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營商環境政治化 中國經濟正開啟「自毀模式」

自去年年底螞蟻集團「史上最大IPO」被叫停以來,中共以打壓馬雲以及阿里巴巴和螞蟻集團作為開端,正在將打擊對象擴大到更多的網際網路企業。

王滬寧(右)在和習近平交談。(圖片來源:美聯社

自去年年底螞蟻集團「史上最大IPO」被叫停以來,中共以打壓馬雲以及阿里巴巴和螞蟻集團作為開端,正在將打擊對象擴大到更多的網際網路企業。目前,一些感到壓力的科技巨頭正在將業務重心轉向其他國家。與此同時,受到中共民族主義運動的衝擊,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國企業被迫考慮繼續經營下去的政治成本。有經濟專家表示,中國的營商環境越來越政治化,這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可能會構成威脅。

中國企業家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風險

上周六(4月10日),中共反壟斷機構對阿里巴巴處以182億人民幣的罰款。

彭博報導指,對於中共的天價罰單,阿里做出不同尋常的舉動,向監管機構表示了感謝。

彭博認為,阿里巴巴的表態,凸顯中共當局對科技巨頭的整頓何其怪異。

《美國之音》4月15日以「商業環境政治化中國可能在砸自己的鍋」為標題報導,中國不斷政治化的商業環境體現的一個方面是,中共政府對內正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控制。

「紅色資本主義」(Red Capitalism)一書的共同作者傅立澤·霍伊(Fraser Howie)指出,民營企業在中國經商面臨真正的政治風險。

霍伊認為,中共未來對大型科技公司的控管,只會越來越緊縮。

霍伊表示,更糟的是,中共監管機構所劃下的壟斷紅線看似清晰,例如,禁止「二選一」或「殺熟」,但中共劃定的紅線充滿隨意性,誰也不能保證現有的遊戲規則在未來會不會進一步緊縮。

霍伊指出,中共制定遊戲規則的隨意性是在中國經商的最大問題,中共的政策一直隨著政治氛圍變化,五年前被廣泛認同的發展模式,到現在可能要遭到禁止。

資深創投人士、藍濤亞洲的總裁黃齊元也表示,中共對馬雲出手這麼重,也會在其他企業家心中留下陰影,個個仿佛「驚弓之鳥」。

黃齊元認為,中共最主要的是希望民營企業要聽話,並不是要置阿里巴巴於死地所以,阿里巴巴「五體投地」、「絕對服從」的反應正是中共政府要的效果。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貿易專家哈夫鮑爾(Gary Hufbauer)哈夫鮑爾表示,「來自北京的信息是,任何公司都不能挑戰政府的規則,尤其是大公司。」

《美國之音》報導稱,對阿里巴巴的調查還似乎僅僅是一場運動的開端。周二(4月13日),中共最高市場監管機構召集了34家網際網路公司,要求其自查自糾反競爭行為,參會的包括騰訊、百度、字節跳動和快手等行業巨頭。

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全球技術政策專家特廖洛(Paul Triolo)表示,中共監管部門以阿里巴巴為例敲響了警鐘,希望這些公司「保持低調,並定期向北京鞠躬禮拜。其他科技公司的領導人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將亞洲業務重心遷往新加坡

在國內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中國科技巨頭網絡巨商正在將業務重心遷往新加坡。

騰訊正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總部。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在新加坡設立地區總部後,目前正在快速招兵買馬。阿里巴巴也在新加坡投資地產和招收人才。

網際網路經濟是中國經濟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20年4月28日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4.5%,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1.3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34.8%。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1億,較2018年底增長1億;交易規模達10.63萬億元,同比增長16.5%,中國連續7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消費市場。

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和美國所擁有的數字平台企業占全球70個最大數字平台市值的90%,包括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內的7個「超級平台」,占據全球數字經濟總市值的2/3。

在營商環境政治化風險日益加大的情況下,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很可能會向其他營商環境安全的國家轉移,中共對諸如阿里巴巴等企業巨頭的打擊恐怕是在自毀經濟發展前景。

上海科創板IPO撤回申請數目破紀錄

鑑於中共對科技企業的監管出現進一步強化的態勢,越來越多的企業放棄在上海證交所科創板的上市計劃。

據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由上海證交所科創板資料觀察,今年3月共計有高達76家的企業撤銷IPO的申請計劃,較2月倍增,撤銷數也創下了新高紀錄,撤案潮恐使中共原先發展中國境內資本市場的優先政策窒礙難行。

中國金融專家侯偉(Fraser Howie)表示,目前所需要擔憂的是,看似正變得越加開放的中國金融市場,當中的一些措施卻是走回頭路。

他認為,「科創板曾代表著中國改革的一步,而如今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外國公司正考慮在中國做生意的政治成本

中國不斷政治化的商業環境體現的另一個方面是,中共政府對外正在掀起一股民族主義浪潮。

繼美歐英加等國就新疆強迫勞動問題制裁中國後,中共當局採取報復措施。在過去幾周里,中共宣布對歐盟10名人員和4個實體機構進行制裁,對象包括歐洲議員和外交官。這是對歐盟加入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對侵犯新疆人權的中共官員進行制裁的報復。

《美國之音》報導認為,這一系列高調舉動的經濟後果是顯而易見的。中歐原則上達成投資協定還不到三個月,歐洲議會宣布取消最近一次討論投資協定的會議。《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需要議會的批准,這份協議曾一度被視為中共拉攏歐盟對抗美國的重要成果。

中共掀起的民族主義浪潮也衝擊了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國企業,那些拒絕使用新疆強制勞動產品的國際公司遭到抵制,這寫外國公司不得不考慮繼續在中國做生意的商業及政治成本。

周二(4月13日),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與美國工商界領袖視頻對話中表示,將繼續讓中國成為外商投資的重要目的地,世界的大工廠。

李克強在會上說,「我們將進一步主動對外開放,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推進『放管服』改革,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美國之音》引述分析指,中共對外國貿易夥伴的一系列凌霸行為未能體現上述承諾,如果北京繼續在政治上向國內外企業施壓,很可能會影響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

專家指出,由於不斷升級的政治打擊,外商正在加大對中國商業環境的評估,尤其是需要考慮中共政府目前強迫外國公司選邊站。

美中貿易委員會發言人巴里(Doug Barry)表示,「跨國公司和品牌正在並將繼續面臨壓力,以確保其供應鏈符合勞工、環境和其他商業最佳做法領域的最高國際標準。東道國政府需要理解並支持這一要求。否則,企業將被其利益攸關方強迫將部分或全部供應鏈設在其他地方。」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貿易專家哈夫鮑爾(Gary Hufbauer)則認為,「總部設在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外國公司正處於緊張狀態。許多企業推遲了在中國的擴張計劃。少數企業正在將部分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

他還預計,「外來直接投資增長的損失可能會使中國GDP增長減少0.5個百分點」。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416/1581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