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中共病毒疫情促使澳大利亞回遷製造業

批評人士認為,中共病毒疫情中的物資短缺暴露出澳大利亞對中國的依賴。澳大利亞承諾將扶持本國製造業,重新審視經濟主權。

澳大利亞被迫重新思考其產業政策,原因是呼吸機和防護設備的嚴重短缺暴露出批評者所謂澳大利亞「依賴」中國的問題。

為應對中共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坎培拉方面已承諾扶持本國製造業,以確保減輕對全球供應鏈的依賴。

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向議會表示:「幾百年來,開放貿易一直是我國繁榮的核心。

「但我們同樣也需要仔細審視我們的國內經濟主權。」

坎培拉方面已收緊對外資收購的限制,並在努力確保澳大利亞能夠採購關鍵原材料、製造關鍵零部件、生產醫療用品,以在危機期間提高自給自足的能力。

澳大利亞是一個把經濟建立在自由貿易和向中國出口原材料基礎上的國家。2019年,中澳雙邊貿易額逾2000億澳元(合1280億美元)。

因此,這一新政策代表澳大利亞保守派政府的一個重要轉變。該政府曾任由當地汽車製造業走向消亡,還把補貼本土企業稱為「公司福利」。

但澳大利亞此舉也是西方國家整體行動的一個代表——在中共病毒疫情之下,西方國家被迫做出激進的決策,推動本國製造醫療設備。

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已啟動戰時法律,強制企業生產抗擊新冠病毒的產品。而在英國,由史密斯集團(Smiths Group)、羅爾斯•羅伊斯(Rolls-Royce)以及一級方程式(Formula One)車隊邁凱倫(McLaren)和梅賽德斯(Mercedes)等組成的財團正在與政府合作,生產1萬台呼吸機。

澳大利亞工業轉型研究所(Australia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stitute)所長約翰•斯波爾(John Spoehr)說:「這場危機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深層脆弱性,以及有多少西方國家在低成本競爭、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競爭中,讓自己的製造業空心化了。」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製造業在本國經濟中所占比重已降至3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分別為11%、9%和6%。而在1950年代的鼎盛時期,製造業占澳大利亞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近30%。

陶氏化學(Dow Chemical)前執行長利偉誠(Andrew Liveris)已被任命領導澳大利亞一個製造業特別工作組,起草新的工業藍圖。利偉誠曾為川普提供美國產業政策方面的建議。

利偉誠告訴《澳大利亞財經評論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澳大利亞享受了自由貿易的紅利,並認為外包是可以的。不過,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我們現在必須意識到,我們必須真正考慮將關鍵能力轉移到國內。」

但分析師表示,恢復澳大利亞製造業面臨嚴峻挑戰,包括能源和勞動力成本高昂,以及缺乏在產業縱深方面足以與外國競爭對手競爭的產業集群。

儘管人們普遍認為,重要的醫療製造業和製藥業應該在本地進行生產,但對於支持本土製造商所需的政策槓桿仍存在爭議。

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名譽教授羅伊•格林(Roy Green)表示:「重振澳大利亞製造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克服連年的礦業繁榮帶來的自滿情緒。

「這種繁榮打斷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關稅改革後重新設想一個高科技、高生產率、擁有強大製造業的經濟體的努力。」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419/1438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