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習近平防造反彈壓反對派 上山下鄉?武漢大學生割稻穀 金正恩含淚道歉啥意思?

原黨媒記者曝胡錫進另類發家史 中國前三季度災害驚人 實際情況更嚴重

五中全會前習近平為何動作頻頻

習近平將南下?深圳如臨大敵,無人機遭禁飛。彈壓反對派, 五中全會前開始對任志強大批判,但對知情者來說,難以服眾。金正恩含淚道歉引熱議,一些人聯想習近平。阿波羅網評論員王篤然點評。原鳳凰網記者,對海外媒體爆出胡錫進的另類發家史。武漢左到家了?重現「上山下鄉」,大學生下鄉 收割稻穀,純手工操作,網友譁然熱議。中共發表,中國前三季度災害數據,實際情況更嚴重。

習近平將南下?深圳如臨大敵無人機禁飛

香港江系媒體《南華早報》說,習近平本周將訪問深圳,參加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的活動。他此行也將會見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及澳門特首賀一誠。

報導稱,儀式暫定於周四(10月15日)舉行,但習近平可能最早在周二抵達廣東省。報導引述消息稱,他們收到的最新命令,要在周一(12日)前完成所有的準備工作。

另據香港蘋果日報報導稱,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等有關負責人,日前已南下廣東,為習近平的南巡作準備。

報導指,深圳地標蓮花山今天起封閉,洲際酒店也被徵用。

網上也傳出洲際酒店的緊急通知,稱因「政府專項接待要求」,從10月10日到14日暫停對外營業。禁止任何外部人員進入酒店。有商家原本預定的在該酒店的活動也被迫延期。

圖:洲際酒店的緊急通知,稱10月10日到14日暫停對外營業。(推特圖)

圖:三菱電機半導體公司的活動被迫延期。(推特圖)

另外,廣東多地公安都已經下「禁飛令」,禁止在城市使用無人機。深圳管理部門發出通知,指從今日(11日)至周六(17日)深夜,全市所有個人及單位都不准使用如無人機等「低慢小」航空器。

深圳管理部門發出通知。(微博圖)

在本次的儀式上,外界預計習近平將重申北京對其「對外開放」政策的承諾。

彈壓反對派 習近平五中全會前開始對任志強大批判

中共紅二代、華遠集團前董事長任志強日前被重判18年。黨媒一直低調不予報導,11日黨媒突然對任志強展開大批判,並公布任志強案所謂細節,稱任志強令國企蒙重大損失。不過,輿論普遍認為,任志強遭重判不是經濟問題。

中共法院宣稱任志強涉款逾2.2億元,任志強在華遠擔當「一把手」近20年,以不同手法貪污公款4,974萬多元,其中3,640萬元人民幣是支付給其兒子的「財務顧問費」。

而任志強將任職期間的1334萬元超限薪酬在公司掛帳,退休後領取的行為,也被法院認定為貪污罪。阿波羅網評論員王篤然表示,這部分明顯不成立,是薪酬在公司掛帳,退休後領取,應該是正常收入,和貪污罪無關。

文章聲稱,任志強被法院認定的4項罪名中,最早開始犯罪的是挪用公款。2003年8月開始,任志強被指無視規定,先後3次挪用公款共計6120萬元。

最後,文章還說,任志強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承認所有指控事實,自願接受法院判決,且違法所得已全部追繳。任志強當庭表示服從法院判決,不上訴。

不過,外界普遍認為,任志強被重判是因言獲罪,是中共對他的政治打壓。而任志強不上訴,則是擔心兒子被連累。

北京媒體人李大同以「非常無恥的判決」和「法律陷害」來形容,他認為,任志強是在兒子被押為人質、護子心切下,才被逼認罪。

李大同對《美國之音》表示,四大罪名都是當局栽樁給任志強的。任志強根本不可能有罪,關鍵是他任志強已經經過中國政府機構非常嚴格的離職審計,審計機關並將審計結果通過媒體公布出來,如果現在指任志強有罪,是否扇自己的臉?

現年69歲的任志強一向以敢言著稱,綽號「任大炮」,4年前,他因譏諷「央媒姓黨」遭留黨察看一年。

2020年3月,任志強撰文批評習近平處置疫情不當,並暗指習是「剝光了衣服也要堅持當皇帝的小丑」,且有「誰不讓我當皇帝,就讓你滅亡」的決心。文章傳開後,任志強和秘書,兒子一起被逮捕。

阿波羅網評論員王篤然表示,習近平重判任志強之後,黨媒並沒有馬上報導,如今是經過這段時間的準備策劃,把抹黑任志強的大批判宣傳準備好了,在中共五中全會前,發動對任志強的輿論戰,彈壓反對派。但我相信,任志強的政治觀點和立場,尤其是任志強的那些原話,黨媒是不敢報導的,應該是唯恐百姓知道。

比如,2013年,任志強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說,中共體制爛透了,號召推倒這堵牆。2015年2月14日,出席「中國經濟50人論壇年會」時說:「政府過度強調了槍桿子和刀把子,反對西方的價值觀,文革之風又起來了。」同年9月21日,任志強在微博中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這個口號騙了十幾年」。任志強的言論還有:「習近平班子『讓車輪倒轉』,軍隊『槍口對內』」,「習近平『連續出臭棋』」,「共產黨極權、不合法」等。

金正恩含淚道歉啥意思?網民紛紛聯想習近平

朝鮮勞動黨建黨75周年當天,平壤罕見地在深夜舉行大閱兵,金正恩在演說時,更是語帶哽咽的表示對無法改善國人生活感到抱歉。

金正恩不顧一切集中該國資源發展核計劃的野心不變,唯一不同的是,金正恩為無力改善朝鮮經濟困境致歉,甚至罕見落淚。

 

 

根據路透社及韓聯社報導,金正恩在演說時顯露感性,對無法改善國人生活致歉。金正恩把朝鮮的困境歸咎於國際制裁、颶風以及疫情3件事,使他無法兌現經濟承諾。

北京學者榮劍轉發評論說:「他第一次下罪己詔,當眾流淚,全國軍民感動莫名!但有人說,統治者的眼淚都是不可信的!自從安了心臟支架之後,他的感情豐沛多了……」

阿波羅網評論員王篤然表示,金正恩上台之初,曾許諾讓朝鮮人吃上大米飯,喝上肉湯。如今這許多年過去了,大米飯吃不上,肉湯也沒影,連平壤人吃飯都成問題了。金正恩沒法交代了,所以提出3大理由國際制裁、颶風以及疫情,就是無法兌現經濟承諾沒有他的責任,都是外部原因,也沒有體制的錯,也沒有為何國際會制裁。這種鱷魚淚對於一個獨裁者來說,並不難,中共官場也有很多影帝。

時政評論員鍾原分析說,金正恩突然姿態放軟,應該與國際局勢大變有關,他知道中共政權不行了,靠不住了,因此朝鮮也不得不重新調整對外策略。接下來金正恩很可能會開啟與韓國的對話,甚至迅速走向友好。

原鳳凰網記者曝胡錫進發家史

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一直是在網民中口碑極差的,但目前卻是中南海的紅人。

1989年,身為軍人及學生的胡錫進,參加了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在清場前就「及時」離開了。六四之後胡錫進能夠立即進入《人民日報》,被重用去了蘇聯,目睹了蘇聯解體。這一轉折點也令人吃驚,是否背後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內情。

胡錫進和其主導的《環球時報》在網絡上被批評者稱為「接飛盤的小丑」。

曾與胡錫進同為黨內媒體人的原《鳳凰網》時政記者張真瑜,近日對《看中國》記者談到胡錫進的另類發家史。

張真瑜說,胡錫進自己講有很多房子。張真瑜說,「不是他跟我單獨見面說的。作為記者會參加很多的公開或者半公開的集體的活動,他在活動的會議上自己炫耀。」

 

張真瑜解釋網民所稱的「胡叼盤」的來歷,就是只為政黨服務而不去報導真相,不是一個正常的個人。而最早成為「胡叼盤」,是因為當年的《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

張真瑜說:「這個《環球時報》是叼盤的媒體,正因為他是當家管事兒的,所以他就變成胡叼盤了。胡叼盤胡叼盤,不光是他經常的為共產黨去洗地,關鍵叼盤的實質就是他信口開河,滿嘴胡說。」

直至最近,胡錫進再陷入巨富、豪宅和兒子移民加拿大等傳聞。儘管胡否認,但是網民並不相信,反而建議他公布財產。

「上山下鄉」重現?武漢大學生下鄉收割稻穀

10日,武漢大學弘毅學堂幾百名師生到鄉下收割稻穀,中共許多媒體都做了報導。網友戲稱:「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很熟悉的套路。」「

據中共官媒報導,武漢大學弘毅學堂300餘名大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參與收割水稻、翻地種地、曬秋等農事體驗活動。這些學生變身「農夫」忙秋收。收割、搬運、打穀子、綑紮稻草、拾回掉落在田間的稻穀。

網友發布的視頻顯示,這些學生身著上學時穿的衣服、鞋子就來干農活了,有的學生還帶著口罩。

網友的評論:

「今天武漢頭條。豐收啦。400大學生收割忙。武漢的地方官在白骨堆上繼續翩翩起舞。」

「這原始收割法是傳承傳統嗎。」

「這場景和上世紀50年代沒變化啊!還用手來脫谷?80年代,農村都有脫穀機。」

「這哪裡是在收割?這是在糟蹋糧食!原始手工操作不說,還完全不按程序走。割完要打成捆,運送到麥場曬,.....糟蹋糧食遭天雷!」

中國前三季度災害驚人 實際情況更嚴重

中共黨媒人民網7日報導了應急管理部的消息,公布了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自然災害情況,說前三季度,「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洪澇災害偏重」,此外還稱,「地質災害、颱風、風雹、乾旱、地震、低溫冷凍、雪災和森林草原火災等均有不同程度發生」。

報導稱,前三季度,「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3億人次受災,578人死亡失蹤,533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8.3萬間房屋倒塌,147萬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8,997千公頃,其中絕收255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135億元」。

 

圖:2020年8月19日,中國重慶一條被水淹沒的街道。

官方說,「遼寧、內蒙古、山西、陝西、新疆5省(區)因旱農作物受災面積,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占全國旱災總損失的62%和66%」,「旱澇災害在多地同時發生,四川、重慶、遼寧、吉林等省(市)前期旱情較重,入汛後受連續強降雨影響,旱澇急轉」。

阿波羅網時政評論員王篤然表示,中共的數據都是報喜不報憂,實際的情況比官方的數字會差很多。所以,中國的事情,官方的數據,官方的說法,和民間的實際情況,和民間的版本,可以差之千里,甚至南轅北轍。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012/151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