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終究還是把兒子送上了不歸路」 父母的苛責 多少孩子的痛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一書里寫道「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不能得到歸屬感。」

然而大部分中國父母卻在這一點上犯有嚴重的錯誤。

中國父母習慣於對孩子苛責,而父母的"處處為難,永遠不滿"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孩子會認為,父母永遠都不會對自己滿意,生活充滿了苦難。從而對周圍的環境產生敵對的情緒,並最終導致他們失去安全感,變得敏感而脆弱。

孩子焦慮、壓力和抑鬱的程度增加,行為問題也會隨之增加。

還記得上海那個17歲的男孩嗎?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行駛的高速上又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氣之下衝出車後座,縱身跳下盧浦大橋。鮮活的生命,就在這麼一瞬間隕落了,令人扼腕。

內疚和自責一定會伴隨著這位母親的下半生,成為她一生都無法癒合的痛。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無論孩子犯錯與否,父母都應好好說話。過分苛責不僅對改變孩子的言行無效,還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傷害。克制急於說出口的告誡和批評,相信孩子能夠做好自己的事。

信任,是對孩子最有力的托舉。

還記得那位在美國常青藤念書的女博士麼?從小被追求完美的媽媽嚴苛要求。一次被媽媽指責後,她追問了一句:"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正在氣頭上的媽媽回答:"你覺得自己做的很好麼?"。這句話成為壓倒女兒的最後一根稻草。

隨後,女博士跳樓自殺。

杭州15歲學生楠楠兩次自殺未遂,他寫下的"遺書"被發現,其中記錄了去年暑假,媽媽讓他刻骨銘心的一句"你給我去死"。

在遺書中,楠楠寫道"你也許是氣話,但那個時候我真的心痛的說不出話來。"

過分苛責的父母是孩子性格缺陷的元兇,語言暴力是孩子一生的傷痛。

弗洛伊德說:人的精神疾病與性格缺陷往往是童年時期造成的。父母的吼叫對孩子來說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批評,而是如同一把利劍,直戳孩子的心靈深處。

可見,父母的脾氣和性情往往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密西根大學伊森·克羅斯博士的一項實驗發現,情緒傷痛和身體傷痛的腦迴路是相同的:當一個人受到語言暴力攻擊,他的情緒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和身體疼痛極為相似,神經系統能體驗到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也就是說,當父母辱罵自己孩子的時候,孩子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和身體上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我們看到孩子錯誤的時候,要先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初衷。你的孩子,也許不是你想像的那個樣子。

一位單親爸爸,因為妻子意外事故離去,他兼顧父母親雙重角色經常感覺疲憊不堪。

一天晚上加班回到家,因為過度勞累,就直接往床上躺下。砰的一聲,紅色的湯汁跟泡麵瞬時擠壓出來,弄髒了床單和被子,原來有碗泡麵在棉被裡面!爸爸火冒三丈,拿起一個衣架衝出去,逮住正在玩的兒子就狠狠的打。

兒子邊哭邊告訴他:家裡沒飯了,見爸爸這麼晚還不回來,他就在櫥櫃裡找到了泡麵想吃。可是想到爸爸說不能亂動煤氣,於是他就打開洗澡的水龍頭,用熱水泡了面,一個自己吃,另一個想留給爸爸吃。怕泡麵涼掉,他就把面放在被子裡捂著,等爸爸回來。因為正在玩向朋友借來的玩具,所以爸爸回來忘了講。

爸爸不想讓兒子看到自己流淚,衝到洗手間,將水龍頭打開,大聲地痛哭起來。

父母眼中的孩子調皮搗蛋愛闖禍,可這些孩子們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善良和天真。

下一次,請不要忙著指責,也許孩子的初衷會讓你感動。

兒童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當我們和孩子說話的語氣與朋友說話的語言一樣時,我們和孩子溝通之門就敞開了!

當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後,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了,我們要溫柔且堅定。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孩子上學總遲到,老師找了孩子媽媽談話。媽媽沒有打罵孩子,而是心平氣和地問他:"為什麼你那麼早出門,但是總遲到呢?"

孩子見媽媽沒有責罵的意思,就放心地說出實情:"我在河邊看日出,太美了!看著看著就忘了時間。"

媽媽聽完就笑了,第二天陪著孩子一起去河邊看日出,看到眼前的美景,媽媽也感慨萬分:"兒子,發現這麼美的風景,你真的太棒了。"

這一天,孩子沒有遲到。放學回家後,兒子發現書桌上多了塊精緻的手錶,手錶下還壓了一張紙條,是媽媽寫給他的:

"因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你說是嗎?愛你的媽媽。"

從此,孩子很少再遲到了。

每一個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當,都會是個幸福的人

教育家愛爾維修說過:"人剛生下來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為天才,有人則變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溫柔善待每一個孩子,給他們的心靈築上最堅實的防護,讓他知道:

有爸爸媽媽托底,爬再高也不用怕墜落,走再遠也不用怕迷路。

還記得那個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爸爸安慰女兒麼?

他在耐心安慰自己女兒的同時,非常明確地告訴孩子,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真的是個懂方法又超級有愛的爸爸,那一臉的溫柔,看哭了多少網友。

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寫道:用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愛和保護的同時,也應當獲得平等和尊重。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天賦,發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不拿孩子和別人比較,不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不對孩子過於苛責。每一粒種子,都有適合它的土壤,讓我們一起靜待花開。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我的毛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530/145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