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中國這麼多古鎮 只有一個懸於瀑布上 就是芙蓉鎮

水邊的多情女子,光著膀子在太陽下大汗淋漓吃飯的漢子,石板街上背著背簍的黑瘦老人,更陡峭的山、更柔順的水……所有這些,組成了同時具有親切感和疏離感的湘西。

芙蓉鎮,一座兩千年的土家古鎮,有著湘西獨特而濃烈的美妙異質氣息。這種氣息,區別於大多數人的日常,是人們爭先恐後去接近她、了解她的原因。

網紅帶動下的全民打卡式旅遊,讓這種接近變得相對容易。然而,聽說過再多芙蓉鎮的美,也比不上自己體驗一趟。她的魅力不僅在風景民情,還有獨特而深厚的鄉野味道。

談論芙蓉鎮時,大多數人會談些什麼?是一部叫《芙蓉鎮》的電影,還是飛流直下的瀑布、絢麗多彩的夜景,或者美味可口的小吃?

也有人說:都不是。

前提是,至少花費三天時間,深入到古鎮的每一寸肌理,聆聽她的每一聲呼吸,在適當的時候,接受古鎮告訴自己要找尋的答案。

01

尋找瀑布和吊腳樓的"真相"

在芙蓉鎮尋找美,有最簡單的方式。入眼、入心的都是美景,一句"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便是對芙蓉鎮無可挑剔的印象表達。如果再拍照發個朋友圈證明"到此一游",也算和美景之間有了更深的交道和緣分,詩與遠方可得兼。

但如果不滿足於此,那就需要多一些付出。比如,芙蓉鎮的瀑布和吊腳樓,這二者堪比古鎮的左右護法,最有名其實也最平常,它們如此強勢,幾乎在你來到芙蓉鎮的瞬間,便填滿你的感官,不由分說和你照面,讓你膝跳反射般發出本能感嘆:"天哪,太美了!太好看了!"

也有人不服氣。他們不屑於這樣廉價的感嘆。很多年後,他們談起芙蓉鎮,會想起那個萬物復甦的陽春三月,自己氣喘吁吁爬過五十級(或許更多)台階,尋找瀑布和吊腳樓"真相"的晴朗午後。

在此之前,他們表示先科普一個地理知識:據統計,中國有220個歷史超過一百年的古鎮,只有一個懸掛於瀑布上,她就是芙蓉鎮。

瀑布的形成,倚賴於芙蓉鎮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這種地貌在湘西已有數億年歷史。石灰岩陡峭高聳,當地一條名叫營盤溪的溪流穿鎮而過,在近200米落差的山崖中形成七處洞坎河床,繼而形成巨大的流水瀑布。每當春夏暴雨之後,溪水陡漲,傾瀉而下,形成漫天飛舞的龍洞煙雨奇觀——遊客們在瀑布下流連拍照,給這道自然景觀平添生氣與活力。

如果說瀑布的形成是"老天爺賞飯吃",那麼吊腳樓群則更多體現著人類力量的集大成。

吊腳樓的形成,據當地老人說,源於土家族先人居住在深山老林中、懸岩絕壁之上。為充分利用地理條件,又防止毒蛇勐獸襲擊,先民在大樹上搭架子蓋"空中住房",慢慢地,從森林移至山地,演變成現今的吊腳樓。

芙蓉鎮上的吊腳樓鱗次櫛比,沈從文曾言此地"傍山作屋,重重疊疊,如堆蒸糕,入目景象清而壯","蒸糕"可謂形象。

人們來到芙蓉鎮,往往最先被懸掛在王村瀑布兩側懸崖上的吊腳樓群所吸引。這樓群像巨鳥的翅膀,渾厚雄偉,讓現代人覺得不可思議。

吊腳樓建在懸崖之上,有的高十多米,聳立入雲,走廊司檐懸空挑出2米多,或許在人們看來,無論是豎立屋架,還是蓋瓦封頂,都非常驚險,甚至不可能完成。然而,土家先民硬是憑藉智慧和勇敢,在山地中生出空中樓閣。

山水塑造性格,而建築卻能體現性格。土家人的蠻狠與從容,在這些層疊入雲的吊腳樓群上可見一斑。

02

小巷深處有煙火

芙蓉鎮的美,隱沒在吊腳樓的飛檐走壁、雕花門窗中,也藏在炊煙升起、夕陽晚照的小巷深處。

清晨,河邊早起的婦女用力漿洗衣服,歡聲笑語間,生活的瑣碎煩惱似乎也隨著這氣力的呼出,這水波的流逝而煙消雲散。年輕姑娘顯得溫柔害羞,她們輕輕把采來的野蒿、胡蔥扔進水裡,揉一揉,撈起來,水聲滴答。

水中的魚蝦、鵝卵石則是兒童的樂趣,他們赤腳奔跑,脫下鞋襪用腳尖試探水溫。很多年後,長大的少年或許不記得很多往事,但與水有關的記憶將伴隨一生。就像寫了一輩子"水邊人生"的沈從文,他不羈的靈魂無論漂到哪裡,都與一條長長的沅水密不可分。

與河水相比,水井與生活的聯繫絲毫不會遜色。老人們延續多年的習慣,帶著塑料瓶子從井中取水,等待的間隙抽一袋煙,嘮個短嗑,再迎著夕陽慢慢走回家中。青石板路上的影子長長短短,像這古鎮的時光。它們有時熱鬧,有時孤獨,無論願不願意,都有一隻陽光下打盹的黑貓強做良伴。背陰的小巷子裡,賣菜的婦人生了一盆篝火,火上架一座鐵茶壺,茶壺嘴兒嘟嘟,茶香四溢,熱氣升騰。主人分出去幾碗茶給友人,笑比茶甜。

那些老街名,"河鋪子"生意興隆,"殿門口"書聲琅琅,"楊家坪"拂曉不淨面,"三拱橋"里洪水滔滔,"公館坪"有官驛,"半邊街"落雨不濕鞋……每一條老街,背後都有一個傳說。歷史從塵埃中走來,那些或粗糲或光滑的石頭都長著一張老者的臉,只有耐心緩慢的人,才可以和它們忘年交。

正在恍惚,一位梳著小辮齊劉海的女童在陽台探出頭來,沖你齜牙一笑——她剛剛寫完網課作業,媽媽同意今晚可以看半小時動畫片。

03

"能逢演必哭,肯定是有心事吧"

湘西的稟賦異質,還體現在獨特的民族文化。茅古斯、擺手舞、打熘子、土家哭嫁,誇張的動作、莫名其妙的裝飾、聽不懂的長腔短調,這是土家人原始古老的習俗,如今傳統沒有丟失,反映了後人在情感繼承和身份認同上的執著。

茅古斯舞在土家族語裡稱為"古司拔鋪",是公認的中國舞蹈及戲劇最淵源的活化石。此舞蹈真實再現了父系社會至五代時期土家人的漁獵、農耕及婚姻習俗,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的清明節前夕,在土家祠堂前坪,一出蔚為壯觀的茅古斯舞讓人們領略到原始藝術之美。與擺手舞不一樣,人們懷著敬畏之心駐足觀看,並不加入其中。

擺手舞,單從名稱看來,多了歡樂天真的氣氛。它是土家族人一宗載歌載舞祭祀祖先的大型舞蹈,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在擺手堂前共跳擺手舞。有古詩云: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迭,一片纏綿擺手歌。詩歌形象地再現了古時土家人千人萬人共舞的場景,豪放和熱鬧氣氛非現代人所能感同身受。

有意思的是,現在芙蓉鎮不僅把擺手舞作為迎接嘉賓、舉行慶典的必演節目,同時還把該舞蹈列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世代相傳。

芙蓉鎮表演哭嫁的姑娘來自當地的演藝團。姑娘長相清瘦,眼睛卻很大。關注了她很久的粉絲說,幾乎每次表演,這位姑娘都能邊唱邊流淚,"演得跟真的一樣"。

旁邊的小伙子表示抗議,說:她並不是在演。她年紀輕輕,來自外地,能逢演必哭,肯定是有什麼心事吧。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瀟湘晨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426/144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