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一個家庭能否興旺,關鍵看這兩點!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幼年時所受的教育,極大地影響著一個人的未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唯有以身作則的父母,才能教育出能夠承載家庭希望的孩子。

一個家庭能否興旺,不在於財富的多寡而在於子女的教育,那些歷經風雨依舊輝煌的家族,正是做到了下面這兩點。

善待親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刻薄寡恩的家庭養育不出品德高尚的孩子,因為那些連身邊親人都不能善待的人,必定是冷血無情之徒,這種人教育出的孩子,很容易在利益面前迷失自我。

而那些心懷道義,善待親族的人,才能取得大的成就。

北宋名臣范仲淹出生於蘇州一個官宦之家,兩歲時父親病逝,母親謝氏帶他改嫁千里之外的淄州(今山東淄博),繼父朱文瀚對他還算不錯,將其改名為朱悅,並出錢資助他入學讀書。

范仲淹少年時得知了自己的身份,感到傷感不已,於是更加奮力苦讀。

寒冬時節,他自醃鹹菜伴稀粥度日,即便如此也不能敞開肚量去吃。

為了保證每餐供給,他臨睡前煮好一鍋粥置於院中,待天明時粥已結成冰塊,再用刀切成小份,每次佐以冰冷的鹹菜果腹,為此還創造了「劃粥割齏」的成語。

公元1015年,26歲的范仲淹科舉及第,隨後認祖歸宗將自己改回本姓。成名後的范仲淹除了不忘繼父家的養育之恩,也對他遠在江南的本家念念不忘。

歷經宦海沉浮的范仲淹,晚年用自己的積蓄購置了1000多畝土地,又建造多處房屋組建了「范氏義莊」,用於資助同族的貧困人員。

與此同時他還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例如設立義莊管理人將土地低租給族人、獎勵那些家貧而苦學的族人、給因病致貧的族人發放補助等等措施,用於維護義莊的日常營運。

范仲淹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又繼續將義莊事業發揚光大,此後雖然歷經戰亂,但始終運作有序。

而且,范氏義莊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史料記載的非宗教性慈善組織。

直到清朝宣統年間,范氏義莊依然現存土地5300畝,而至此時它已存在了800多年,救濟的窮人不計其數。

正是基於這樣的胸襟,才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正是有了這樣的范仲淹,才有了家風淳善人才輩出的范氏家族。

尊師重教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是出自《百家姓》的開篇語。

《百家姓》是北宋浙江的一名士子所編,排名第一的趙是國姓,而錢姓能排在第二,則是出自當地人對吳越王錢鏐的尊重。

錢鏐生於唐朝末年,憑著顯赫的戰功在軍閥割據的時代獲得了朝廷的信任。

公元902年,錢鏐被朝廷冊封為吳越王,此時的錢鏐占據富庶的江浙一帶,擁兵數十萬,卻沒有恃寵而驕,反而在部下面前立下誓言:「後世子孫永不得稱帝,不得使百姓受戰亂之苦。」

整個五代時期,錢鏐及及其子孫以「」保境安民、發展農商」為國策努力經營,使得時至今日,長三角一帶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

錢鏐臨終前,留給後人一部《錢氏家訓》,作為錢氏子孫行事的準則。

千百年來,這個人才燦若星辰的家族,成為歷代豪門世家艷羨不已的對象。

而這其中的秘訣,就在於尊師重教。

《錢氏家訓》中有一則對後人影響深遠的訓言:「子孫雖愚,詩書須讀」,表明了這個家族尊師重教的傳統。

而且正是這種對教育的推崇,為錢家歷代子孫營造了讀書育人的家風。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然而,錢鏐身後那個延續了千年的家族卻徹底打破了這個魔咒,憑藉的正是一代代人對文化的關注,對教育的推崇。

善待親族,尊師重教。

一個優秀的家族,需要幾代人歷經這種精神的浸潤和傳承,也唯有如此,才能讓這種傳承成為家族成員間的精神紐帶,才能讓家族延續輝煌。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一心問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30/157460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