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河南洛陽發現「千年糧倉」,糧倉內部儲糧豐富,糧食保存千年不腐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這句詩出自杜甫的《憶昔二首》,通過「谷糧滿倉」的細節表明了唐朝鼎盛時期的盛世景象。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對於這樣一個國家而言,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中國歷史上每一個輝煌盛世的背後都一定少不了糧食的支撐,於是,為了儲存這些數量巨大的糧食,

古代統治者們修建了許多大型糧倉,這些糧倉分散在全國各地,就如同帝國的基石一般支撐著這片土地上的繁華世相,其中最為著名的糧倉當數洛陽的含嘉倉。

含嘉倉被譽為「天下第一倉」,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名聲極響的糧倉,史書上對它著墨卻十分有限,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專家在一次考古中發現了含嘉倉的遺址,這座可以儲存數百萬噸糧食的糧倉在真正浮現在世人面前,而且含嘉倉不僅儲量巨大,而且保存技術先進,專家從幾年出土地糧食雖然已經了數百年光陰的洗禮,卻依舊沒有腐爛,人們也可以藉助這一座糧倉想像當年的隋唐盛世是何等氣概恢宏。

那麼,含嘉倉在當年究竟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呢?

一、盛世首庫,天下糧倉

含嘉倉位於隋唐時的東都洛陽,是大運河的配套措施,聚集了江蘇、安徽等各地的糧食,溝通的南北的糧食漕運,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座糧倉就是帝國生命線上不可或缺的一個節點,因此也有一些歷史學家把它稱為「盛世首庫」。

含嘉倉始建於隋朝,占地龐大,總面積有43萬平方米,其中圓形倉窖的數量在400以上,此外,還有許多小窖,因此,含嘉倉的儲糧量十分驚人,根據史書記載,僅在唐玄宗天寶八年,含嘉倉就儲存了583萬糧食,占當時整個大唐帝國主要大型糧倉儲糧總數的一半,因此含嘉倉被稱為「盛世首庫」,可謂是名至實歸。

而且,在進入唐朝之後,含嘉倉的作用就更大了。唐朝統治者建都關中,但是關中地區雨水不足,而且地少人多,所產糧食根本不能滿足帝國皇室和龐大的官僚集團的需求,而且唐朝實行科舉以來,吸收了不少庶族子弟為官,官僚系統越發龐大,關中饑荒就成了不可避免的情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關中鬧災情的時候,唐朝皇帝就會帶領朝廷官員前往糧食豐富的東都洛陽,一代女皇武則天長期居住在洛陽,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洛陽交通便利,是舟車交會之所,便於集中各地的糧食供應朝廷。

因此,在這個背景之下,唐朝統治者對於含嘉倉就更加重視了,根據唐朝的政令規定,凡是帝都東部地區的糧食,全部都儲存在含嘉倉,因此當時的含嘉倉里存放著江蘇、安徽、河北等各地上交的稅糧,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糧倉。

綜上所述,含嘉倉在隋唐時期,特別是唐朝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古訓,特別是對於一個人口龐大的農業帝國而言,糧食幾乎就可以等同於帝國的生命,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含嘉倉甚至是影響著整個天下的安危。

那麼,含嘉倉中數量龐大的糧食從何而來呢?

二、租庸調製和大運河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儲糧的話,含嘉倉也只是一堆巨型的倉窖而已,那麼含嘉倉又憑何可以聚集如此數量的糧食呢?其實,含嘉倉能夠集中這麼多地區的糧食,主要依靠兩樣東西,那就是租庸調製和大運河。

談及含嘉倉的糧食來源,就不可避免要說到隋唐時期的租賦制度,也就是租庸調製,租庸調製中的「租」就是指每個男丁需要要朝廷交納一定數額的糧食,雖然每個人交納的糧食數量都不是很多,但是當成千上萬的人交納的租糧全部聚集在含嘉倉,那麼場面就非常壯觀。

這麼多的糧食要從全國各地運往洛陽,就需要另外一樣東西的輔助,這樣東西就是在歷史上有著重要作用的大運河。

唐人曾經有一首詩:「聞說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說的便是大運河,大運河雖然在修建之時給百姓造成了深重的苦難,但是在其修建完成之後,對於國家社稷作用巨大,含嘉倉的糧食運輸就是實證。

由於大運河的存在,漕運交通變得異常便利,在唐朝前期,水路上就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運輸體系,江蘇、河北、山東等地的糧食都可以通過這條運輸體系被運往洛陽,聚集在含嘉倉內,這有效地解決統治者的糧食需求問題,為隋唐盛世的開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含嘉倉的存在並不是孤立的,

它只是構成隋唐盛世的一個重要節點,他和當時賦稅制度、漕運體系乃至其他許許多多的制度和措施一起保證了龐大的帝國能夠有序運行,保證了這個國度的人民能夠擁有順遂安穩的生活。

那麼,作用如此巨大的含嘉倉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又經歷了怎樣的興廢輾轉呢?

三、含嘉倉的千年沉浮

萬物興亡,皆有定時,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長存不衰,含嘉倉也不例外,在它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後,就退出了歷史舞台,知道千年之後,再在考古挖掘中重臨世間。

含嘉倉是依靠大運河而建,大運河的興亡就直接關係到含嘉倉的興亡,唐代後期,朝政荒廢,大運河疏於管理,水量減少,漕運能力也大不如前,沿大運河修建的許多糧窖都被棄用,含嘉倉的利用率也無法與以前相提並論,一直到了宋朝末年,戰亂頻發,含嘉倉才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光陰如流水,滾滾向前,轉眼又去數百年過去,時間到了20世紀七十年代,專家在洛陽老城區的北部發掘出一處大型糧倉,經過出土文物和文獻典籍雙重印證,最終認定這就是在隋唐時發揮過巨大作用的糧倉,至此,含嘉倉在黃土中被掩埋了數百年之後,再一次重新出現在了人世間。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學家不斷為含嘉倉的設計發出驚嘆,因為含嘉倉不僅規模巨大,設計合理,而且保存方法也非常科學,專家們發現在倉內保存了數百年的穀子竟然到出土時還沒有腐爛,科研人員將這些穀物拿去種植,還能發芽生長,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總之,在千年的歷史風煙中,含嘉倉輝煌過,也落寞過,也在泥土黃沙下沉埋過,含嘉倉就像是一個歷經了世事滄桑的老人,在默默無言中向我們訴說著往事,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歷史輝煌最好的見證。

結語:

紅樓夢林黛玉曾經寫過一首詩說:「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這種景象對於封建社會的老百姓而言,無疑是真正的盛世氣象,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統治者畫出了無數宏偉的藍圖,創造了無數的豐功偉績,但是,老百姓的要求卻一直很樸素,無非是衣食保暖而已。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與金石典章、文物制度相比,含嘉倉無疑是盛世氣象更樸素的象徵,

無數的糧食聚集在一起,規模巨大,震撼人心,代表著的萬千庶民的溫飽,在脂米流香中呈現出的是千家安樂,萬戶燈火。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愛殤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07/159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