中,他心疼地責備母親,「做一套就算了,還做這麼多」。

「我就是擔心,過兩年右眼也看不見了,沒法給孩子做了,所以就多做幾套大些的。」

母親小心地解釋。

媽媽,你患有眼疾,還給我的孩子縫製棉衣。

時間會讓你老去,距離會把我們分離,你的慈悲和柔情,卻正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棉衣上細密的針腳,都是母愛留下的詩行。

這是一個西瓜

黑色的花紋,薄薄的綠皮,紅色的瓜瓤,吃起來唇齒甘甜。

小時候,西瓜成熟的季節,父親每天都會從瓜地里摘一個這樣的西瓜來,用網兜裝起來,吊到院旁的井裡,或者打一缸涼水,把瓜冰起來,等女兒放學回來一切兩半挖著吃。

後來,女兒異地求學,紮根他鄉,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

每到夏天,她也會給孩子買西瓜吃,看見路邊瓜攤上那些皮膚黝黑、滿臉皺紋的瓜農,會想到種了一輩子瓜的父親,能多買就多買一些。

因為工作忙,因為孩子小,那兩年她回鄉的次數愈發少了。有年夏天,父親來看她,跋涉千里,倒車多次,竟然完好無損地帶來了自家地里產的兩個大西瓜。

吃著父親帶來的又甜又沙的西瓜,有淚順著她的眼角淌下。

爸爸,從故鄉到他鄉,要翻好幾趟山穿好幾座城啊。

我無法想像,一路上你怎樣保護著這兩個大瓜,就像保護著你含辛茹苦養大又遠走高飛的娃娃。

這世間最甜蜜的牽掛,就是爸爸親手栽種又親自送來的西瓜。

這是一條簡訊。

簡訊上寫著這樣一句話:

「孩子,你那裡下雪沒有,咱們家今天下雪了。」

正在學校食堂吃飯的兒子,看著這條簡訊,有點難以置信:父親從不會發簡訊啊?!

自從兒子考上大學,父母就愛上了給他打電話。兒子學習忙,不會總接到。有時回到宿舍看見了,已經很晚了,就懶得回了。

反正家裡也沒有什麼大事兒,父母每次電話都是「老三樣」:「吃了啥,幹了啥,手頭錢夠不夠花。」

有次回家,父親責怪他老是不回電話,他隨口說了句:「現在有事兒都是微信簡訊,誰還打電話啊。」

他就隨口一說,父親就記到了心裡。

但父親老手機上的鍵盤模糊了,就跑到鎮上花200塊買了個新手機,自己在屋裡鼓搗了大半天,學怎麼寫筆畫,怎麼打標點,怎麼切換鍵,像個小學生一樣認真,終於學會了。

第一條簡訊,父親就發給了他。

父親學會了發簡訊,兒子也學會了給父親打電話。

爸爸,你發給我的簡訊,我捨不得刪除啊,那裡面藏著愛的密碼。

這是20萬塊錢。

厚厚的一摞,裝在一個布兜里。母親把錢掏出來放在桌子上時,兒子還以為自己看花了眼。

他問母親哪兒來的錢。母親淡淡說,她把老房子賣了——那套小房子,是姥姥姥爺留給母親的念想,母親曾承諾,無論如何都不會賣掉它。

前段時間,因為買房付首付的事兒,他和妻子發生爭吵。妻子指責他,結婚五年生子兩年,他依舊沒有能力在大城市給她們娘倆安個家。

「媽下崗多年,身體又不好,我總不能伸手給她要。」他無力地辯解。

話音剛落,回頭一看,原本在另一個房間哄孩子的母親不知何時已站在身後。

幾天後,母親執意要回老家。再回來時,就帶來了這20萬塊錢。

本以為,長大後就能給媽媽遮風擋雨;沒想到,生子後還要讓媽媽為他賣房救濟。

你給我的愛總是這麼多,我愧疚得不知道說什麼。

媽媽,餘生,就讓我好好照顧你吧。

這是一桌菜。

有兒子愛吃的紅燒肉,糖醋排骨,麻婆豆腐,紅燒茄子,還有媽媽親自為他做的飯糰和烙餅。

放假前幾天,母親問他何時回來,他說剛接一個新項目,合作方是家知名企業,如果這次能做好,以後公司就會慢慢好起來,所以,假期可能回不去了。

放假第一天,他加班到深夜。回到公寓時,看見門口蹲著兩個人,走近一看,竟然是自己的父親和母親。

為了不讓他分心,爸媽悄悄坐車來看他,帶來的,還有各種家鄉的味道。到了後,怕影響他工作,連電話都沒敢打。

說好的,你們養我長大,我陪你們變老。現如今,你們已變老,我還沒過好。

但是,爸媽,我一定會在你們的愛里,成為比昨天更強的自己。

有你們當我的後台,我再也不怕失敗。

這是一袋月餅

中秋節前,身在重慶的父親,聽說在北京當消防員的兩個兒子,中秋放假不能回家後,就孤身一人乘火車從重慶去北京和孩子們團聚。

到北京西站下車後,沒帶手機也沒有通知兒子的父親,因到陌生環境,間歇性老年痴呆症突發,瞬間迷了路。

12天裡,他不知經歷了什麼,又想起了什麼,最終憑藉模糊記憶找到了兩個兒子所在消防隊門口。

老人被找到後,渾身髒兮兮的,又冷又餓,但他的手中仍緊緊地攥著一個塑膠袋,誰要都要不走——

那是他從老家帶給兩個兒子的月餅。

從重慶到北京,1900多公里的路程。

迷路12天,父親早已忘記了自己。但他沒有忘記,這次遠行的目的。

那塑膠袋里,裝的不是月餅,而是愛的記憶。

這是我的兩條朋友圈。

第一條,是昨天,我回家裡推開門,差一點就以為自己誤入了菜市場:客廳的地上、桌子上,擺的滿滿的全是蔬菜和水果。

蘿蔔白蘿蔔番茄、大紅薯,都帶著新鮮的泥巴,用袋子裝著就要溢出來。蘋果、鴨梨、核桃、大柚子,都飄著濃郁的香氣,從箱子裡冒出腦袋。

原來,這周末我回家,隨口說了句,忙起來時連買菜的時間都沒有。公公婆婆聽罷,跑到水果蔬菜市場,買了一袋又一袋,一箱又一箱,給我們送來。

第二條,是我媽給我和孩子做的老棉鞋。

我媽知道我總是坐在電腦前寫字,血液循環不好,一到冬天就腿腳冰涼,所以每年天氣一冷,她就給我做老棉鞋。

鞋面兒是用毛線織的,棉花是今年新收的,鞋內還縫著厚厚的鞋墊。

我媽快70歲的人了,做這種棉鞋非常累手。每當我說不讓她做這種手工時,她都小腳一跺,兩眼一翻:

「嫌棄我做得不好看?!還是不想穿?!」

我只好趕緊投降:「暖和又好看,誰見誰喜歡,要是您想做,我很樂意穿。」

我的這兩條朋友圈,昨天每條都收穫了300多個贊。很多人由此想起自己的父母,還有媽媽牌的飯菜和棉衣。

其中,有個朋友這樣留言:

天冷了,愛有了,吃的穿的都不用愁了。

那些被父母愛的人,後台都好硬啊。因為愛,他們走遍天下都不怕。

是啊。

愛,才是一個人最硬的後台啊。

父母的愛,是我們的後台。

我們的愛,也終將是父母的前方。

我們的愛,是孩子的後台。

孩子的愛,也終將成家國的信仰。

這就是愛的情長,也是愛的力量。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閒時花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124/1373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