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秦始皇地下軍備庫被發掘 再次證明了大秦的強悍 難怪能兼併天下

前幾年,秦始皇陵最大一個陪葬坑被發掘並曝光出來,足足有1萬3000多平方米,編號為「K9801」。

K9801是目前發掘的僅次於秦始皇陵一號坑的大型陪葬坑。當然,震驚世界的不是這個陪葬坑最大,而是裡面的陪葬品,因為第一次發現了秦代鎧甲實物,並且是大量發現。

根據當時的新聞報導稱,在這個龐大的陪葬坑內,石鎧甲數量可能在6000件以上,考古工作人員還發現了披在戰馬身上的馬甲以及和車馬配備的青銅零部件等。專家根據出土的情況推測,這個陪葬坑極可能是秦始皇陵的一座大型軍備庫。

所以,這個發掘當時就轟動了考古界,引起眾多考古學家的興奮。

K9801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園東南部的內外城之間,距離現在的封土約200米,平面為長方形,主體部分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南北兩邊的東西端各有一條斜坡門道。

專家根據出土文物,發現了當時的戰服設計已十分先進,不僅注重外觀美,更注重了實戰的需要,秦軍的管理也十分嚴謹。

陪葬坑出土的鎧甲,主要由前後兩片構成,前甲護胸,後甲護背,有的還配有護肩膀的披膊甲。裙甲不僅多採用小甲片,而且甲片與甲片之間的間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這種特殊設計,使裙甲上下翻動更靈活,勇士身著鎧甲行軍作戰不受拘束。這種鎧甲基本滿足士兵彎腰、挺腹、側轉、舉臂、站立和跪坐等活動的要求。

眾所周知,鎧甲是保護身體的一種防禦性軍事裝備,在冷兵器時代來說,十分重要。專家表示陪葬坑的鎧甲石料加工工藝,比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泥土燒制工藝要考究得多,精細得多。秦朝的盔甲能夠做到如此,說明他們的科技已經十分先進,不得不感嘆,當年的大秦的確強悍。

除了鎧甲意外,還有石質頭盔。

我們看兵馬俑計程車兵都是沒有戴頭盔的,以至於我們一直認為秦朝士兵不戴頭盔,但這個發掘打消了我們的這種疑慮。其實,兵馬俑無盔,更多是因為其是處於帝國皇帝檢閱狀態下,「免胄」是一種禮儀的需求。

從出土的石頭盔來看,也非常符合人體工程學,石頭盔每一片石片的弧度都不一樣,符合臉的結構,在肩膀部位都有一個弧形的凹槽,適應人體的結構。與鎧甲相得益彰,整個裝備顯得很完美。

最為關鍵的是,這個陪葬坑還發現了魚鱗甲,此前魚鱗甲一直認為是漢代才有的,但此次的出土無疑打破這個說法。

魚鱗甲顧名思義跟魚鱗一樣,由前身甲、背甲和肩甲組成。前身甲和背甲的長度相等,下擺齊平。前胸以及前後部分為大片皮革,而且甲的上部以及四周邊緣都繪有四方連續的精美圖案。

不過魚鱗甲一般只有高級軍官才能穿著。

同時,這次發掘出的秦始皇軍備庫,裡面的盔甲是整整齊齊的疊壓,由此可見:秦軍的管理十分嚴謹,不僅隊伍排列整齊分明,而且物資擺放也高度集中統一,井然有序。

通過這次的出土發掘,我們也可以發現秦朝在軍事管理上的特點:

一是軍階化,即不同銜職的軍人所穿頭盔和鎧甲款式各不相同。級別越高,鎧甲和頭盔的製作就越精良,防護面積越大。

二是專業化。不同兵種的軍人,鎧甲和頭盔形制不同,會根據實戰需要被區別開來。這說明了秦朝軍隊管理的專業化,這是秦軍從實戰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三是精細化。我們從鎧甲和頭盔的製作工藝和技術就可以看出,為了獲得更好的靈活性,鎧甲的甲片再次縮小,編織更為細緻,使其在實戰中不畏刀劍、更為牢固,並且在部分皮甲邊沿出現了織物包邊,使甲片不易磨損和脫落,壽命相應延長。

據史書文獻記載:「秦朝軍士勇猛強悍,衝鋒陷陣,不戴頭盔,飛躍奔跑,殺敵無數。」難怪當年大秦能夠滅東方六國,兼併天下。這就是原因所在。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顏威說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206/1378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