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公元11世紀,中國文化圈最牛的兩撥人來自這裡

本文節選自磨鐵新書《文治帝國》。

終宋一朝,外患不斷,周旋於遼、西夏、金、蒙古的夾縫中,也許有人會忍不住問一句:這樣一個武力不強的王朝,為什麼還能維持300年之久?

在封建王朝中,國祚僅次於兩漢。本書即從這個問題出發,按照歷史時間順序,從宋太祖黃袍加身,寫到宋末帝崖山亡國,用34個人物,9個歷史側面,串起宋朝300年歷史,追索兩宋盛衰密碼。

全書以人物為線索,引出歷史事件,結構清晰、文章耐讀,適合普通讀者熟悉宋朝人物,梳理宋史脈絡。

01

少年「大有為」

1045年,黃庭堅出生於江西分寧(今修水)。

分寧黃氏是進士世家。黃庭堅的祖輩共有同族兄弟13人,個個以學問文章出名,其中有10人考中進士,當地人說是「十龍及第」。三年前,1042年,黃庭堅的父親黃庶也考中進士,延續了家族榮光。

黃庭堅雖然是家中第二個男孩,但家人仍對他寄予厚望。

有一次,他的舅舅李常到他家裡來,看到書架上許多書,隨手抽了幾本出來提問。黃庭堅竟然對答如流。李常當場驚呆了,逢人就說,這個小孩「一日千里,必大有為」。至於在哪方面「大有為」,舅舅沒有明說。大家都憑直覺理解成,在官場上「大有為」。

02

步入仕途

1063年,19歲的黃庭堅入京科舉,還未放榜,朋友們就哄傳他得了省元。於是大辦酒席,預先祝賀。喝著喝著,放榜消息傳來,說真正考上的是孫升和另外兩人,並沒有黃庭堅。大家一聽,失望透頂,一鬨而散。有的人臨走前,還不忘安慰黃庭堅:「兄弟,保重,別想不開呀!」

黃庭堅依舊喝著酒,哼著小曲,根本沒往心裡去。酒後,他還和孫升一起去看榜,神色跟平時沒什麼兩樣。

三年後,再考。這次沒人給他預辦酒席,他卻靜悄悄考中了。

03

蘇黃之交

黃庭堅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與蘇軾,既是師徒,更是君子之交。

四川大學教授周裕鍇老師,曾提到:「黃庭堅把蘇軾當作老師,但是蘇軾往往把黃庭堅看成朋友。」

宋代《獨醒雜誌》裡記載了蘇黃二人的一個小故事。

有一回,師門聚會。黃庭堅拿出昨晚寫的草書,請蘇軾點評。

蘇軾看後,捋須頷首,表示滿意:「你的字,用一種現象來形容最貼切不過。」

黃庭堅很期待:「老師快說,什麼現象?」

蘇軾口吐五字:「枯樹掛死蛇。」

黃庭堅瞬間整個人黑線了,不帶這麼幽默的。

他不甘示弱,說老師的字也剛好有一比。

蘇軾:「你說,我受得了。」

黃庭堅:「亂石壓蛤蟆。」

在座的人,都笑得肚子疼。這倆書法大師,互相「噁心」開玩笑,但都沒有生氣。

在與蘇軾及其他門人朝夕相伴的三年左右時間裡,他們切磋詩文,鑑賞書畫。這是黃庭堅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多年後,人在貶途的黃庭堅,聽聞蘇軾去世的消息,失聲痛哭。他在屋裡懸掛蘇軾的畫像,每天穿戴整齊,畢恭畢敬地向畫像焚香行禮。

有人說起他與蘇軾並稱「蘇黃」,難分伯仲,他即刻起身離席,趕緊迴避說:「我是東坡先生的弟子,怎敢這麼沒大沒小?」

04

十年感慨

黃庭堅22歲考中進士,但他一生沒做過大一點的官,基本都在縣、鎮一級兜兜轉轉。不是他能力不行,是他官品太好,又遇上朝廷推行變法,一旦發現一些新政勞民傷財,他就堅決抵制,不執行。

人生的最後十年,更是一段越貶越遠的悽苦生涯。

57歲時,黃庭堅被貶往偏遠的宜州(今廣西河池)。朋友都為他擔憂,他卻笑著說了一句:「宜州者,所以宜人也。」硬生生地替那個貶謫之地,做了一個最宜居的廣告。

在宜州,看到梅花開得很盛,黃庭堅寫下了一生最好的詞之一。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裡願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虞美人·宜州見梅作》

人生沒有幾個十年,但即便在命運的顛沛流離中,他仍能把最深的感慨,獻給最美好的事物。

黃庭堅上一次感慨「十年」,還是在40歲的時候。當時他在山東德平鎮,好友黃幾復在廣東四會縣,黃庭堅寫了詩想寄過去。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寄黃幾復》

黃庭堅為好友的懷才不遇,仕途沉淪而打抱不平,但他何嘗對自己的人生悲劇在意過?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14個字道盡了朋友的深情:曾經的美好,如今的別離,各自的苦難和灑脫,都在詩里了。

05

文化之功

1105年,黃庭堅病逝於宜州,享年61歲。

這個命途多舛的帝國邊緣人,卻在他死後讓歷史深深銘記了近千年。

他的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成為宋朝詩壇的雙子星座。以黃庭堅為中心,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江西詩派,雄踞兩宋詩壇,影響十分深遠。

他「以詩為詞」「以俗為雅」的革新做法,對辛棄疾、姜白石等南宋一流詞人均產生過影響。

他的書法,名列「宋四家」,沈周、文徵明等當時最牛的書法家,無一不是黃庭堅的小迷弟。

還記得他的舅舅李常,在他年少時說他「一日千里,必大有為」嗎?原來,說的不是他在官場上「大有為」,而是在綿延千年的文化傳承上「大有為」。

這才是,他被歷史銘記最主要的原因。

正是文化積澱,造就了我們中國人。

宋朝以文治立國,在思想文化領域取得輝煌成就,史學大家陳寅恪評價宋朝:「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許多流傳至今的宋朝傳統文化,詩詞、書法、茶道、音樂等等,其背後,都有一個像黃庭堅這樣的文化傳承人。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歷史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08/1603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