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王岐山罕見深夜露面 疑向拜登陣營喊話

16日深夜,王岐山罕見以視訊的方式現身彭博創新經濟論壇。他的講話被解讀為針對美中經貿向拜登陣營喊話。不過外界分析,美國大選至今懸而未決,拜登陷入舞弊醜聞,面對川普陣營的法律起訴,拜登下場難料。中共一廂情願的與拜登陣營勾兌,可能會「押錯寶」。

圖為2019年12月5日,王岐山北京大會堂發表講話。

16日深夜,王岐山罕見以視訊的方式現身彭博創新經濟論壇。他的講話被解讀為針對美中經貿向拜登陣營喊話。不過外界分析,美國大選至今懸而未決,拜登陷入舞弊醜聞,面對川普陣營的法律起訴,拜登下場難料。中共一廂情願的與拜登陣營勾兌,可能會「押錯寶」。

2020彭博創新經濟論壇於11月16日晚間以視訊方式登場,中共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當天深夜演講。

王岐山說,中共將「直面變局」,更加注重內需導向、創新驅動、協調發展、自力更生。各國應摒棄零和博弈思維,減少創新要素流動障礙;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等。

這是王岐山自10月24日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視訊致詞後,又一次在財經領域發表談話。而王岐山此次講話,則被解讀為中共官方在向拜登陣營喊話。

參加這場論壇的、親北京的美國前財政部長鮑爾森(Hank Paulson)稱,拜登陣營應與中共進行新一輪的雙邊貿易談判,協議應該分階段進行,從更容易解決的問題開始,藉解決棘手問題。

言外之意,鮑爾森要求拜登推翻川普的對華貿易戰,從新制定貿易政策,實際上是變相的向中共妥協。

不過,有分析認為,中共可能會在拜登身上押錯寶。原因是美國總統大選結果至今仍未出爐,雖然拜登自行宣布當選,迫不及待的要入主白宮,但川普總統的法律團隊正採取法律行動,針對拜登陣營涉嫌大選舞弊,提出一連串的法律訴訟。拜登最終入主白宮,還是進入監獄,還很難說。

美國大選舞弊,左派媒體噤聲。圖為11月6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川普總統的支持者抗議大選舞弊。(Courtney Pedroza/Getty Images)

在此背景下,據傳中共已經悄悄展開與拜登陣營的接觸。

據港媒《南華早報》報導,在各大媒體宣布拜登勝選後,中美半官方聯繫正在恢復。這種半官方交流主要是通過前官員、智庫學者和商界領袖來實現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湘穗10月份在閉門討論會上透露了這一消息,他說,恢復聯繫的主要是民主黨這邊的相關人士。他的這種說法最近才傳到坊間。

報導引述一名中共政府的顧問表示,他曾與拜登陣營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和沙利文(Jake Sullivan)會面,拜登方表達了改善兩國關係的願望。

上述報導披露的消息,或證實中共當局與拜登一方在美國大選前已經暗地溝通。

圖為2012年2月14日,習近平在華盛頓美國國務院的午餐會上,與時任副總統拜登(右)和時任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左)敬酒。(Jim Watson/AFP via Getty Images)

拜登被視為中共的棋子,1979年拜登在擔任美國德拉瓦州(Delaware)參議員期間首訪中國後,與中共三任黨魁交好。首訪中國,他與中共最高實權人物鄧小平會面。

2001年8月拜登與江澤民北戴河會見後,拜登之子亨特開始在中國發大財。

胡錦濤時代,亨特開始進入國際商界,以其創辦的「Seneca Global Advisors」諮詢公司大舉在中國獲利。隨後拜登與胡錦濤多次會面。

拜登與後來登頂中共最高層的習近平的關係更為緊密。

據美媒報導,僅自2011年年初開始的18個月裡,拜登和時任中共副主席的習近平至少見過8次面,私下共同進餐時間超過25個小時。

美國大選前,拜登家族與中共的多年利益輸送關係被媒體大量曝光。

天主教前任駐美國大主教卡洛.瑪麗亞.維格諾(Carlo Maria Viganò),10月25日給川普總統發出的第二封公開信中說,拜登有把柄被人捏在手裡,將讓非法勢力既干涉國內政治,又干涉國際事務。

外界分析,握有拜登把柄的非法勢力,幕後可能指向中共。

「美國當前危機委員會」成員林曉旭對《新聞大家談》節目主持人說,中共非常清楚拜登在選舉中舞弊,「中共是深深介入選舉之中的。」

他說,現在有些爆料,比如一些假的身份證從中國運來,在芝加哥被扣押;還有被中共控制的很多機構到處拉亞裔的選票,全部都是支持拜登的。

川普律師團隊知名大律師林肯‧伍德12日連續發10多條推文表示,2020年大選是有預謀的竊取總統職位的大欺詐:這與政治無關,這是嚴重的罪行長達多年。

伍德律師說,大選前,中共在美國部署Dominion投票系統,計算機欺詐。釋放生物武器中共病毒,郵件投票欺詐。拜登、前國務卿希拉蕊、前總統歐巴馬、柯林頓等人以及主串流媒體都將受到法律制裁。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NTDTV記者李韻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18/1524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