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財經冷眼:螞蟻叫停只是開始 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瑟瑟發抖

作者:
阿里的金融核心就是螞蟻金服下的支付寶,而騰訊的金融核心就是財付通下面的微信支付。近日通過天眼查,已經發現馬化騰卸任了財付通的法人代表。這應該既不是偶然,也不是巧合,和之前螞蟻上市失敗以及這次反壟斷一脈相承。這背後有兩大政治目的。第一就是打壓民營資本,打掉寡頭和金融集團對金融的控制和干預,讓民間所有力量都無法挑戰中共權威。第二個就是利用民營企業科技和商業能力的支持進一步強化國家意志,鞏固中央集權統治。

中國新近出台的《反壟斷指南》令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倍感涼意(網絡圖片)

在中國國內,雙十一本來是一場全民購物狂歡的盛宴,每年天貓、淘寶、京東的雙十一銷售數據,都成為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也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風向標。但是,今年的雙十一特別黯淡。當然,除了號稱人類經濟史上有史以來最大IPO的螞蟻集團上市被叫停讓全世界驚掉下巴的陰影之外,更主要的是在今年雙十一之前,中國政府出台了一個「震撼彈」,在整個A股和H股市場,迎來了平台經濟的王炸。

11月10日早上8點,為預防和制止平台經濟領域壟斷行為,市場監管總局起草了《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其出現極有可能成為時代分割的標誌物。

為了迎接此次新政,科網龍頭打折促銷。阿里、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公司的股價應聲蒸發了幾千億市值,其中美團、京東雙雙暴跌10%,及時趕上了雙十一的最後一輪股票大促銷。而美股上市的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這兩天也是暴跌,阿里兩天大跌14%以上,在之前沒有上市股價暴跌的基礎上再次暴跌,基本形成了破位,可能已經徹底牛轉熊了。這也可能代表著中國第一電商巨頭,第一民營金融集團開始走麥城了。

目前這個《反壟斷指南》,通篇看下來,幾乎直指中國這些網際網路平台巨頭盈利模式的核心,就像無人機斬首一樣精準打擊,這些巨頭公司股價的暴跌,說明正好打中了要害。按照網上的說法是,果然是沒有人比高層更懂「平台經濟」,對中國的網絡大流氓們到底是如何賺錢的套路非常了解,每一條都會讓各大廠商倍感「被針對」了。結合此前螞蟻融資的叫停,估計有很多人已經腦補出了萬字陰謀論的長篇巨著。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反壟斷指南》的幾個具體內容,就知道這次打擊有多精準、下的手有多重:

1、規定平台二選一、大數據殺熟將被認定壟斷。

這屬於典型的壟斷+價格歧視套路。比如說二選一,就是要求賣家在兩個平台上必須只能選一個,只能我一家平台獨家代理你的產品,這明顯屬於大平台的壟斷霸凌行為,讓很多中小平台沒有水喝。誰簽下的品牌多、商品品種多、性價比高,誰就能留住用戶占據主動競爭地位。

其實,「二選一」從來都不是一個新現象。2010年京東和噹噹就曾展開「二選一」的對抗,要求圖書商家、出版社必須在兩家平台中選擇其一進行銷售;2015年天貓宣布與迪卡儂等20餘家國際品牌簽署獨家合作協議,產品只能在天貓平台獨家銷售,隨後京東舉報阿里;2019年618期間,格蘭仕在其官微發布聲明稱因拜訪了拼多多,其產品在天貓就遭受了搜索異常,在「二選一」的壓力下,美的、九陽、蘇泊爾也曾先後發表聲明稱將關閉在拼多多的旗艦店。

而大數據殺熟就更噁心了,就是這些平台利用大數據和算法,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讓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很多的現象。可以說和中國「熟人社會」的生態完全一致,就是現實生活中中國人專門坑周圍熟人的這個惡劣行為,在網絡平台上的直接投射。

可以說不管二選一還是大數據殺熟,都是中國網絡平台的潛規則,沒有用過平台的都不配稱自己是網際網路巨頭,天貓、京東、拼多多都在用。而這次《反壟斷指南》將這些都列入壟斷的範圍,可以說是精準打擊。

《反壟斷指南》中的第二點就是基於大數據和算法實施差別待遇。我們知道,現在平台規模越大,一般他們的大數據能力越強,算法越精密。比如阿里和騰訊掌握的大數據和算法,就是其他很多平台望塵莫及的。他們可以根據客戶的交易金額、交易數量、用戶數、點擊量、使用時長或者其他指標,來控制客戶的消費。

網際網路平台基於大數據和算法技術優勢,可以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比如說可以根據交易相對人的支付能力、消費偏好、使用習慣等,實行差異性交易價格或者其他交易條件等。例如,很簡單地說,如果你在我的平台上經常是高消費客戶,我在一些商品的定價上就可以給你定高一些,和大數據殺熟很類似。當然,還有很多的價格歧視行為。可以說科技的進步,成為這些巨頭平台進行托拉斯、卡特爾的新工具。

3、除了這些之外,《反壟斷指南》中還對同行業平台巨頭協議定價,橫向壟斷等行為進行了限制。可以說以上這些措施都是對中國20多家網絡巨頭的真正限制和打擊。

這個《反壟斷指南》發布前,其實就曾經開過一次比較重要的會議。根據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11月6日消息,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國家稅務總局三部門聯合召開規範線上經濟秩序行政指導會,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58同城、百度、奇虎360、蘇寧、字節跳動、快手、微店、新浪微博、唯品會、拼多多、國美在線等27家主要網際網路平台企業參加了這個會議。會議對強迫商家「二選一」、刷單刷評等問題做出嚴厲批評,並提出網際網路平台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九方面明確要求。這算是打預防針。

對於這些監管措施,市場上叫好的聲音還是不少的,看來這次行動還是深得民心的。但是,中國政府很多行為,其實就是打著為人民服務的目的,來達到其他目的。

在這份徵求意見稿里,17次提到了「成本」、25次提到了「技術」、22次提到了「數據」、10次提到了「算法」。因為一般來說,能獲得壟斷地位的網際網路平台,基本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較早進入一個「藍海行業」,拿到巨額風險投資,通過低於成本價的「傾銷」(燒錢),擠走競爭對手或者合併競爭對手。而在鞏固壟斷地位、謀取超額利潤的時候,技術、數據、算法就成為其攻城略地、宰殺消費者的重要武器。壟斷地位往往是通過創新、競爭獲得的,但在他們自己做大後,最終一定是反競爭、反創新的。它不僅會遏制創新、壓制社會活力、提高營商成本,還會帶來社會階層的固化。

對於網際網路平台的壟斷問題民間一直有很多討論,時間已經超過5年。為什麼反壟斷的「鍘刀」選在2020年轟然落下?這當然跟國際形勢的變化、國家戰略調整有關。逆全球化、疫情、中美戰略博弈,都讓2020這個庚子年顯得不同尋常。特別是美國挑頭在全世界圍堵中國,軍事上以日本、澳洲、印度為核心,搞印太戰略;經濟上美國、日本組織產業鏈回流,或者轉移東南亞,抽乾中國製造業的根本;貿易上大打貿易戰,科技上封殺華為、中興、中芯國際等企業,在美國抓捕中國間諜,遣返留學生,這一系列組合拳,在政治、經濟、貿易、科技上全方位和中國脫鉤,確實給中共政府帶來了巨大打擊。

對此,中共官方稱之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策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個大邏輯下,啟動內需就成為關鍵,習近平也多次強調消費對內循環的重要性。

而要暢通內需,就需要反壟斷,需要財富分散,帶來消費和購買力。很簡單,1億的閒置資金在一個富豪手上,吃穿住用行撐死了花1000萬,他不可能一天吃10頓飯,一天看10場電影,一天換穿10件衣服。但是1個億的閒置資金,如果分給10000個平民,每個人可以分到一萬,每個人將這些用於衣食住行的話,消費的資金起碼可以達到8000萬,這個對消費市場的帶動作用是非常強大的。

我們都知道,大樹底下的小樹小草是很難成長的,市場上也是一樣。只有拆分掉阿里、騰訊這樣的巨頭,讓更多的中小企業成長起來,增加更多的就業,讓這些人增加更多的收入,才能帶動消費。中共政府背後反壟斷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這樣來謀劃看起來也是對的。

當然,你還可以這樣理解:從入世到2020年之前,中國左右逢源、內外兼收,是快速做大經濟蛋糕的時代。在這個時期,網際網路經濟發展迅猛,國際國內監管的經驗都在積累之中,中國有意「讓子彈飛」一陣子,放水養魚,不急於收網,等等再說。但是到了現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時代,外部的資源開始和中國脫鉤,做大蛋糕的速度降下來了,蛋糕的增量越來越小,網際網路經濟高增長的階段也即將過去。這時候,就需要規範化、法制化了,否則網際網路平台帶來的「財富馬太效應」殺傷力就太大了,貧富分化是市場和消費的死敵。

而最近幾年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算法等技術的成熟,讓擁有壟斷地位的網際網路平台突然擁有了「核武器」,中小競爭者完全不是對手。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如果不干預,財富將加速向少數人手裡集中。到那時,必然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消費不足導致企業倒閉、裁員就是最大的威脅,這樣內循環就無法談起。當然也就失去了對抗美國的根本。

在這個層面上,中美反壟斷的目的有一致性。此前的10月21日,美國司法部和11個州對谷歌提起訴訟,指控這家矽谷科技巨頭利用其市場主導地位打擊競爭對手,違反了公平競爭法。同時,針對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等公司的反壟斷調查也在發酵中。

但是,中共政府的反壟斷顯然不僅是單純的市場意義,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目的。

之前在關於螞蟻集團上市被叫停的文字裡,曾分析說可能是馬雲上海金融論壇上的演講得罪重裝了王岐山,得罪了監管層,導致全國官方媒體暴風驟雨式的批評和圍攻,大有文革重演的架勢。隨後就是螞蟻集團停止上市,震驚全球。其實,這個事件還可能有另外一層解釋,那就是在那場精心準備的5000多字的演講稿進行演講之前,馬雲可能就已經知道螞蟻集團無法完成上市,所以,徹底豁出去了,直接向中國的金融監管層開炮,最終的炮口對準了王岐山、習近平。

中共政府之所以對阿里巴巴這些網絡巨頭動手,主要是因為他們現在的實力和規模已經達到了可以影響金融市場走向的程度。比如,螞蟻的線上借貸業務擁有約5億客戶,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據。管理不好可能會帶來金融動盪,這對中共政府的監管提出了挑戰。特別是螞蟻集團的盈利模式,可以說是滾雪球式的暴增。中共也擔心失控,威脅自身治理。

被突然叫停上市的馬雲旗下的螞蟻集團(圖片來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黃奇帆在揭露螞蟻金服的暴利模式時就說:「馬雲幾千億花唄、借唄,錢從哪裡來?先銀行貸款,再發ABS。花唄、借唄30多億資本金搞到了3000多億,放大了100倍」。「這100倍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在網際網路金融時代,你只要有90億資金進來,三天就可以貸出去。之後形成90億貸款的債權,你以這個債權,再去發個ABS,馬雲90億發了40次,形成了3600億。」這就是馬雲的借唄、花唄的高槓桿遊戲。

說白了,類似螞蟻這種網絡小額貸企業,它之所以掙錢,是因為它只出2塊錢的本金,就能通過各種金融槓桿手段放出100塊錢的債,收18%的利息。也就是前期投兩塊錢,每年就能穩掙18塊錢。這種生意真是暴利生意,所以螞蟻的估值高得嚇人。

但是,中共政府為了打擊這種暴利行為,防止阿里集團做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壟斷,前些天出台了《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其實和現在出台的《反壟斷指南》一樣,都是對阿里集團的打壓。放在螞蟻金服上來說,邏輯很簡單,以前螞蟻可以用2塊錢本金賺18塊錢,但是現在螞蟻必須出16塊錢的本金,才能放出100塊錢的債,掙最多2塊錢的利潤。這麼一算,螞蟻的本金年收益率從八倍降到了才一倍,這門生意從暴利變成了普通生意。再考慮必然存在的壞帳、管理成本以及其它各種不可預見成本,螞蟻已經不算一門特別好的生意了。

阿里的金融核心就是螞蟻金服下的支付寶,而騰訊的金融核心就是財付通下面的微信支付。近日通過天眼查,已經發現馬化騰卸任了財付通的法人代表。這應該既不是偶然,也不是巧合,和之前螞蟻上市失敗以及這次反壟斷一脈相承。

這背後有兩大政治目的。第一就是打壓民營資本,打掉寡頭和金融集團對金融的控制和干預,讓民間所有力量都無法挑戰中共權威。第二個就是利用民營企業科技和商業能力的支持進一步強化國家意志,鞏固中央集權統治。

中國網際網路是從民間最先發展起來的,這些年中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自流,才有了中國現在網際網路巨頭遍地開花的局面。而除了他們現在形成的金融能力以及市場銷售能力外,他們手上還握有一個重量級的殺手鐧,就是大數據。馬雲多次說過阿里的大數據是最重要的生產力。

中共現在乾的就是通過「高科技極權」實現「中央極權」,不管未來實行計劃經濟還是中共有計劃控制所有市場資源,最終還是需要利用大數據。而阿里巴巴、騰訊等掌握的大數據肯定是數一數二的,一旦被政府掌握就可以獲得大量的個人信息。

以螞蟻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與政府管理的矛盾不僅僅集中於金融市場的實際控制,更深層原因在於這些企業長期抵制政府及有關部門獲取其用戶大數據,引起當局不滿。這些年,這兩大巨頭對上交大數據其實都是抵制的。根據《金融時報》去年9月報導,阿里巴巴和騰訊拒絕與政府支持的信貸評分機構合作,並拒絕向央行提供大量的客戶貸款數據。

所以有人猜測,這次螞蟻集團會為了利益在大數據和算法方面對當局做出妥協,以尋求成功上市。一旦螞蟻集團進一步對政府開放數據共享,中央集權會被強化。而這次上市失敗,是不是因為螞蟻集團拒絕提交大數據所致呢?這個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那麼就說明目前巨頭們還在抵制提交大數據,這背後肯定不止是單純的商業行為,應該是有政治力量在角鬥。

新近出台的《反壟斷指南》,其實應該就是對這些網際網路巨頭新一輪打壓的開始,最終的目的就是拆分,消滅。這樣既打擊了民營金融力量對監管的挑戰,還可以徹底掌握大數據,加強極權統治,同時也可以促進內循環,可以說是一箭三雕。

看來,這些巨頭們是在劫難逃了,我們也就圍觀看戲罷了!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18/1524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