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世界能在未來一年撲滅新冠疫情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有人認為各國各自為政的疫苗接種工作將會戰勝全球疫情。這種想法是愚蠢的。抗疫是一場全球戰爭,富國應抓住機會打贏這場戰爭。

我們真是一個奇怪的物種。我們能創造奇蹟,卻無法確保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即使成本與所有人的收益相比將是微不足道的。當今的奇蹟是有效抗擊新冠病毒中共病毒)的疫苗迅速面世。未能做到的是確保生產和分配達到足夠大的規模。我們愚蠢地放棄了一個大好機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魯集•阿加瓦爾(Ruchir Agarwal)和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在《關於結束新冠疫情的建議》(A Proposal to End the COVID-19 Pandemic)中,闡釋了這個機遇以及抓住這個機遇帶來的好處。他們提出的計劃是到2021年底為全球至少40%的人口接種疫苗,到2022年7月為至少60%的人口接種疫苗,同時使大規模檢測和追蹤成為可能。該研究估計,累計經濟效益將達到9萬億美元(人均1150美元),而成本為500億美元——比率為180:1。這肯定是有史以來回報最高的投資之一。

新冠疫情首先是一場衛生危機。但它也是一場經濟災難。報告正確地堅稱,「疫情政策也是經濟政策,因為如果衛生危機沒有結束,經濟危機也不會持久地結束。」對比IMF在2019年10月與2021年4月分別作出的預測就會發現,僅2020年和2021年,新冠疫情就使全球實際產出損失了16萬億美元(以2019年價格計算)。如果疫情沒完沒了地持續下去,這類損失將日積月累,延續至遙遠的未來。

報告還估計,該疫苗計劃40%的收益將流向高收入國家,因為全球復甦也會進一步加強這些國家的復甦。這還將為它們增添至少1萬億美元的稅收收入。除此之外,加快疫苗接種不僅會加快經濟的重新開放。它還會降低未來新冠病毒變種打敗現有疫苗、令整個世界重新陷入停擺的可能性。

該計劃將支出500億美元,其中至少350億美元將是贈款,其餘部分將由優惠貸款構成。考慮到已經作出的承諾,只需要再提供130億美元的贈款。但至關重要的是,這些行動不能只停留在承諾層面,而必須是一步到位的資金、帶有風險的投資,以及馬上提供的疫苗捐贈。

根據報告所稱的「一切如常」情景預測,它估計,到2021年底,全球疫苗供應量將達到60億劑,足以為35億人(占全球人口的45%)接種。這將使疫苗覆蓋全球需要優先接種的人群。然而在實踐中,一些國家正在為兒童接種疫苗,而另一些國家幾乎沒有為任何人接種。因此,中低收入國家的實際接種率將遠低於45%。

更糟糕的是,這種情景還存在可信的下行風險,包括原材料短缺、出口限制、圍繞那些尤其適合開發中國家的疫苗的安全擔憂,以及富國為兒童接種疫苗或者為了抵消疫苗效力下降而接種加強針。以上任何一種情況都將進一步減少開發中國家的疫苗可獲得性,從而推遲這場全球疫情的結束。

那麼,對於疫苗接種工作有何建議?

第一,實現更具雄心的疫苗接種目標。這將需要向旨在確保全球疫苗供應的「全球新冠疫苗獲取機制」(COVAX)再貢獻40億美元資金。這將使COVAX得以敲定訂單,啟動尚未得到利用的全球產能,並交付疫苗。除此之外,還應該幫助各國訂購更多疫苗。此外,必須取消對原材料和成品疫苗的限制。最後,多餘疫苗應該被捐贈到最需要的地方。

第二,防範下行風險,簽訂2022年上半年交付額外10億劑疫苗的最終合同。這將需要80億美元的額外資金。還要鼓勵自願發放生產許可和跨境技術轉讓。此外,有必要建立一個基因體監測和疫苗改良(如果需要)的全球體系。另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所有訂單和疫苗交付供應鏈的透明度。

第三,合理管理疫苗短缺時期。因此,現在就要投資於擴大交付能力和消除人們對接種疫苗的猶豫情緒。另外,評估所有潛在疫苗,包括來自中國或俄羅斯的疫苗。同樣重要的是,至少要確保向窮人免費提供疫苗。此外,只要疫苗仍然短缺,就應該像英國那樣省著用,以便儘快為更多人接種第一劑疫苗,具體做法包括將一劑疫苗當作幾劑使用,或者給曾經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接種一劑疫苗。

擬議方案的技術細節可能需要調整。具體的資金額可能也需要調整。但總體邏輯是沒有問題的。我們的命運緊密相連。認為當今各國各自為政的疫苗接種工作將會有效應對全球疫情的想法是愚蠢的。不儘快擴大全球疫苗供應和交付是愚蠢的。花費數萬億美元抗擊國內疫情,而不願花費數百億美元儘快結束全球疫情,也是愚蠢的。

如果這些不言而喻的事實無法打動高收入民主國家的政府,那就讓他們思考一下地緣政治吧。花上一筆不多的錢,他們就可以把生活在脆弱國家的數十億人從苦難中解救出來,從而證明他們既有愛心又有能力。他們能通過做好事來提高自己的聲譽。如果他們不能說明花這些小錢的緊迫性,未來世代將會納悶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這是一場全球戰爭,富裕國家的政府現在應該行動起來,打贏這場戰爭。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金融時報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28/1598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