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在中國 這就叫規矩!

作者: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祖輩千百年來留下的規矩,子孫一定要重視!

民國國學大師李炳南老先生把這些傳統規矩編撰成《常禮舉要》一書,今天詩詞君就從居家、處世、聚餐、出門、會客、慶弔這六個方面和大家一起分享。

01

居家

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1.長輩給的東西,晚輩要用雙手恭恭敬敬的接過來。

2.長輩站著,晚輩不能坐著,長輩來了晚輩一定要起立。

3.不要在別人的大門正中站立,過門的時候不要踩踏門檻。

4.大家同桌吃飯,不另外帶著食物吃獨食。

02

處事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

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須造門請問。

1.不要揭別人的短處,不要夸自己的長處。

2.交情淺的朋友,話不要說的太深,絕交了也不能惡語相向。

3.凡事都要理智應對,切勿感情用事。

4.凡是要請教他人的事情,都要登門拜訪。

03

聚餐

入座後不橫肱,不伸足。

主先舉杯敬客,客致謝辭。

箸匙所取餚菜,不倍於他人。

起席,主遜言慢待,客稱謝。

1.入座後不要伸出胳膊,伸出腿。

2.主人如果先舉杯敬客人,客人要說謝謝的話。

3.用筷子取菜或湯勺取湯,不能比他人多取,適量就好。

4.離開酒席,主人謙遜地說「慢待了」,客人要說「謝謝」。

04

出門

衣冠不求華美,惟須整潔。

車馬繁雜沖區,不招呼敬禮。

途次有人問路,須詳為指示。

乘車見長者必下,見幼者亦須與之頷首為禮。

1.衣服帽子不求華麗漂亮,但一定要乾淨整潔。

2.在車多人多的地方,不和別人打招呼。

3.途中有人問路,要詳細的為他指明方向。

4.坐車時見到長輩要下車,見到小孩子也要點頭示意。

05

會客

及門先趨,為客啟闔

敬茶果先長後幼,先生後熟。

主人必下座,舉杯讓茶。

遠方客去,必送至驛站,望車開遠,始返

1.客人快到門前了,主人要先到為客人開門。

2.招待茶果時先給長輩後給晚輩,先給不熟悉的客人,再給熟悉的客人。

3.主人要坐下座,給客人舉杯,招呼客人喝茶。

4.遠方的客人要走了,主人要送到車站,看著客人的車走遠了,自己再返回。

06

慶弔

居喪不參加吉禮,只送儀物。

喪服不入公門,不觀吉禮。

賀婚在眾賓前,辭不諧謔。

佩會葬徽章者,禮終即卸去,不佩帶他往。

1.家中有喪事不參加吉事,只送禮就行了。

2.穿著喪服不進人家家中,只看人家的吉禮。

3.在眾人面前慶賀婚禮時,不說玩笑話。

4.佩戴葬禮的徽章時,禮畢即摘下,不戴著去往別處。

除了這些,其實還有很多我們約定俗成的規矩,在一代代人的口口相傳下,傳承到了今天。

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敲碗敲盤子,因為敲碗取「乞討」之意,說法上不吉利。

比如面見長輩時要先「叫人」,表示對長輩的尊重。

諸如此類太多太多,這些約定俗成的小事成為了刻在骨子裡的教養,這就是中國規矩!

在中國可以不「講究」,但決不能沒規矩。

這麼多年傳承下來的東西,有很多其實都已被摒棄,但我們子孫要做的,就是從歷史的經驗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再一代代的傳承下去,以此來成就更偉大的民族!

*插畫: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與音樂教育家,原名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商界要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006/1508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