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利益面前的抉擇
人性都是趨利的。
利益面前,很多人都會扯下偽裝。這個時候,通常是識人、辨人的最佳時刻。
《論語》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看清一個人,要看他面對利益時,是否唯利是圖,能不能抵擋住誘惑,堅守住底線,對得起良知。
馮驥才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線上的。一個人只有守住底線,才能獲得成功的自我與成功的人生。」
在利益面前,底線會體現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會決定他今後的人生高度。
堅守底線的人,才會守住心安,路也會越走越寬。
利,就是一塊試金石。
02
失意時對待別人的樣子
遇到不順心之事,不遷怒他人,不僅是一種高級的修養,其實更是一種高級的能力。
前段時間,北京海淀區一個小區門口發生了一起爭執事件。
一女子開車回小區時,不出示出門條,也不配合測量體溫,企圖駕車闖卡。被阻攔後,她還辱罵民警和社區防疫人員,甚至揚言要起訴民警。
最後,這名女子因阻礙防疫被拘。
原來她是一家公司的老總,突發的疫情把公司的規劃全打亂了,她壓力非常大,心情很是糟糕,把怨氣撒在了防疫工作人員和民警身上。
記得有位作家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見過很多得意時富有涵養的人,他們舉止有道,做足面子,也十分體面。
但一旦失意時,你會發現他突然變了一個人,失意落魄,焦頭爛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失意時,仍能保持禮貌和理性,不以權勢地位遷怒他人,是一個人最難能可貴的修養。
03
吃相暴露一個人的人品
有些人一旦到了餐桌上,在高人眼中,就已然一絲不掛。
梁實秋曾在《吃相》一文中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他的一位外國朋友來中國西南某地旅遊的時候,偶然進到了一家小餐館吃東西。
沒想到,正吃到一半,忽聽旁邊的壁板砰砰作響,其聲清脆,密集如連珠炮,向人打聽,才知道是鄰座食客正在大啖糖醋排骨。
外國朋友好奇地問梁實秋,這是不是什麼特有的風俗?
梁實秋回答不曾見過這樣的場面,心裡卻默默覺得這種行為有失教養。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
「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是怎樣的。」
的確,吃相優雅的人,教養不會太差,舉手投足中都帶著禮貌和尊重。
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往往是最放鬆的時候,這時候潛意識裡的東西就會表露出來。
要看一個人的品性如何,只要和他吃頓飯,就能知道得一清二楚了。
04
對待家人的態度
我們通常都是:好脾氣都留給了他人,而壞脾氣都留給了家人。
這在心理學上,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
然而,如果一個人在對待最親近的人時,也能夠始終保持涵養,和顏悅色,那這個人有著很了不起的修行,是令人佩服的。
在家庭中,真正在乎家人的人,不會在生氣時計較得失,更不會把壞情緒帶進家裡。
明明已經很生氣了,但是還能夠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去主動地關心對方。
明明心裡仍有怒火,仍然能夠替他人著想,給他人體面。
這樣的人,人品一定不會太差。
05
看清一個人後,用不著翻臉
被人傷害的時候,你頻頻失落;把人看清的時候,你處處較真。
然而你忘了: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看清了,也就看輕了。
就像蘇軾,因為朝廷之爭,被身為宰相的昔日好友章惇屢次迫害,並一路被貶至海南。章惇見不得蘇軾流落在外卻仍堅強豁達的樣子,存了心地想讓他老死荒野。
可以說,那一千多個苦熬的日日夜夜,都拜章惇所賜。然而造化弄人,政局有變,這回蘇軾遇赦,而章惇卻被貶。
蘇軾回京路上,章惇兒子章援,給蘇軾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希望他能對父親網開一面。
蘇軾在回信中這樣寫道:「但以往者,更說何益。」
意思是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就別再提了。不僅沒有加以迫害,他還給病中的章惇送去藥方,希望他早日康復,並囑咐他保重身體。
屠格涅夫所說:「凡事只要看得淡些,就沒什麼可憂愁的了。」
往後餘生,願你我都能懂得識人心、辨偽善,與良人結交,與賢人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