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三成兒女屏蔽父親?數據揭開真實的中國親子關係

爸爸在你眼中是怎樣的形象?

在不同的文藝作品裡,他們被比作泰山和大海,是堅實的後盾,也是提供庇護的港灣。

但現實生活里,年輕人眼中真實的父親究竟是什麼樣的?或許和我們想像里不太一樣。

有人感恩,有人怨恨

在很多人的童年回憶里,父親更像是家裡的頂樑柱。在我們的問卷調研中,很多人分享了父親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爸爸承擔了養家的大部分支出,家裡遇上大事得他來拍板。」「假如在學校里受了欺負就找爸爸,他會衝到學校給我撐腰。」

人生導師、英雄、暖男……父親在他們的人生里扮演著「斬妖除魔」的重要角色。回想生活里的艱難時刻,大概總能想到那句:「沒事,有爸爸在。」

令人踏實安心的另一面之下,有些父親也會和孩子打成一片。他們有時是嚴父,有時又像朋友。

在讀者分享的故事裡,看似威嚴、悶不吭聲的父親偶爾很孩子氣:拉上孩子一起,吃著小龍蝦喝著啤酒歐洲杯;

媽媽不在家,和兒子女兒通力合作,共同製造堵廁所、掀客廳、炸廚房各種事故現場。

有人在朋友圈感恩父親,也有人在心裡默默埋怨父親的缺席。

相比起其他人和父親之間親密的關係,他們和父親更像是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穀雨數據《年輕人眼中的父親形象2020年度調查》裡,超九成年輕人表示,不經常在社交媒體提到父親,接近一半從未提過。還有接近三分之一在朋友圈屏蔽過爸爸。

19.7%的子女從來沒有跟父親拍過合影,31.2%的子女最近一次與父親合影已經是三年前。

一方面或許是由於彼此之間感情的內斂,另一方面,則是源於父親在成長中的缺位。

相比於照顧自己無微不至的母親,爸爸的形象,則更多地是躺在沙發上玩手機或是直接不見身影的「甩手掌柜」。

他們有時不知道兒子女兒們在上什麼補習班,有時甚至會忘記他們到底在讀幾年級。

爸爸們不善言辭,偶爾的溫柔表露就是把冰箱塞滿孩子愛吃的水果或酸奶

而他們最主要的存在感,還是做錯事後被媽媽罵的時候。

孩子和爸爸有著切不斷的血緣紐帶,但事實上,他們卻成為了每天出入家門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等到長大,去了遠方的城市,隨著距離的拉開,子女和爸爸的聯繫就越發變少。

超過60%的年輕人與父親的聯繫頻率低於一周一次,73.9%的子女與父親通話時長總是在5分鐘以內。

而五分鐘的電話里,除去問候完各自的三餐後,最後還是一個熟悉的問句:

「爸,我媽呢?」

當年輕人成為父親

我們常常從父母口中聽到一句話:「等你成為父母,就明白我們的苦衷了。」

成為父母的8090後,或許正在育兒的過程里遭遇和父親一樣的煩惱。

穀雨數據《2021青年男女健康報告》顯示,超六成青年職場人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超兩成青年職場人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

超量超時的工作擠壓了他們的休息時間,也使年輕父母們被迫犧牲掉了家庭中的親子時間。

在缺少父親陪伴的環境下長大的年輕人,最後也正在變成缺席的父親。

背後的原因,是高昂的育兒成本。

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這些或許都導致了年輕父母們無法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陪伴孩子。

競爭的狂流中,擇校費、補習班、日常開銷等等,都成為他們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

為了給子女提供足夠的經濟保障,超過半數的父親被迫退出了孩子的成長,有12.6%的父親則表示自己基本沒有時間陪伴子女。

提供經濟保障顯然不是育兒的全部,隨著孩子的長大,很多問題逐漸顯露。

起初,在子女成長的頭幾年,父親需要頭疼的還只是孩子的日常消費。

到了孩子開始自由表達的年齡後,「處理親子關係」則逐漸成為了年輕爸爸們的難題。

焦灼於「怎麼和兒女搞好關係」的年輕爸爸,最終也不得不帶上自己埋怨過的父親的影子。

為何缺席的總是父親?

在一個家庭里,似乎常常能看到:孩子哇哇大哭,媽媽忙前忙後,爸爸卻不知所蹤。

據艾瑞諮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家庭育兒市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在工作日裡,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普遍都要多於父親。

這不禁讓人發出疑問:為什麼缺席的常常是父親?

前陣子,「媽媽帶男童進廁所」的幾條新聞接連上了熱搜。

眾多的討論聲里,另一個問題也引發了熱議:「男童上廁所,爸爸去哪兒了?」

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保姆式妻子……

類似的詞語在網絡上頻繁出現,立場、觀點各種各樣,但人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感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不少父親是缺位的。

一方面,養家餬口的壓力讓他們無暇顧及家庭;但另一方面,一部分男性拒絕參與育兒,這也使得家庭責任失衡。

在人們分享的各種各樣的家庭故事裡,一些父親或者沉迷遊戲、賭博、酗酒或者當一個透明人,承擔照顧家人的責任被他們棄之不顧。

在某些家庭中,子女在這樣的缺席下與爸爸漸行漸遠。

而父親的缺位,也從來不只是父子父女形同陌路那麼簡單。

通過分析關於父親「消失」對子女成長的相關問答,我們發現,在育兒失衡的家庭環境下,父親的消失對子女的婚戀觀和自身的性格都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他們變得缺乏安全感和不自信,會恐懼婚姻或者排斥與異性交往。

「從小到大,他什麼都沒有教給我,但他至少給我樹立了一個目標——今後決不能成為他那樣的人。」

「很羨慕幸福的家庭,也想創造一個幸福的家庭,可是內心深處不相信自己可以擁有幸福的家庭,恐懼自己會把家庭弄的亂七八糟,恐懼自己的婚姻會步上父母的老路。」

血緣、責任、親情、陪伴……這些複雜的關係交織在一個家庭中,勾勒出形形色色的父親形象。

某種程度上,父親的缺位或許不僅僅是簡單的個體經歷,它在各種各樣的抱怨、懷念與掙扎里具象化,成為一個群體的困局。

原生家庭像無解的命題,幸運的人在愛與陪伴里感恩,不幸的人用一生去重新治癒。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穀雨數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21/160876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