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上山下鄉運動的序幕

作者:

1949年以後,新生的革命政權全面模仿蘇聯體制,實行統包分配的就業制度。不過,統包分配面對的是大中專院校和技校的畢業生,小學與初高中畢業生則不在其內。於是如何解決這些人的就業問題,就成了統治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1954年,蘇聯開展了以城市青年為主體的墾荒運動。他們在短短兩年裡就動員數十萬城市青年移民墾荒,並認為此舉有兩大功效:一是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二是解決了城市的就業困難。

中國共青團中央代表團在1955年訪問蘇聯時了解到這一情況,回來後向中共中央做了匯報。報告認為:「從城市中動員年輕力壯、有文化的青年去參加墾荒工作是有好處的,也是今後解決城市中不能升學和無職業青年就業問題的一個辦法」。

就在這一年,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一個按語中說:「全國合作化,需要幾百萬人當會計,到哪裡去找呢?其實人是有的,可以動員大批高小畢業生和中學畢業生去做這個工作。」這種以功利目為出發點的作法,後來被悄悄淡化。代之而來的是,「對知識青年進行再教育」、「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等「高大上」的說法。

在這方面,有毛的一條語錄為證。他說:「一切可以到農村去工作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裡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這是1955年年底的事,從此以後,「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就成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動員令。

在此之前,已經有60多名北京青年遠赴北大荒去墾荒。為此,共青團中央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歡送會,胡耀邦還在會上把「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的隊旗授予他們。

隨後,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願墾荒隊以及河北、山東的2000多名青年,陸續到達黑龍江墾區。與此同時,上海青年去了淮北、浙江青年去了新疆、廣州青年去了海南、江蘇和四川的青年去了青海,從而拉開了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的序幕。

除此之外,當局還以河北省回鄉青年、小學畢業生呂玉蘭為榜樣,號召知識青年回農村去參加勞動。因為當時還沒有下鄉插隊的說法,所以上山下鄉運動只是局限在農墾和返鄉兩個方面。直到有了插隊的說法以後,才有大量城市知青被送到農村,演繹出一幕又一幕的人間悲劇。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愛思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13/155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