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接近兩年談判達成第一階段協議,習近平沒有親自簽署,派出的官員級別與美國也非對等,顯然是顧慮中國國內批評「喪權辱國」的雜音。
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智慧財產權保護、結束強制技術轉移、大量增加對美採購、移除對美國金融服務進入中國的限制、結束匯率操縱等,都是中國讓步。美國的交換條件是不會對原定上月實行的對1,560億美元中國貨加征15%關稅,對1,200億美元中國貨關稅減低一半至7.5%,但已徵收的2,500億美元貨品關稅則保留。美國表明要觀察首階段協議的執行情況,及第二階段談判進展,而保留加征懲罰性關稅的措施。
中美貿易戰的關鍵,不在貿易逆差,而在於中國一直沒有實現加入世貿時的承諾。中國以國家力量介入全球化自由市場,以偷竊、複製、假冒、強制轉讓技術的方式發展科技產業,以貼補出口、限制進入中國市場、徵收關稅之外的種種稅費、非關稅壁壘、國企壟斷資源性產業等等方式,使外商在中國乃至在全球,都處於與中國不公平的競爭地位,因為中國商品和市場受黨國操控,有黨國加持,有政治考慮。美國的根本要求,是中國作結構性改革,改變黨國操控,以真正的自由市場進行國際貿易。這等同要中國放棄黨的經濟權,進行體制改革,對中共來說是滅黨滅國。因此談了兩年都談不攏。
美國的招數只有一個,就是關稅。美國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中國多。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許多外商都為了迴避高稅率而放棄在中國投資。撤資需時,加稅之初未看到效應,因此中國仍然嘴硬。但一兩年下來,在中國的撤資潮已經明顯造成經濟大幅下滑,終要跪低了。
中國信得過嗎?美國不笨,因此協議有「但」書,即視執行情況來決定是否再施加懲罰性關稅。第一階段協議,中國還承諾增加購買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國際輿論對中國市場能否消化,會否影響與其他國家供應商關係,都存疑。
中國的內外施政,從來都是水來土掩的權宜之策。為免美國不斷增加關稅對中國經濟的震盪,先簽了第一階段協議再說。接下來的第二階段談判,會涉及更深層次的中國結構性問題,包括要求中國取消出口補貼,取消國企對一些資源性產業的壟斷等等。這些要求觸動中共權貴統治集團的核心利益,大大削弱一黨專政的權力。習近平前年底說,「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大概包括這些。
第一階段協議的執行固然難保證,第二階段談判更難樂觀。外資的撤資潮,恐怕不會因而卻步,而美國針對中國的其他政策也不會改變。
第一階段協議簽署時,川普像祝捷會似的,興奮講話超過一小時。劉鶴讀出習近平的信,其中提到:「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它搞壞。」
回顧這兩年中國官媒和發言人的言論,被指為支持港獨、支持香港暴徒、介入台灣選舉的外部勢力不都是指向美國乎?美國又通過香港人權法案、新疆人權法、台北法案等針對中國,又賣軍火給台灣,中國不是應該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而沒有一條理由把它搞好嗎?中國聽命主子的奴隸們、香港到美國領事館抗議通過人權法案的跟屁蟲們,怎麼解釋習近平這句話?有沒有人覺得是喪權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