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借鑑中國四合院模式或可解決澳洲一大社會問題

澳大利亞迫切需要滿足無家可歸的年長婦女需求的住房類型。中國四合院就是這樣一種模式,它提供了安全、負擔得起的私人居住空間,同時保持了社區感。 我們可以將澳大利亞現有建築予以改造,重新利用,使其更經濟、更適合社交也更環保。

庭院住宅提供安全、經濟的私人居住空間,同時保持社區感。(Pixabay: Songsst)

澳大利亞迫切需要滿足無家可歸的年長婦女需求的住房類型。中國四合院就是這樣一種模式,它提供了安全、負擔得起的私人居住空間,同時保持了社區感。

我們可以將澳大利亞現有建築予以改造,重新利用,使其更經濟、更適合社交也更環保。

45歲以上的女性是澳大利亞無家可歸者中增長最快的群體之一。2020年,估計有40.5萬名45歲以上的女性面臨住房負擔壓力的風險,並因此成為無家可歸者。

考慮到可負擔住房緊缺、人口老齡化以及女性一生經歷的經濟劣勢,這個問題需要得到迅速解決。

對於面臨無家可歸的年長婦女來說,一個簡單(也是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是為她們提供長期獲得適當、安全和可負擔的住房的機會。那麼為什麼這個問題這麼難解決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新嘗試包括在空置的養老院和小房子裡提供「臨時彈出」或「同時使用」的住房。

「臨時彈出」或「同時使用」的住房是目前解決年長女性無家可歸問題的方法之一。

雖然這兩種居住類型都提供了很好的短期選擇,但不能創造長期住房來滿足年長婦女就地養老的需求,也不能提供有保障的終生使用權和歸屬感。所有這些方面對她們的健康都很重要。

如果我們改造現有建築,並將其與微型住宅的想法相結合,會怎麼樣?

中國的四合院有一些重要的特點,可以在文化上適應澳大利亞的需求。

成屋改造

對建築的適應性再利用包括舊空間向新空間的轉換。現有建築通過在現有外觀下整合一套新功能來重新利用,以滿足新居民的需求。

這不是什麼新理念。伊斯坦堡的索菲亞大教堂,最初是一座清真寺,然後是教堂,現在是博物館。雪梨的帕丁頓水庫,最初是基礎設施,然後是加油站,然後是廢墟,現在是城市表演空間。

適應性再利用基於三重考慮——經濟上、環境和社會文化。

重新利用現有建築更便宜,對環境更好,並確保對於一個地方的集體記憶不會被抹去。

要建造適合年長婦女的住房,考慮年齡、歸屬感和環境這幾點都很重要。

澳洲居民中國智慧

四合院這種類型的住宅來自傳統儒家思想的大家庭單元,圍繞一個庭院或一系列庭院排列,具有不同的隱私級別。

四合院布局的有趣之處在於高度有序的一系列房間,圍繞開放空間和聚會大廳布局私人房間。在今天的北京,估計還有40萬套四合院。其中大約500個四合院被保存為歷史遺蹟。

四合院的這種等級秩序適合年長婦女的居住需求。這是一種合住的居住安排——人們獨立居住但在一起,共享一些設施,如開放空間和偶爾聚在一起吃飯的區域。

四合院的布局通常包括一系列有序的房間,並且擁有私人居住單元,同時有居民共享的開放空間和公用大廳。

這種模式可能成為日益增多的共享住房布局的一部分。

庭院滿足了年長婦女保持與花園空間緊密聯繫的需求,她們還可以積極維護好花園。

庭院促進社會接觸和鍛鍊,以及安靜沉思的空間。這種內部景觀的聯繫對年長婦女的健康很重要。

大廳是社交場所。這是一個公共活動、與家人或朋友聯繫、開展具有創意的活動或傾聽的地方。她們也可以自己說了算,自己決定要不要參與這些活動。

年長女性的另一個重要需求是有地方能請家人和朋友來相聚,這樣她們就可以保持與外界的聯繫。在大廳里,每個人都可以在某些時候使用這個空間,能有效滿足大家的需要。

私人房間確保年長婦女所需的獨立性、安全性和歸屬感。在這樣一個個人空間裡,居民的文化和社會需求很容易得到滿足。

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的小小奢侈不可小覷。許多年長婦女很少有這種奢侈。對她們來說,這個私人房間給她們提供了必要的尊嚴。

靈活應變

這種對現有住房的適應性再利用不僅僅是我們對現有建築進行改造,同時也是採納不同的文化智慧以及過去的傳統做法並創造出一種新的共同生活的方式。

澳大利亞許多目前未充分利用或空置的建築都可以改造成四合院。

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政策上有所改變,目前由開發商驅動的經濟模式也需要有重大轉變。但是這些改變會滿足年長婦女目前的許多需求,對環境來說是件好事,還能提供方便人們社交的住房。

私人生活區、庭院和花園都是互相連通的。(Flickr: Lorena)

就像孔子說的「萬物皆有美,但非人人可見」。

一開始就給這些女性提供能負擔得起的住房將大大減輕納稅人和提供服務的機構的財政負擔。

要解決無家可歸的問題,我們不需要沉迷於創新的居住模式或者進行新的開發,而是,如果我們努力尋找,解決的方案就在我們現有的城市結構之中。就在我們眼皮底下,現有的建築完全可以用來重新改造。

Samantha Donnelly是雪梨科技大學建築學院的講師。Hugo Chan是新南威爾斯大學建築環境學院的一名兼職學者。本文最初刊登在《對話》(The Conversation)上。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ABC中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02/156338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