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程曉農:中共預設阿拉斯加會晤:占便宜,還要讓對方難受

—中美阿拉斯加會晤:吵架開局,空手而歸

作者:
中國所期待的,就是美國能重新向中國的技術間諜們開放保險箱和資料庫,向中國的傾銷商品打開海關大門,向中國的盜版產品敞開貨架,再讓華爾街把大筆資金奉上;至於其他問題,諸如對美國和印太地區的軍事威脅,以及中國國內的人權問題和對香港「取消一國兩制」等,都是它自稱的「核心利益」,中國寸步不讓。一句話,只想占便宜,還要讓對方難受。

1、阿拉斯加會談是雙邊關係「破冰」,還是重複夏威夷會談?

中美此次舉行高級別外交會談,外界往往關注的是「破冰」。比如,BBC在3月17日發表了一篇分析,《中美關係:最高級別外交官會晤阿拉斯加,能否「破冰」成看點》,文章說,「中美兩國在經貿、人權等多個議題上存在深刻分歧,雙邊關係在去年跌至建交40多年來的最低點」。

中美兩國的關係只是經貿、人權問題造成的嗎?中國不是民主制度,人權問題從上世紀中葉以來始終存在,而經貿問題也存在十幾年了,歷任美國總統(除了川普),不都安之若素,維持著中美蜜月嗎?中美關係之所以降低到建交以來的最低點,其真正的原因是,中國點燃了中美冷戰,美國的國家安全受到中國越來越明目張胆、越來越大的威脅。這就是當前中美關係的基本格局。

去年上半年,中美經貿談判因為中國拒絕討論盜竊智慧財產權問題而被中國掀翻了談判桌;與此同時,解放軍對美國的三項軍事威脅行動(海軍到中途島演習、控制整個南海作為戰略核潛艇的「深海堡壘」、通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核飛彈精準打擊美國),直接造成了美國的國家安全危機。

當時中南海對中美關係的認知是,美國在經濟上離不開中國,所以,儘管中國在軍事上威脅美國,大量侵犯智慧財產權,長期維持巨額貿易順差,在美國大範圍從事軍事、技術間諜活動,但它以為美國別無選擇,只能讓中國為所欲為。北京希望的是,在上述活動得以繼續保持的情況下,通過外交上的接觸,避免中美關係惡化。去年6月17日,按照中方的要求,美國安排了國務卿蓬佩奧楊潔篪在夏威夷希卡姆空軍基地的面對面會談。

會談中蓬佩奧指出,中國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特別是對新冠疫情的處理,損害了美國和全球的利益。中國則口是心非地堅持,「合作是雙方唯一的正確選擇」。實際上,北京口中的「合作」,是希望經貿、政治等方面一切都回到歐巴馬時代對中國放縱的狀態;至於蓬佩奧指出的中國損害美國利益的做法,楊潔篪全不認帳。由於中方態度強硬,夏威夷會談毫無實際成果。然後,美國從7月開始,採取了一系列從軍事、經濟、諜報和政治層面的反擊,從此中美冷戰正式拉開了序幕。

以夏威夷會談為鑑,這次阿拉斯加會談能「破冰」嗎?冷戰狀態一旦被中國點燃,靠一次外交談判就能冰消水暖?事實上,冷戰狀態下,外交只是冷戰雙方的一種暫時緩衝軍事和經濟對抗的手段,擴軍備戰的步伐不會因為外交談判而鬆懈,冷戰中的雙方誰也不敢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今天中美之間的軍事對抗還沒走到太平洋戰爭開戰前的地步,但美國軍方已經發出警告,今後幾年內可能因中國攻擊台灣而爆發戰爭。所以,箭在弦上是中美兩國之間軍事對抗的現狀,這種現狀靠外交談判是難以消解的。

2、阿拉斯加會談出爐

去年底以來北京一直在謀求中美最高級外交官員的會見,但美國直到最近才同意。美方選擇對話地點也頗費思量:北京去不得,華府來不得。美方不希望給外界一個印象,即美國到北京去討好中國,所以美方人員不去北京;楊潔篪願意到華府會談,公開表示過這個願望,但美方不想讓他到華盛頓。最後美國把會談地點安排在阿拉斯加。

美方除了有國務卿布林肯到場之外,還特意安排了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參加這次會談,這是專門針對中國的考慮。據《美國之音》3月17日報導,一位曾在國務院和國安會都任職過的美方資深官員強調,「中國過去玩弄手段來分化我們」,中國會特別放利益給美國的某個政府部門,導致美國政府的內部矛盾,甚至造成國務卿跟白宮國安顧問對立。這次安排國安顧問與國務卿一起會見中國官員,就是為了顯示美國政府各部門立場一致,「過去中國的那些離間我們或試圖離間我們的把戲,這次是沒用的」。

阿拉斯加會談和夏威夷會談都屬於雙方的直接外交;阿拉斯加會談之前,美國通過與印太地區若干國家的外交會談,也對中美會談產生了間接的外交影響。中國之所以沒主動找鄰國商談,為美中談判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是因為中國去年點燃中美冷戰之後四面出擊,展示出強烈的國際野心和霸權姿態,這些行動引起了東亞和印太地區各國的種種不安。美國是為了守衛第一島鏈和印太地區,與這些國家協商防範中國的軍事威脅;而中國不打算放棄對周邊國家的威脅,便無法通過外交活動來化解受威脅國家的擔憂。北京的外交部「戰狼」趙立堅只能指責美國搞「『麥克風外交』帶節奏,拉幫結派、對華施壓」。

3、中國對阿拉斯加會談的定位和期待

中國從一開始就對這次會談充滿期待,起初稱這次會談是「破冰」,到了會談前夕,其說法變成了會談是「外交偵察」。中國對會談的高期待首先體現在對會談的定位上,會談前1個星期中國就堅稱,這次會談是「戰略對話」。這個說法是從老布希任內開始的,指雙方互有合作的定期磋商,這種會談機制在歐巴馬任內進一步擴大,然後被川普叫停。中國如此定位這次會談,顯然是希望給國內和海外華人一種印象,即中美關係將回到歐巴馬時代。中國希望這次會談成為中美緊張關係的「破冰」之舉,並且為雙方今後恢復良好關係鋪路,讓兩國此次會談後重啟定期交流機制。

然而,這樣的期待被美國打臉了。3月16日一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在一次電話簡報會上說,阿拉斯加會晤是「一次性會晤」,不會恢復某一特定的對話機制,也不會有一份聯合聲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公開表示,這次會面並非戰略對話;他還說,「現階段無意進行一系列的後續接觸。如果有,必須要基於這樣的條件,我們要看到中國在解決我們所關切的問題上拿出實質進展與具體成果。」儘管如此,直到3月18日楊潔篪和王毅抵達阿拉斯加之時,中國官媒仍然堅持使用「中美戰略對話」這個定位,不肯按照美國的定位把會談的層級降調。這既是為了宣傳上抬高自己,也是對「破冰」仍抱有期待。

中國對國際局勢的大判斷可從中國官媒《多維新聞》的一篇文章看出來。文中談到,「對於此次中美會談,從世界金融界到中國金融界,再到很多社會層面,都有一種長期壓抑後的樂觀預期,大家都樂於見到中美兩國重新坐下來,終於開始談判。很多人對此抱持樂觀的態度,非常希望雙方能夠藉此次會面打開局面,儘量重新恢復以前順暢的溝通和交流,最好是能夠恢復過去的中美關係水平……很多美國的盟友承擔不起立即轉向與中國對抗的成本。甚至在美國國內的部分行業和戰略研究機構基於利益或者各自的判斷,也希望拜登政府要改變過去川普時期的政策,他們認為,如果美國對中國『示好』,主動開一個口子,則中國會真的『相向而行』,那麼今後的一切就會逐漸好轉。」

中國所期待的,就是美國能重新向中國的技術間諜們開放保險箱和資料庫,向中國的傾銷商品打開海關大門,向中國的盜版產品敞開貨架,再讓華爾街把大筆資金奉上;至於其他問題,諸如對美國和印太地區的軍事威脅,以及中國國內的人權問題和對香港「取消一國兩制」等,都是它自稱的「核心利益」,中國寸步不讓。一句話,只想占便宜,還要讓對方難受。

4、美國對這次會談的定位和立場

從美方對這次會談的定位來看,它不準備在會談中就任何具體問題談判,只是表達自己的立場。美方的判斷是,目前是中國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並且軍事上威脅著美軍,而同時中國又希望從美國得到技術和市場;雙方之間的態勢是,中國有求於美方,又威脅著美方,而美方對中國並沒有多少需要中方幫忙的事。所以,美方對會談的定位是,你既然有求於我,就得作出某種讓步,特別是在政治層面的相關問題上有所鬆動。美方準備舉辦一次以務虛為主的外交對話,想用外交壓力讓中國降低對美威脅的姿態,也希望中國在政治方面做出積極的改變,然後再決定,是否與中國談經濟方面的問題。

作為單純的外交談判,美方不準備在阿拉斯加會談中涉及軍事對抗問題;中方則從來拒絕承認自己在軍事上從事大量威脅美國的活動,所以中方也不提軍事問題。同時,從中國的制度來看,軍事問題歸中央軍委管,楊潔篪和王毅是純粹的外交官,中南海高層從來不許外交官就軍事問題發言或談判,他倆對軍方的活動也基本上一無所知。

這次會談中國想達到的主要是經濟目的,其他政治話題都是它厭煩的,它想要的是「務實」會議;而美國則把經濟話題排除在會談議題之外,只談中國厭煩的政治話題。實際上,這次會談雙方的意圖完全不對路,甚至是完全對抗的。中方堅持,政治層面的所有話題,中國一概不接受美方觀點;美方堅持,中方的經濟意圖不在考慮之列,只談政治話題。所以雙方只會吵架,不會有什麼交集或共識,更談不上合作。雙方進入會場前就註定以吵架收場。

楊潔篪和王毅到達阿拉斯加之時,多少還對這次會談抱有一線希望,在會談開始前的記者見面會上,楊潔篪提到,「我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這句話把他當時的沮喪心情暴露了。他出發前按高層的意圖判斷,美方多少會讓一點步,但這一線希望被事先在阿拉斯加等候的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的一盆冷水給澆滅了,就在楊潔篪和王毅動身前,美國宣布制裁了14位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楊潔篪和王毅到了阿拉斯加後才知道,這次白來了,因而惱羞成怒,在會談開始前與記者見面時不顧外交禮儀地以居高臨下的口氣訓斥美方官員。如果對會談成果還抱有期待,就不會用這種態度開場;既然開場就訓斥對方,自然就準備會談完全失敗了。而美方的外交施壓也同樣失敗了,因為中國完全不買帳,用楊潔篪的話來說,就是我們「不吃這一套」。

5、阿拉斯加對話的結局

這次會談的預定日程是,雙方4位主要對話者每人對記者講2分鐘的開場白,然後轉入閉門會談。布林肯和蘇利文開場各講了2分鐘;接下來楊潔篪打破了預定日程的時間安排,先大談中國的遠大目標,再居高臨下地教訓美國,一口氣講了16分鐘。布林肯不得不針對楊潔篪的指責,向記者們辯解說明。布林肯並沒針鋒相對地譴責中國的專制,而是謙和地表示,美國的現狀並不完美,犯了錯誤會改正等等。於是這個原本應控制在10分鐘之內的記者見面短會就延長到接近1個半小時。各國媒體關於這次會談的報導基本上都是圍繞著這段公開交鋒來寫的。

會談結束後,中方只對自己的記者簡要地介紹了情況,而布林肯和沙利文則召開了記者會。布林肯在記者會上說,美方向中方提出了新疆、香港、西藏、台灣和網絡攻擊等棘手話題。不出所料,中方再次對這些話題採取牴觸性回答,「當我們明確而直接地提出這些問題時,我們得到了(中方)防禦性的回應」。布林肯還提到,在「伊朗朝鮮阿富汗和氣候問題上,我們的利益上是有交集的。」

這次阿拉斯加會談以中方發飆開場,以全無結果收場。布林肯說的那些雙方有某些利益交集的話題都是雙邊關係中的邊緣性事項;所謂的雙方利益交集,也不是彼此能充分展開合作的基礎,只是有限的相似考量而已。對雙方來說,阿拉斯加的對話,不談不行,談也不會有結果,中美冷戰的格局事實上已經開始進一步升級。

對美國政界來說,這次會談只確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國不可能改變它對全球現有秩序的破壞性意圖和行動;而對商界來說,指望中美關係改善、出現有利於他們的局面,這個希望落空了;對中國來說,它想要扭轉川普對華政策基本方向的幻想破滅了,今後它可能進一步採取各種挑釁行動。中國通過阿拉斯加會談,把中美外交變成了對抗外交;而今後美國的對華外交也沒有多少施展空間了。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SB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23/1571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