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李白臨終寫下一首絕筆詩,成為盛唐千古絕唱,至今無人能超越

民間常有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話雖然絕對了些,但並不無道理,每個人到生命盡頭都會回想起自己一生的經歷,壯志未酬的人會慨然嘆息,心願未了的人會諄諄叮囑,即使唐朝最著名的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也不例外,他在臨終前曾經寫下了一首絕筆詩。

絕筆詩在歷史上並不少見,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陸游那首《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是宋朝人,李白是唐朝人,兩人的經歷與性格都不相同,李白的這首詩讀來簡單,卻成為盛唐千古絕唱,至今無人能超越。

詩名非常簡單,就叫《臨終歌》。詩的內容也看似簡單,但細讀的話就能從中發現李白不少心理痕跡:「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如果不明白李白用了哪些典故,可能很難理解詩的深意。

開篇講的就是大鵬,大鵬展翅高飛,遠振八方,不料力量不濟,半途摧折。很顯然,這是李白的自喻,因為他一生未能施展抱負,而李白深受道家莊老之學影響,常常將大鵬視作自己的精神化身,早年曾經寫下過「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經典名句。

「中天」是哪裡?就是李白年輕時全心嚮往,卻在追求道路上屢屢受挫、直到公元742年才得以供奉翰林的長安城。但他在長安的經歷,就像一隻大鵬被折斷了翅膀,不受重視、常遭排擠,最後被「賜金放還」,那種落寞滄桑的無奈心情,沒經歷過的人恐怕很難感同身受!

其實,李白這首詩某些方面很像西楚霸王項羽的《垓下歌》,兩者風格同樣悲涼激昂。第二句「餘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想像力十分豐富,李白認為,大鵬是一種身體雖然死去,精神卻能永遠激勵後人的存在,它就像人的理想、品格、風骨一般,永世長存。

「扶桑」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樹,也是一個地名,據說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游扶桑」,是李白暗指自己曾經到了皇帝身邊,並且被掛在了那樹枝上;其實扶桑樹高達千丈,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到達它身側,更不可能讓衣服掛住,這體現了李白作詩一貫想像力豐富的特點。

最後一句「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更有深意,因為李白將孔子(即仲尼)也加進了自己的臨終詩。孔子一生推崇「仁」,見仁獸「麒麟」身死,忍不住感嘆自己命數走到了盡頭,為麒麟哀哀哭泣。李白想到自己死後,有誰能像「孔子泣麟」一樣為自己悲哭?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李白對自己身後事的猜想,和杜甫總結得一模一樣,他一面慨嘆當世眼前沒有自己的知音,一面又相信後世人能夠理解自己,這首詩是屬於李白的「長歌當哭」,他臨終前對人生無限惋惜,自悼、自傷、也自信,讀來令人感慨萬分。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嘯敏潮流科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22/157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