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砸錢真能讓中共稱霸半導體業?

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在上海A股科創板的發行募資規模意外高達66億美元,周四將在上海市場掛牌,行業內部人士指出,中美關係趨於緊張,已拉大該公司與半導體行業領頭羊台積電之間的差距。

目前中共政府正在努力發展國內晶片行業,降低對外倚賴,中芯國際搭上了這趟順風車。自3月以來,中芯國際在香港市場的股價已大漲兩倍。

中芯國際第二大股東中共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3月成為本次上海發行的最大戰略投資者,截至周一收盤為止,中芯國際科創板發股獲566倍超額認購。

不過該公司的全球發展願景卻不幸趕上了中美關係緊張,高科技產品進口關稅帶來衝擊,美國以安全理由抵制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也將威脅到該公司與中芯國際等供應商的業務。

專家們表示,即便中芯國際在追趕台積電(TSMC)的競爭中獲得了技術,但這家成立近20年的公司至少在10年內都將缺乏贏得頂級客戶的智慧財產權和工藝技術。

標普全球的分析師估計,中芯國際今年的資本支出可能比去年增加逾一倍,達到47億美元--僅為台積電預期支出的三分之一。

「上市既是祝福,也是詛咒,」Bernstein Research追蹤半導體行業的Mark Li說。

「他們需要資金來與台積電競爭,但他們是在與聲譽更好的強大競爭對手競爭,為投資者獲得真正的回報將比看上去更加困難。」

中芯國際未回復置評請求。

**雄心壯志**

專家表示,招股說明書中列出的目標,使得總部位於上海的中芯國際在晶片製造同行中十分突出,因為台積電擁有技術主導地位,其他企業若想追趕代價會異常高昂。

中芯國際此次融資所得463億元人民幣(66億美元),公司計劃用其中的40%建造一座工廠,生產12英寸晶圓,從而用14和7奈米技術製造晶片。這將使該公司有能力得到英偉達、高通和華為晶片部門海思半導體的高端晶片訂單。

與中芯國際規模相似的同行格芯(Global Foundries)和聯華電子表示,他們不打算開發7奈米技術。這些競爭對手的目標並不是製造最尖端晶片,而是升級生產線,專注於利基(niche)供應。

「這並非偶然,因為他們不像中芯國際那樣擁有政府支持,」香港城市大學研究中國晶片領域的Doug Fuller表示。

「從技術民族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沒多大意思,但也許是更好的商業決策。」

**華為障礙**

較迫在眉睫的風險在於,凡是與華為有生意往來的企業,面臨美國限制其使用美國技術及市場。

Bernstein Research數據顯示,中芯多達20%的營收來自海思半導體。中芯也依賴應用材料、LAM Research、KLA、ASML等公司的設備,而這些公司皆位於美國或是美國盟邦,且沒有管道可改用中國設備。

「如果沒有這些設備,在商業上幾乎不可能繼續推進位程,」Mark Li稱。「中芯大概會停在14奈米製程,無法升級到7奈米而躲過難以負擔的成本。」

**專業技術**

專家指出,中芯也欠缺生產製程的專業技術,高端製程及低端製程擴大產量皆是如此,因為製造生產往往需要晶片設計商與設備製造商進行非公開的微調。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後起之秀,中芯國際在晶片良率方面,即每批次的有效晶片數量,一直難以趕上台積電。

紫光展銳的一位前副總裁稱,2015年紫光展銳從中芯國際訂購了約50,000塊使用40奈米技術的原型3G晶片。這個奈米技術是早在七年前由台積電推出的。

這位前高管對路透表示,這些晶片按每批2,500塊的量生產,但總是有破損。

「每個批次的晶片良率都有高有低,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而與此同時,我們最高峰的時候委託台積電每天生產500,000塊晶片,」

紫光展銳沒有回覆置評請求。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路透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716/1477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