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漫天霾: 是誰讓醫生陷入道德困境?

作者:

以前曾多次發生這樣的新聞,說某大城市三甲醫院的醫生受邀到小地方做手術,患者家屬額外給他紅包,後來又舉報這位醫生。許多人都認為醫生收紅包的行為是不道德的,對醫生口誅筆伐,對舉報行為拍手稱快。

我們先不討論道德,只談這件事的後果。我不知道那些贊成舉報的人是否會想到:以後哪位優秀的醫生還敢到外地做手術?自己或者家人萬一需要這樣的服務的時候,即使拿著紅包,還能不能購買到這樣的服務?

醫療、優秀的醫生,都是稀缺資源,是有價格的。這種價格是在市場交易中形成的,不是可以人為規定的。當人為規定的價格低於市場價格後,就會供給受限造成稀缺。極端的情況就是,這種商品或者服務會從市場上消失。

紅包,就是在法令規定的強制交易的「價格」上,回歸自願交易的市場價格的一種補償。你可以不給,我不提供這項服務就完了,以後誰也享受不到。強行將茅台酒限價為1500元一瓶,我不賣得了。這是選擇多了,還是少了?多一種選擇,總歸是好事,對嗎?

平生最厭惡的就是那種把國家對市場行為的強制性命令當作金科玉律,並向強權舉報的人。這種人是令人不齒的、噁心的告密者,是強權的狗腿子。法令不讓說什麼,不讓做什麼,他就認為是絕對正確的,別人這樣做了,他就去舉報。這種人可以去做奴隸,可以去做斯塔西特務,可以去做猶大,唯獨不能做一個正常人。

我們這個社會中的許多人,尤其是那些引領輿論方向的知識分子,總讓人感覺極不「成熟」。遇到新冠疫情,或者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把醫生捧上天,白衣天使、道德楷模、勇敢無畏、醫者父母心,所有高尚詞彙加諸其身,感動得稀里嘩啦。過了這陣子,假若再有幾個醫生收紅包了、欺詐病人了,一頓誅心之論立即鋪天蓋地,他們馬上就變成了吸血鬼、白衣惡魔,似乎成了這個社會道德敗壞的淵藪。

喜怒無常得像個孩子,跟扮家家酒似的。

醫生就是一個職業,它沒有什麼特殊的。他們跟正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慾,要養家餬口,喜歡錢。他們既不比其他職業高尚,也不比其他職業卑賤,就是一種市場分工而已。醫生中既有技術頂尖的,也有能力平平的;既有好人,也有壞人。跟所有行業一樣,都符合正態分布規律。

把醫生在道德上無限拔高,似乎他們可以不食人間煙火,救死扶傷可以不計報酬和得失,就是對他們的道德綁架。這是一種捧殺。並且,讓人們對這一群體寄予不切實際的期望,總是從道德的高度,而不是市場交易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行為。他們稍有差池,或者稍不合自己心意,就從道德上予以批判,成了千夫所指的對象。

愛拿道德說事的人,多半不是什麼好人;喜歡用道德規範社會,結局就是「偽君子遍地」。

你都「道德楷模」了,談錢不是庸俗了嗎?還記不記得「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於是,非常好的三甲醫院,普通號7塊,專家號12,看一個病人10分鐘,假設這些錢全部歸醫生,一個教授一小時看病的收入是72塊!坐診一早上,收入288元。

當診療費被壓低到市場價格之下,必然刺激需求。於是,絡繹不絕的患者在外面排隊,醫生忙得顧不上吃飯和上廁所,環境嘈雜得令人窒息,卻就這麼點收入。到勞務市場問問,一個小工現在多少錢?一個搬卸工一小時多少錢?街上修個腳一小時多少錢?說醫生重要的時候,說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說價格的時候,又這麼不值錢。分裂不分裂啊?

你說醫生看病就那10分鐘。你怎麼不10分鐘看個病?那是5年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無數次進修、實習、臨床,然後再加上10分鐘!梅西帶球長途奔襲一腳破門,一共也只用了5分鐘,可那同樣是20年的訓練+無數場比賽+無數傷病的結果,不信你試試看!

醫療是非常硬核的技術,醫生是非常稀缺的人才,這麼不值錢,難道不覺得反常嗎?正常收入與他們的付出不成比例,光明正大地賺取報酬而不得,於是,開點提成藥,儀器檢查費用貴一點,堤內損失堤外補,就是必然的選擇。要不然誰去當醫生啊!

就這樣,醫生這個本來應該備受尊敬、也配得上高收入的職業,背負上了「黑心」的罵名。可這哪裡是醫生這個群體的問題,這分明就是管制之惡,醫生成了背鍋俠而已。

醫療又有什麼特殊的?它就是一項服務而已。是服務,就要按市場規律辦事。非要說醫療、教育比較特殊、比較重要,那吃飯特殊不特殊,重要不重要?讓所有人吃飽飯的機制,到底是公社食堂大鍋飯,還是聯產承包責任制?

不允許私人資本進入醫療行業,然後又對醫療行業進行價格管制,這簡直就是「雙殺」!供給受限本來就難以滿足需求,價格管控又使需求大增,名副其實的雪上加霜火上澆油。排長隊、沒床位、醫生態度差,就是必然的,跟蘇聯排隊買麵包是一模一樣的道理,有什麼奇怪的?

一件東西明明就值1000,規定只能賣200,你真以為價格是規定出來的?真以為這世界上有一部分人,僅僅因為穿上了制服,就可以變成超人,可以違背科學規律?

假若允許自由競爭,在如此旺盛的需求下,必然有大量資本進入醫療行業,聰慧的企業家在利潤動機的驅使下,各類醫院會像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緩解供需矛盾,並滿足不同層次患者的不同需求。消費者掌握了選擇權,就會有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那些服務好的醫院和醫生,會得到消費者「金錢投票」,取得生存的機會和高收入;那些質次價高的醫院和醫生,會被淘汰出局。這是最基礎的經濟學常識。

假若允許自由競價,醫院和醫生就可以進行差別定價。價格能篩選出需求最迫切的人,誰出價高,本身就證明他更加急迫。不同的出價享受不同的服務,本來就天經地義。這樣,醫生既能在同樣時間內服務更多的患者,而且使貧困患者的負擔減輕,他又能取得更高的收入;診療服務收益高了,儀器檢查這種邊際成本很低的服務就會降價,惠及的也是低收入群體,其結果就是醫生和所有患者的雙贏。

正如米塞斯精闢地論述的那樣:

價格歧視最普通的事例是醫生的收費。假設一位醫生每周可看80次病,每次收費3元;所看的病人有30人,他每周的收入是240元。假使他差別收費,對那最富的10個病人每次收費不是3元而是4元。他們就從每周看病50次減到40次。這位醫生就剩下10次看病的時間,於是把這10次的時間減價收費2元,於是有些花不起3元看一次病的病人也就可以來看病了。這時,這位醫生每周的收入是270元。

……那10位最富的病人是受到損失的,他們向來只付3元看一次病,現在要付4元。但是因歧視價格而得利的,不只是這位醫生;那些付2元看一次病的病人也得到了利益。

私營醫院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它財產權明晰,在市場競爭中接受消費者的檢驗,有最大動力提升診療水平和服務質量,因為這關乎它的生死存亡。

事實上,現在有許多被批准的私立醫院,公立醫院的部分科室,以及牙科、眼科,在強大的競爭壓力下,已經通過自己的優質服務,逐漸贏得了患者的信賴。如果放開競爭,需求的滿足、質量的提升,將是幾何式的。市場能創造的東西,本來就超乎每個人的想像。

非要說公立的就放心,簡直是毫無邏輯,且無視事實,好了傷疤忘了疼。到底是國營飯店飯菜和服務好,還是個體飯店好;供銷社服務好還是超市好,中國郵政服務好還是順豐京東好,計程車服務好還是滴滴搭計程車好?你要迷信「公有制」到什麼時候?

即使是價格,市場競爭機制也絕對有能力將其降到目前受管制的低價之下。原因也是市場競爭機制。企業化的醫院有最大動力,在降低價格的同時擴大它的消費群體,以此贏得更多利潤。低價,本來就是市場競爭中最常用的手段。

差別定價又有什麼可怕?不同的商品和服務,不同的價格,讓人們選擇更多,滿足不同的消費者的需求,本來就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只有在計劃經濟下,才會千篇一律,讓人別無選擇。

那不是只有富人能看起病了,窮人怎麼辦?這就叫杞人憂天!市場上既有50塊錢一斤的大米,也有2塊錢一斤的大米;既有10萬元一件的衣服,也有20元一件的衣服。你怎麼不擔心窮人吃不起米,穿不起衣服?有需求就有供給,只有低廉的價格,才能贏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市場經濟就是面向最多數人的大規模生產的制度,解決這些問題,簡直是輕而易舉。

按市場規律辦事,讓醫生賺他們應得的,讓患者選擇他們想選擇的。醫生受到尊重,患者選擇變多,服務體驗變好,一舉多得的事情,多好!干預的惡果就是會導致連干預者自己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造成的問題比要解決的問題更大。非要管這管那,讓醫生背負罵名,用道德大棒把他們架在火上烤,讓患者別無選擇,備受煎熬,所有人都在罵街,你倒是何苦?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觀念的後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425/1585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