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黨史歪曲重大歷史事件?聯合國認定中共是韓戰「侵略國」

韓戰,2021版本的《中國共產黨簡史》仍然稱之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並且說:「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而事實是,中共被聯合國定為侵略國,中國從此受到經濟和技術制裁,錯過了二戰後世界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

2019年6月6日,一名韓國婦女在韓國首爾的國家公墓,在韓戰中犧牲的親戚墓前祈禱。

朝鮮戰爭,2021版本的《中國共產黨簡史》仍然稱之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並且說:「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而事實是,中共被聯合國定為侵略國,中國從此受到經濟和技術制裁,錯過了二戰後世界經濟、政治、科技和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

中共成為韓戰的唯一「侵略者」

《中國共產黨簡史》這一段描述完全複製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20年10月23日在紀念中共軍隊入朝作戰70周年講話中的言辭。

2020年10月23日,習近平在紀念中共軍隊入朝作戰7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講話。

距離1950年10月25日中共出兵朝鮮半島作戰已經71年了,有關當年戰爭的很多資料已經解密,但是,中共卻依然一次次重複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謊言。今年中國電影的暑期黃金檔期,有兩部為中共建黨一百周年重點獻禮電影「狙擊手」與「長津湖」也將以這場戰爭為主題,重複著「抗美援朝」的論調。

中共黨史在高歌「抗美援朝」「偉大勝利」時,並沒有提到中共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數倍於對手的傷亡。根據中共官方的數據,在韓戰中,中共軍人死亡人數高達19萬7,653人,傷員38萬多人。美國對中國方面的統計數據更高。

相比之下,根據美國國會研究處2020年7月29日公布的美國重大戰爭中的傷亡人數,美軍在韓戰中的死亡人數為3萬6,574人,傷員10萬3,284人。美軍的統計數字也得到中國學者們的認可。

關於這場戰爭對於全世界的意義和結果,中共沒有告訴中國民眾的還有,在這場戰爭里,中共中央政府曾被聯合國認定為「侵略者」,還是唯一的「侵略者」,並受到了相應的制裁。

1951年2月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干涉朝鮮」提案,該提案「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通過直接援助與協助侵略朝鮮之人,並與聯合國在朝鮮的軍隊作戰,該政府實際上已在朝鮮從事侵略」。

1951年5月18日,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了一個名為「應付朝鮮侵略事件之其他辦法」的決議,宣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北韓實施禁運。該決議宣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及北韓當局統治地域實行禁運軍械、彈藥、軍用品、原子能材料、石油、具有戰略價值之運輸器材以及可用以製造軍械、彈藥軍用品之物資。」

在此後差不多20多年的時間內,中國被排除在西方世界(大部分已開發國家)之外,只能進一步依靠蘇聯的支持。中國也由此喪失了二戰後世界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直到1970年代,中美建交,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發展才開始有了起色。

美國長島大學歷史教授夏亞峰在早前的採訪中告訴美國之音:「如果不是韓戰爆發,如果不是抗美援朝,如果不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消滅了三萬多美國大兵,那麼中美關係很可能在50年代初就會緩和,會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就是說,中美的對抗不會一直到70年代才出現解凍。」

中共黨史沒有說的是,韓戰後,由於亞洲國家對中共擔憂,美國得以在亞洲建立了一個遏制中共的盟友圈。

美國喬治亞大學歷史學教授威廉·斯圖克(William Stueck)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在戰爭之前,美國在東亞大陸上沒有任何駐軍,而現在,美軍卻一直駐紮在朝鮮半島,而且有可能無限期地存在下來。此外,美國與韓國、日本、菲律賓、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結成了聯盟,可能不久的將來還會與台灣結盟,就形成了對中共的海上遏制線。」

美國在亞洲的盟友圈至今對中共形成制約。斯圖克說,中國在韓戰中的最大勝利可能是中共由此在東北邊境得到一個「緩衝區」--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中國由此失去「統一」台灣的機會

對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而言,中共更大的損失可能是丟掉了唯一可以武力統一台灣的機會。由於韓戰的爆發,中共「解放」台灣的計劃被推遲。「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的正是中國共產黨自己的決定。

在韓戰之前,美國杜魯門政府的考量是,如果中共在內戰中取得最終的勝利,不排除與中共政府建立關係。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外交政策研究主任傅瑞珍(Carla Freeman)告訴美國之音:「杜魯門政府的實際評估是如果美國不接觸中國大陸,也就是共產黨、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那麼毛領導的中國就會導向蘇聯的勢力範圍。所以說,最根本的結論是,也就是杜魯門早在1950年1月所指明的,那就是美國應該與毛領導的中國接觸,繼續支持當時已經逃到台灣的蔣介石最終將不再符合美國的利益。」

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總統發表了《關於台灣問題的聲明》。聲明說,美國對台灣或其他中國領土沒有掠奪性的意圖,美國目前無意在台灣獲取特權或建立基地。美國亦無意使用中國武裝力量干預現在局勢。美國政府將不對在台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或軍事上的意見。

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Dean Acheson)發表關於美國在太平洋防線的講話。根據艾奇遜的講話,美國在太平洋的防線(又稱艾奇遜防線)包括阿留申、日本、沖繩和菲律賓,形成一條弧線列島。台灣和朝鮮半島不在「艾奇遜防線」之內。

杜魯門政府的這一立場一直到1950年6月27日,北韓入侵韓國後,才發生了變化。杜魯門在韓戰爆發後的第二天,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同時以「台灣海峽中立化」、「台灣地位未定」為名,宣布派駐菲律賓的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

1950年6月27日的杜魯門總統(中),這一天,他下令向韓國派遣美軍。

喬治·華盛頓大學歷史教授裴鬥虎(Gregg Brazinksy)說:「從美中關係角度來說,韓戰改變了一切。首先,台灣因為它的地緣戰略位置,馬上對美國變得更加重要起來。當然,中共的參戰使得美中和解的希望徹底破滅。」

喬治亞大學歷史學教授斯圖克說,杜魯門政府認定金日成的行動得到了蘇聯和中共的支持,擔心共產主義進一步在亞洲的擴張。在此之前,1950年2月《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署已經讓美國擔憂。

不過,斯圖克說,從台灣的角度來說,台灣是韓戰最明顯的贏家,因為這場戰爭,台灣得以最終脫離共產主義的圈子。

金日成發動了韓戰,入侵韓國

在中共重複著「抗美援朝」敘事的同時,對韓戰是如何爆發的,中共在戰爭之前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等問題,要麼含混其詞,要麼隻字不提。

關於韓戰的爆發,最新版的《簡史》說:「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簡史》並沒有據實說出北韓軍隊首先發起攻擊入侵韓國的真相,雖然這比中共原來所說的「南韓入侵」已有很大改變。

事實上,朝鮮半島在韓戰爆發前已經建立了兩個國家。韓國於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正式建國;同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朝鮮半島北部立國。

習近平在為紀念中共軍隊入朝作戰70周年發表的講話也延續了同樣的敘事方法。他說:「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從其全球戰略和冷戰思維出發,作出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定,並派遣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

實際的情況是,1950年6月25日,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對美國支持的李承晚領導的南方發起了突然襲擊,目的是在共產主義的旗幟下統一朝鮮半島。

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顯示,金日成的入侵行動事先得到了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的首肯,甚至可以說是蘇、朝共同策劃並準備了那場戰爭。

早在1949年6月到1950年初,金日成一直在遊說史達林,允許他對韓國發動軍事進攻。由於懷疑朝鮮的軍事能力,並擔心蘇聯被捲入更大的戰爭,史達林一開始拒絕了金日成的要求,也不願意向朝鮮提供進攻型武器。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1950年的1月底的時候,史達林認為「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

資料照片:在首爾一家韓戰展覽館,遊人走過戰時三名共產黨領袖金日成、毛澤東和史達林的像。(2010年5月21日)

史達林所說的「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應該指的是:1949年6月,美國從韓國撤軍;1950年1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關於美國在太平洋防線的講話。

美國軍事歷史學家貝文·亞歷山大( Bevin Alexander)告訴美國之音說,艾奇遜的講話讓史達林對金日成的提議進行了新的評估。

亞歷山大說:「這幾乎可以肯定是史達林後來作出那個決定的原因……因為美國不像他們所想像的那樣。美國不打算捍衛韓國。史達林認為可以給朝鮮獨裁者金日成提供進攻性武器來攻打韓國。」

毛澤東事先了解金日成統一朝鮮的企圖

根據蘇聯解密的資料,史達林在給金日成開「綠燈」的同時,又要求金日成必須徵得「中國同志的同意」。1950年5月13日,拿到史達林「令箭」的金日成來到北京通知中共當時的領導人毛澤東,史達林已經批准了他的計劃。毛澤東第二天在得到史達林的確認後,同意先擱置「統一」台灣的計劃,幫助金日成完成朝鮮半島的統一。

史料也顯示,毛澤東雖然事先不知道蘇聯和朝鮮已經就發動這場戰爭達成了默契,但是對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的意圖,他是知道的。金日成在向莫斯科尋求幫助的時候,也多次尋求毛澤東的支持。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金日成的做法應該是受到了中共在「中國革命」成功的啟發。毛澤東對金日成的提議是支持的,只是覺得當時並不是最好的時機。他甚至答應等中國完成統一後,幫助朝鮮實現統一。

毛澤東了解金日成的企圖的另一個證據是,在金日成的要求下,在韓戰爆發前,即1950年3月到4月間,中共將解放軍的三個朝鮮族的精銳師調入朝鮮,編入朝鮮人民軍。這支部隊後來成為金日成進攻韓國的主力。

正在積極為「統一」台灣備戰的毛澤東最後為什麼會選擇同意金日成的行動?分析家們認為,他應該是迫於史達林的壓力。蘇聯解密的資料顯示,在韓戰前,中共和朝鮮的每一項活動,史達林都會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中共也急需蘇聯在經濟、技術和武器裝備上的支持。

中蘇關係史、國際冷戰史專家,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兼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沈志華認為,將中國拉進韓戰,顯示了史達林的縝密。因為史達林知道,如果美國將來出兵支援韓國,金日成頂不住時,蘇聯是不能出面的,只能靠中國。

但是,也有人認為,史達林之所以把中國拉進韓戰,是試圖用中國的參戰來改變全球力量平衡,讓美國陷入遠東戰爭的泥潭,無暇顧及歐洲。另一方面,如若中國失敗,朝鮮半島被美國控制,蘇聯則可以名正言順再次進駐中國的東北。因為1950年2月,《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讓蘇聯失去了曾經在中國東北的權力。

喬治亞大學的斯圖克告訴美國之音,如果沒有史達林提供武器,毛澤東提供兵力,金日成是不可能發動韓戰的。

他說:「中國人和蘇聯應該為金日成的行動負責,雖然是金日成首先去找他們尋求他們的許可。金日成非常想讓朝鮮半島歸於自己的統治,但是沒有中國和蘇聯的支持,他不可能發動進攻。」

獲得蘇聯和中共幫助的金日成勢如破竹,三天內打下了韓國的首都漢城,並在戰爭爆發後僅一個多月就占領了朝鮮半島95%以上的領土。南韓軍隊不得不退守南部的釜山防禦圈。韓國軍隊的這番表現令後世的許多中國人難以相信中共最初對韓戰的描述,即韓國是入侵的一方。

朝鮮半島的戰局只是在1950年9月15日,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在韓國仁川登陸後才發生了逆轉。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建聯合國軍,給予韓國軍事援助。7月8日,杜魯門任命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聯合國軍」正式建立。

美國沒有意圖侵略中國

對於中國為什麼入朝參戰,中共一直以來敘述的出發點都是「抵制侵略」。中共說,美國在「武裝干涉」朝鮮半島的同時「入侵台灣」,「把戰火燒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之上」,所以不得不「抗美援朝」。習近平在紀念中國軍隊入朝參戰70周年的講話中還特別強調,這是「以正義之師行正義之舉。」

然而,對於當時的美國,敵人並不是中國,而是蘇聯。美國在介入韓戰之初,就確定了「有限戰爭」的原則。杜魯門政府也一直在努力避免在朝鮮戰場上與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發生衝突。

為了紀念中共軍隊入朝參戰70周年而製作的宣傳片《為了和平》用保存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的一份1950年6月27日白宮聲明來證明美國對台灣企圖。宣傳片高光凸顯了杜魯門的一句話:「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進攻」。但是,卻有意忽略杜魯門緊接著的第二句話,「作為這個行動的必然結果,我也呼籲在台灣的中國政府停止所有針對中國大陸的海上或空中的行動,第七艦隊將確保其得到執行。」

根據解密的美國軍方文件,1950年6月30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致函東京遠東司令部明確表示,第七艦隊的任務是「捍衛台灣,阻止中共對台灣的襲擊和侵略,同時確保台灣的國民黨不會利用台灣作為基地對中國大陸發動襲擊。」

1950年6月30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關於第七艦隊派駐台灣海峽使命的文件

美國軍事歷史學家亞歷山大說,杜魯門政府從沒有想著入侵中國。杜魯門用第七艦隊「隔離」台灣的舉措,一方面是為了讓台灣免遭韓戰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美國國會內部保護台灣的呼聲而採取的政治舉措。

亞歷山大說,「通過『隔離』,中立台灣,他(杜魯門)將使台灣更加安全。換句話說,中國共產黨不能侵略國民黨占領的台灣,同時,台灣也將無法返回並攻擊中國的沿海地區。就是這個意思。」

杜魯門當時還表示,一旦朝鮮恢復和平,第七艦隊就會撤離。亞歷山大說,理論上說,這是個中立的舉措,但是,不可避免地被紅色中國解讀為「挑釁」行動。喬治亞大學歷史學教授斯圖克也認為,聲稱美國有意圖攻打台灣,是中共的故意誤導。

美國並不打算將戰爭擴大到中國的另外一個例子是美國拒絕了蔣介石參加韓戰的提議。在韓戰爆發伊始,蔣介石就主動提出可以出動3萬3,000人的部隊進入朝鮮作戰,但是,杜魯門權衡再三後,婉拒了這一提議。

中共強調自己是「正義擔當」的第二個依據是,美國操控聯合國軍,跨越「三八線」;「要在朝鮮半島擴大軍事行動」;「中國乃至亞洲的和平面臨嚴峻挑戰。」

1950年9月,仁川大捷後,隨著「聯合國軍」的節節勝利,麥克阿瑟確實放棄了把朝鮮軍隊趕出韓國的最初的目標,決定越過「三八線」,「摧毀朝鮮的武裝部隊」,將「共產主義逐出朝鮮半島」。

麥克阿瑟的行動當然也得到了杜魯門政府的同意,不過,美國政府的前提條件是中國和蘇聯不捲入韓戰。一旦中、蘇同時介入,麥克阿瑟就不應在北韓進行地面戰鬥,而應防守「三八線」,對北方繼續實施轟炸。「聯合國軍」最終抵達了中朝邊境。不過,即便是在這個時候,美國也沒有打算攻擊中國本土。

美國麥克阿瑟紀念館負責任詹姆斯·佐貝爾(James Zobel)說,麥克阿瑟那句「聖誕節前就回家」的名言也表明了美國的態度。

佐貝爾說:「從我看來,沒有入侵中國計劃。你知道麥克阿瑟在(中朝)邊境上說,我們在聖誕節前回家。意思是,他們不會在那裡呆著。因為發表這一聲明,他在媒體上大受抨擊。但是,我認為,他更多的是為了讓中國人了解。」

紀念仁川登錄56周年時,韓國韓戰老兵在麥克阿瑟塑像下揮舞著參戰的16國旗幟

這是麥克阿瑟在1950年11月25日對韓戰前景的判斷。他當時說,「你告訴孩子們,等他們到鴨綠江邊時,我們就回家。我想確保他們可以吃上聖誕節大餐。」

麥克阿瑟在韓戰的後期確實建議要將戰爭擴大到中國,甚至建議讓蔣介石出兵,並建議考慮動用原子彈轟炸中國目標。不過,杜魯門政府沒有採納這些建議。事實上,後來麥克阿瑟被解職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在這些問題上與杜魯門的立場不一致。

美國不想把戰爭擴大到中國的想法也可以從美國當時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萊德利(General Omar Bradley)的一段話中得到證明。1951年5月15日,布萊德利在出席國會公聽會時,反對將戰爭延伸到中國。他說,如果將韓戰擴大化,那將是,「我們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布萊德利在講話中也指出,美國真正應該防範的敵人是蘇聯,而不是紅色中國。他的這段話後來總是被中國的一些人曲解為,他是指當時正在進行的韓戰是錯誤的,其實,他指的是指麥克阿瑟企圖要挑起的「全面對華戰爭」是錯誤的。

喬治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斯圖克解釋說,美國沒有意圖征服中國還因為對於美國來說,美國當時的全球戰略重心是歐洲,並非亞洲。美國參加韓戰的主要目的還是想向歐洲盟友和世界證明美國是可以信賴的領導力量。

他說:「在1950年6月前,美國認為韓國是一個合法的國家,而且是美國通過聯合國幫助創建了這個國家。現在這個國家受到了攻擊,如果不干預的話,我們的敵人會變得更加大膽,而我們的朋友會擔心我們的可信度。」

斯圖克解釋說,美國擔心,如果美國不為追隨自己的國家流血犧牲,這會有損北約在歐洲的合法性,因為畢竟美國對歐洲國家承諾,會為抵抗蘇聯的侵犯提供安全保障。

中國入朝參戰是加入社會主義陣營的「投名狀」

中國軍隊是在「聯合國軍」跨過「三八」線,攻克朝鮮首都平壤後參戰的。1950年10月19日晚,26萬「中國人民志願軍」秘密渡過鴨綠江。10月25日,中國軍隊在兩水洞與「聯合國軍」遭遇,在那裡,中國人贏得了第一場勝仗。所以,這一天也被中共用作中國軍隊參與韓戰的紀念日。

不過,後來解密的資料顯示,即便是美國人到了鴨綠江邊,毛澤東的大多數中共政治局的同事當時都反對出兵,認為美國不會危及中國的(中共的)安危,這其中就包括在大名鼎鼎的中共將軍林彪。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毛澤東正是認定了美國不想擴大戰爭,才力排眾議入朝參戰的,因為他有更大的目標。

中蘇關係史、國際冷戰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沈志華曾在一次公開的演講中說,從韓戰爆發,到中國真正入朝參戰前,毛澤東至少三次提議讓中國軍隊入朝。毛甚至建議,中共軍隊可以換上朝鮮人民軍的服裝進入朝鮮。

不過,毛澤東的建議一直遭到了史達林的攔阻。後來,在金日成兵敗平壤向中共援助時,史達林也曾給過毛澤東一個選擇,中國可以不參戰,讓金日成組建流亡政府。沈志華認為,史達林這麼做,應該是基於對毛澤東的不信任。中蘇關係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署後,蘇聯被迫撤出中國東北變得有些不太友好。

沈志華認為,毛澤東堅持出兵的一個原因是要以此爭取史達林的信任,並讓史達林相信中國可以成為亞洲革命的領導人。因為這一點,一些人認為,毛澤東為了進入社會主義陣營,把入朝作戰當作了「投名狀」。

沈志華曾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因為中共出兵朝鮮,從毛澤東來講,他的目的很簡單,他就是要取得史達林的信任。然後,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成為亞洲革命的領導人,才有合法性,才能得到蘇聯的支持幫助,特別是對於中共剛剛取得的政權的穩定。」

在韓戰前,劉少奇秘密訪蘇期間,史達林曾建議,在國際革命運動中,中蘇兩家都應多承擔些義務,但有分工。史達林說:「歐洲的革命我們管,亞洲的革命中國管。」

沈志華說,作為一個客觀的結果,中國100多萬軍隊到了朝鮮後,毛澤東就取得了對朝鮮半島問題的話語權。

在談到韓戰的意義時,中共官方會談到韓戰後蘇聯對中國工業(包括國防軍工)建設的傾力支持。中共官媒說,中共最後出兵朝鮮,讓史達林感動的落淚,因為中共是在為「社會主義陣營作戰」,所以決定支持中國的建設。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15/1606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