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3首端午節詩詞,帶來粽香悠悠,令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端午節是傳統佳節,吃粽子是端午的美好習俗。

當然,有人喜歡吃甜粽子,有人喜歡吃咸粽子。但不管什麼味道的粽子,都代表著美好。

在歷史上,有不少端午節相關的詩詞,都提到了粽子。靠著粽子,千年前的古人和千年後的我們連接起來了。

第1首,《五月六日,發石頭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侯郎》:客子去淮陽,逶迤別夢長。水關開夜鎖,霧棹起晨涼。煙月期同賞,風波勿異行。隱山曾撼櫓,轉瀨指遙檣。蒲葉吳刀綠,筠筒楚粽香。因書報惠遠,為我憶檀郎。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沈亞之。沈亞之最出名的就是他的「唐傳奇」作品,代表作有《馮燕傳》、《秦夢記》等。

沈亞之是吳興人,被大詩人李賀讚譽為「吳興才人」。從詩歌的題目看,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端午節是在石頭城,也就是南京度過的。

五月六號這一天,詩人從南京出發,準備前往淮陽。他在船上看到了其他的船隻,想起了在吳興老家的弟弟,也想起了朋友「侯郎」。

為什麼說詩人的弟弟在吳興老家呢?從「蒲葉吳刀綠,筠筒楚粽香」這兩句就可以看出。興所在的湖州,在春秋時期屬於吳楚之地。

我們都背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知道「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道理。重陽節是九月九,而端午節是五月五,同樣讓人想起了親朋好友。

何況,我們的詩人還在旅途之中,還在船隻之上,更多了一份羈旅之思。所以「霧棹起晨涼」,這一個「涼」字,不只是氣候在詩人身體上的感觸,其實也是詩人心理上的一種悵然。

詩人身在外地,雖然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卻沒有翅膀,無法飛到親朋好友面前。所以「逶迤別夢長」,這個「長」字用得很妙。

而「煙月期同賞」,既有先前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之意,也暗合後世蘇東坡「千里共嬋娟」之心。

只不過,這個「期」字表明了詩人有心卻無力的狀態。這其實也是一種誠懇的道歉,告訴親朋好友自己的無奈,讓親朋好友理解自己。

而「蒲葉吳刀綠,筠筒楚粽香」這兩句相當美麗,既體現了端午節特有的氛圍。

人們在端午節有掛菖蒲和吃粽子的習俗,而詩人想像老家的端午節,用了一個「綠」字,一個「香」字。

詩人的眼睛看不到故鄉的蒲葉,可是他眼前的蒲葉是如此生動。詩人的鼻子聞不到故鄉的粽子,可是他鼻前的粽子是如此美味。

這兩句詩用詞精確,意境美好,讓人感受到了粽子的香味,感受到了端午節的文化韻味。

其實,粽子之所以好吃,不在於粽子的味道本身,而是在於粽子寄託了文化的韻味,寄託了人們的情感。

中秋節月餅是同樣的道理。什麼時候不能吃月餅呢?什麼時候不能吃粽子呢?可只有中秋的月餅才動人,只有端午的粽子才誘惑。

詩的最後,「為我憶檀郎」,照應的是詩歌題目「兼寄侯郎」,留白無限,帶出無限思念,留下一片真情。

第2首,《七律》:香羅細葛端陽節,絳帳青衿少小詩。曩以彈丸俘晉孽,今於筒黍吊湘纍。千年感舊慵開卷,一酌銷憂強把卮。蒲酒少年供母后,村南村北恣游嬉。

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馬廷鸞。馬廷鸞可能大家都比較陌生,其實他是宋代宰相,才華頗高。

而馬廷鸞的兒子馬端臨,名氣會更加大一點,因為他乃是編著了《文獻通考》的著名歷史家。上面這首詩寫了馬廷鸞過端午節的情節。前兩句用語相當「經濟」,十四個字就把端午節的範圍寫得非常生動。

「曩以彈丸俘晉孽,今於筒黍吊湘纍。」這兩句是專門寫粽子的典故,也是寫詩人時代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在晉代正式成為端午節的食物。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後世則流行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筒黍,也就是粽子。湘纍,指的就是屈原。吃粽子紀念屈原這一習俗從宋代一直到現在,成為了端午節的一個重要文化意義。

詩的第五和第六句是說,詩人想起了端午節的歷史,想起了屈原的忠貞與冤屈,想起了自身的遭遇,也懶得讀書了,還是借酒消愁吧。

最後兩句,情緒從悵惘轉變為歡樂,整首詩的意趣也隨之明亮許多。少年們給父母們敬酒後就跑到村里嬉笑玩樂,十分快活。

本詩將愁緒與歡樂融於一體,展示了粽子在端午節的重要性,令人看到了宋代人過端午節的一些畫面,真是頗有水平。

第3首,《水調歌頭•端午》:漱齒汲寒井,理髮趁涼風。先生畏暑晨起,笑語聽兒童。說道今年重午,節物隨宜稍具,還與去年同。已喜酒尊冽,更覺粽盤豐。

願人生,常醉飽,百年中。獨醒竟復何事,憔悴佩蘭翁。我有青青好艾,收蓄已經三載,療病不無功。從此更多采,莫遣藥囊空。

這首詞的作者是元代人王旭。這首詞寫得很有生活樂趣,開篇寫洗牙齒和理髮都是生活感十足的場景,令人不由泛起共鳴。

「先生畏暑晨起,笑語聽兒童」,這兩句尤其有趣。一般人認為,小孩子睡懶覺,大人早起幹活。

而這裡恰恰反過來,說大人比孩子晚起床,等大人起床的時候,孩子們已經笑鬧非常了。

然後,這首詞提到了今年端午節與往年,有酒有粽子,節日氛圍濃厚,真是十分歡樂。

「更覺粽盤豐」,一個「豐」字可以看出作者內心的喜悅,也可以看出粽子的迷人。

詞的下片寫作者的感慨。他認為屈原「舉世皆醉我獨醒」雖然高潔,卻有點情商不高,還是「難得糊塗」、「吃醉喝飽」,得過且過吧。

詞的最後,則是照應到端午節掛艾草的習俗,作者通過采艾草的行為,表達了希望人生美滿,青春常在的願望。

這首詞的基調就是開心與滿足,快樂感通過文字傳承了千年,讓現代人讀起來也能感受到作者當時的真情實感。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360do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14/160584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