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都不是"叫獸」的民國教授的「民國范兒」

作者:
網絡上風靡「民國教授都不是叫獸」、「民國無李剛」、「民國沒有郭美美」……去民國找答案,已然成了人們的習慣。被稱為「萬惡舊社會」的民國,似乎漸漸成了「民主」、「自由」、「道德」、「懲惡揚善」,甚至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代名詞。這些認知,究竟是真實的史實,還是對歷史的無知?!

曾幾何時,網絡上風靡「民國教授都不是叫獸」、「民國無李剛」、「民國沒有郭美美」……去民國找答案,已然成了人們的習慣。被稱為「萬惡舊社會」的民國,似乎漸漸成了「民主」、「自由」、「道德」、「懲惡揚善」,甚至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代名詞。這些認知,究竟是真實的史實,還是對歷史的無知?!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民國無奴才,文人堂堂正正、敢作敢當。

也許,這正是網絡上稱呼的「民國范兒」。

民國時期,文人儒士大多狷介,或放浪形骸不合流俗,或狂傲不羈言談駭世。傅斯年一生不黨,拒不做官,他認為:教授做官是「全為大糞堆上插一朵花」。與傅斯年同時代的還有一位教授叫劉文典。劉文典因跟蔣介石拍桌叫板而名噪當時。他的經典理念是:「大學不是衙門,不需要向權貴獻媚。」馬寅初教授是經濟學家,他與蔣介石的一段恩怨,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學者的錚錚鐵骨。馬寅初教授有句擲地有聲的話:「我不去見蔣介石,他要見我他自己來」。

而今天,「大到院士,小到大學教師,前有高校畢業生,後有企事業單位人員,都爭先恐後跳進了『竊門』。堂而皇之扒他人學術成果,為自己牟取功名利祿的偽知識分子大有人在……層出不窮的問題教授、『文化妓女』得了軟骨病,拋氣節、丟良知,將尊嚴一腳踩至腳底,啐上一口濃痰,向名利把頭低……」無價的學術、高尚的知識分子氣節,在市場化的大潮中賤廉到這等地步。

著名畫家陳丹青說,「在立人這一塊,我相信共和國一直到今天的人,看到民國還是很羞愧。要論做人的堂堂正正,敢作敢當,我們在民國人面前根本沒有資格說,全是奴才。我在所有大學看到都是奴才,當然我本人是資深奴才。」

民國,特別是抗戰時期,儘管官方管制言論出版自由的事件不斷發生,但整個國家仍有相當程度的新聞自由,無論是民間辦報還是獨立的新聞批評都還有一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據統計,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先後在重慶發行過刊物的民營報社、通訊社即達二百多家。除共產黨的《新華日報》、《群眾周刊》以外,還有《國民公報》、《時事新報》、《西南日報》以及無計其數的雜誌和期刊。

雖然在當時也有記者遭到軍閥迫害,但是在絕大多數時間裡,他們並沒有遭到所「攻擊」對象的報復。究其原因,首先是當時的政客大多都以民主自由標榜,同時追求自由的欲望很強烈,報紙是他們獲取信息的窗口,因此報紙的言論自由有很大的市場。

看看這些讓人會心一笑的標題:1947年,金元劵大貶值,民不聊生,受薪階級苦不堪言。武漢《大剛報》曾在頭版頭條刊出大字標題:公教人員不是東西(主)是東西也應當漲價!(副)。如今知識分子的地位確實和那時沒法比!

如果說民國是「黃金時代」,那也是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魯迅15個月工資就夠在北京買個三進大院;英達當教授的爺爺,厭煩城中塵囂,便在京郊買了地皮,建了別墅,後來為了出行方便,又買了一輛福特轎車代步;梁實秋每月工資400元,而當時江青工資才30元……有人曾說,1976年人們的生活水平比1949年強,但和1936年比起來,沒法比。說的也是知識分子的待遇。

1927年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後,繼續秉持了北洋政府對待知識份子的態度。當時大學教授的薪水為400-600元(相當於現在的18000元),副教授為260-400元,講師為200-260元,助教為100-180元。而當時北京四合院一個月的租金不過20元,北京一個四口之家,每個月60元就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上海100元就可以。因此,說當時的知識份子為高收入階層絲毫也不過分。

不少描述民國時期的書籍或文章都慨嘆那個時期的知識份子,是一批有「骨氣」而又「好玩」、「有趣」且學問深厚之人。他們有時如孩童般天真,而且對於世事,亦常有驚世駭俗的作為。顯而易見,他們可以如此恣意妄為正是得益於民國政府的寬容。民國時期,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蔣介石治下的南京、重慶國民政府,不僅禮遇知識份子,使其成為高收入階層,而且對於那些冒犯自己的知識份子也儘量包容。

「如果可以選擇,我願意活在清末,那樣,離民國就不遠了。」央視名主持崔永元曾調侃道。歷史學家、中國民盟創始人章伯鈞之女章詒和也曾說,「胡耀邦先生有一句話,什麼叫改革?改革就是退步。所以我希望大家都退步,退到哪?退到民國就好。這個很現實,這個可以做到,因為民國離我們不遠……。」

其實,許多如今追捧民國的人,也都知道那個時代的不完美:「民國是很破爛的國度,沒有這麼多的GDP,有人抽大煙,也有人種大煙」,「民國的三民主義的民生,民生搞的非常糟糕,他們國家建設也有很多問題,他的軍隊也不是特別會打仗」……民國的自由,也是亂世的自由,毫無法律制度保障。可是,自由終歸是自由。做一道選擇題:盛世的禁錮,亂世的自由,你選哪一個?

民國時期,即使戰火連綿,卻仍誕生許多英雄豪傑名流紳士!「民國范兒」,就是專指那時的中國人,無論穿著打扮還是言談舉止,都散發著一股高雅氣質。

那時的民國,人才輩出,不同領域的風流人物各領風騷,不論是對國家懷有遠大抱負者,或是在學術藝文有專精者,他們都有各自的魅力,有的能文能武,有的則是才貌雙全,還有著一臉的正氣,讓許多人崇拜不已——

首先是孫中山,中華民國的國父。早年在就學期間,成績十分優秀,還獲得夏威夷王國國王卡拉卡瓦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受過中西方教育的他,對歐美國家認識較深,通曉粵語、官話、英文,曾在香港華人西醫學院念書。但是為了建立和捍衛「民族、民權、民生」的中華民國理想,他棄醫從政,並為此奮鬥一生。直到今日,孫中山的政治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仍然是眾多華人的心聲。

蔣中正總統(大陸稱蔣介石,台灣稱蔣中正),其相貌英武肅然,挺拔瀟灑,目光中有一種不怒而威的攝人氣勢。年輕時參與革命,是第一位成功統一全中國,並同時統治過中國大陸和台灣的領導人。日本侵華期間,引領全國人民齊心抗日直至勝利。雖然敗退台灣,整個中華民國政府遷到台灣,但他仍十分掛念對岸的人民,這些在他的書告和演說中均可看見。在文學上,蔣中正寫了一手好字,一生堅持每天寫日記,每日反省。在他逝世後,可觀的日記內容成了中國近代史的一個見證。他一生都在捍衛國家統一和傳統文化

張靈甫將軍,1.87米的個頭,英俊瀟灑,氣宇軒昂,目光中透出軍人的果敢。他是北大才子,喜愛專研歷史,能詩善詞,擅長書法,他的字被書法大家于右任看到後,大讚:「奇才!奇才!後生可畏!」此外張靈甫還精通兵書,愛好馬術,具備優秀的軍人素質。投筆從戎後,在抗日戰場上多次殺得日軍丟盔卸甲,抱頭鼠竄。張靈甫在戰死前遺書:「十餘萬之匪向我猛撲,今日戰況更趨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我與仁傑決戰至最後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訣矣!」而此封絕筆信,在大戰敗亡之際,思緒不見紊亂,整張書信鐵畫銀鉤,功力深湛,令後人稱絕。

張自忠上將,史稱抗日第一將領,英氣逼人,雙眼烔烔有神,可列民國美男之一。事事都以忠、孝、仁、義的道德來要求自己,主張「八不打」:一、官長生氣時,不許打;二、士兵勞碌太過時,不許打;三、對新兵,不許打;四、初次犯過者,不許打;五、有病者,不許打;六、天氣過熱過冷時,不許打;七、飽飯後及飢餓時,不許打;八、哀愁落淚時,不許打。他治軍嚴厲,但又以仁相待,使所帶官兵都願意和他生死與共。曾多次大敗日軍,被百姓贊為「活關公」。到了彌留之際,他還念念不忘:「我這樣死得好,死得光榮,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良心很平安。」張自忠將軍所展現的軍人武德,使當時崇尚軍國主義的日軍都為之感動,在將軍戰死後,日軍將他的遺體用上好木盛殮,全軍向他行禮,在他的遺體運回後方時,為避免傷到張自忠的忠骸,還下令停止空軍空襲一日。

孫立人,抗日名將,所率領的新一軍在中國抗日史上打下響亮的名號。身為清華才子的他,清秀儒雅,又帶有英氣與傲骨,早年留學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後又考入維吉尼亞軍校。文武全才,書法飄逸遒勁,此外還是籃球健將,是清華籃球隊隊長,之後入選中國男籃代表隊擔任主力後衛,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中,奪得男籃冠軍。從軍報國後,驍勇善戰的孫將軍,在抗戰期間創下單一軍級單位,殲敵最多、光復地區最廣、戰利品最豐,掩護中印公路修建通車等赫赫戰功,更是東北戰場上唯一從頭到尾四度擊敗過林彪的國軍將領。

李叔同,出生富貴,受到優渥的栽培,留學日本學習西洋繪畫和音樂。他天生充滿藝術細胞,對音樂、美術作品有自己的特色,還會戲劇、詩詞和書法等。所譜寫的《送別歌》歌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當人生事業家庭處於美滿之際,他卻毅然決心出家,潛心向佛。出家後,原有的藝術愛好除書法之外,一律拋棄,他的書法人稱「樸拙圓滿,渾若天成」。他有一書法作品寫著:「如夢不真實,舍我而修行」,給了反對出家的親人和不解的眾人一個答案,就是對他來說這世上的財富名聲都如夢一般,只有修行才是最真實的。

胡適,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與陳獨秀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才華洋溢的他,令無數女子為他迷戀不已。1949年以後,身處海外的胡適,對大陸土地上的文化浩劫、知識分子的境遇等等,都讓他牽腸掛肚。曾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國立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因為提倡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重懷疑,重實證,而被大陸不斷地批判。

梅蘭芳,藝術和人品皆超群的京劇大師,他聞名世界,以旦角表演而成「梅派」,有著自己的藝術風格。年逾60尚能粉墨登場,迷倒整個民國的女人。《霸王別姬》是梅蘭芳的經典劇目,久演不衰。他的藝術和為人都極其高雅。他的藝術高雅在剛柔相濟,恰到好處也許學起來不難,卻迷倒全中國。他的生活高雅在有著一副好脾氣,永遠是謙恭禮讓,溫文爾雅。梅蘭芳雖是藝人。但又不是一般的藝人,響亮的名號,鈔票又大把大把的進帳,但始終潔身自好,堅守藝人的本分。……

上述人士,都很好的體現了「民國范兒」。

所謂「范兒」,就是一種精神氣兒,「民國范兒」連著的是「一種趣味,一種風尚,一種美學。」問題是,這種精神氣兒,這種趣味、風尚、美學,能不能代表整個民國?毋庸置疑的是,民國時代新舊文化的碰撞,不僅體現在文人身上,更是出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在1933年10月,國民政府主辦的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女選手穿著泳服出現在泳池時,好些拄著手杖的清末遺老遺少慌忙離座退場,喃喃自語「罪孽呀,罪孽呀,女子洗澡還招人來看,真是不知人間有羞恥之事。」但作為當時最高統治者的蔣介石,卻更受到了夫人宋美齡的影響信仰了基督教,並在全國提倡新生活運動戒除陋習。他以身垂範,自己不抽菸不喝酒,甚至也不飲茶;要麼一身戎裝,外披一襲風衣,要麼長袍馬褂,而長袍下穿著西褲,腳蹬皮鞋,手拿文明棍。這幾乎就成了「民國范兒」的標準行頭。

這種中西合璧、新舊同生的服飾,也就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徵。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429/1586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