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大洪水時代 波蘭翼騎兵教你如何活下去

作者:

《火與劍》截圖一劍三人頭

順帶說一句,想了解「大洪水」時代的波蘭翼騎兵,可閱讀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顯克維支的「洪流三部曲」,觀看其改編電影。我覺得《火與劍》這部電影可圈可點之處還在:它不政治正確,將穆斯林領導的窮奢極欲,喜好男風等醜行都給予了揭露。又辱綠又辱同,這放到好萊塢還得了!也只有波蘭敢這麼拍。

《火與劍》截圖

在防具方面,初期的翼騎兵裝備了盾牌,但在盔甲升級後便不再使用了。

巴爾幹風格的盾牌,翼騎兵翅膀的來源之一

波蘭地區保留巴爾幹風格的盾牌,翼騎兵翅膀的來源之一了不少鎖子甲,但翼騎兵的形成也受到了歐洲的影向。他們變得重裝化,也以板甲為主。鎖子甲則成為了防禦補充。

早期板條型盔甲帶護臂

翼騎兵鎧甲的早期樣式是板條甲,看上去有點像龍蝦。關於波蘭板條甲的來源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義大利貨,有人信誓旦旦是受了羅馬環片甲的影向。但實際上這種設計思路很常見,亞歐大陸東端的日本的當世具足也有不少板條甲。

當世具足

板條甲製作方便,幾塊板條拿鉚釘釘死即可。比起一片片串起來的札甲,板條甲是一塊整體,防護上更加全面。翼騎兵的板條甲,不像其他板條甲是個平面,它呈穹窿狀,防禦力自然高。

1590年的翼騎兵裝備

到了後來,人們發現板條甲還是不穩妥,畢竟鉚接還是不如一整塊板。於是,對翼騎兵盔甲的第二次改良開始了。改良版的翼騎兵鎧甲可以用「業界良心」來形容。

1680年的翼騎兵裝備

首先,將上半部分的板條更換成了完整的胸甲板,防禦力飆升。其次,裝飾愈發華麗,有了銅飾。

與制甲業衰弱的歐洲相比,翼騎兵甲冑也是可圈可點的。同時代的歐洲騎兵,盔甲一般直接刷黑不做拋光,因為拋光工序異常難受,即使在今天,也令不少甲匠談之色變。例如做甲冑拋光時,作坊里的空氣中充滿粉塵,帶口罩都沒用,只能帶面具,悶得要命。夏天也不敢開空調,粉塵可以把空調都弄壞。古代還沒有現代的工具,拋光對匠人身體的損耗可想而知。因此,拋光後的甲冑價格幾乎翻倍。

玩過《坦克世界》之類的遊戲的朋友應該知道,有個術語叫跳彈。這個詞指的是子彈以一定傾斜角擊中光滑硬物時,被彈開的現象。有幾個因素決定是否會跳彈:物體表面的光滑程度、硬度以及傾斜角度等等。

而拋光工藝使得盔甲的表面變得更為光滑,在硬度方面,波蘭的鎖子甲有的都用了中碳鋼,但遺憾的是,波蘭並非制甲業中心,從現存的證據來看,不少胸甲在硬度方面參差不齊,但比起鐵製歐洲雜兵甲,已經算是可以了。

最後在傾斜角方面,翼騎兵盔甲該圓潤的地方圓潤,胸甲中間脊線該突出的突出。而歐洲的凸肚胸甲,缺乏球狀的防禦。

3—6可以看出,胸甲弧度越來越小,從正面看過去雖有傾角,但換個角度看幾乎就是平面鐵砧

此外,翼騎兵鎧甲的厚度只有三五毫米,不少歐陸鎧甲已經達到8mm了。

翼騎兵鎧甲的一大優勢在於其顏值。同時期德國的黑騎士的盔甲灰頭土臉,造型醜陋。不及翼騎兵甲造型美觀。

上圖:德國的黑騎士;下圖:現代復原後的波蘭翼騎兵甲冑

翼騎兵背後背著的羽翼,長槍上挑著的旗幟,身上披著的猛獸皮,都讓他們變得很有威懾力。大洪水時代打的是庶民戰爭,泥腿子一望見一支騎兵端著好幾米長的槍,鎧甲閃著金光,這麼衝過來,估計就兩股顫顫了。

此外,在戰爭期間,紀律性極強的翼騎兵還特別在乎視聽效應,像平舉騎槍,拔軍刀這些動作都必須整齊劃一,試想一下,面對成千上萬個如天兵下凡的翼騎兵齊刷刷抽出武器的聲光效果下,不論對面是哪支久經考驗的軍隊,他們計程車兵一定會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只要沒承受住翼騎兵牆式衝鋒的壓力,隊形一散亂,方陣自然就會土崩瓦解。

可想而知,要想步兵方陣打贏翼騎兵,第一排士兵需要承受多麼大的心理壓力

據說一個立陶宛翼騎兵被瑞典人抓住了。Mansfeld公爵看到他的戎裝後說道,「如果波蘭人都像他這樣一身打扮的話,我毫不質疑他們能跟我方決一死戰」。查爾斯國王聽到這句話十分不高興,對他說:「你也給自己找身狼皮,這樣你就和他一樣嚇人了」。

翼騎兵非常注重視覺效果,往往在盔甲之外還會披上獸皮

至於翼騎兵標誌性的大翅膀是否會投入實戰,我們並不知道。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它並非只在儀式場合使用,在行軍過程中,翼騎兵也會掛上翅膀。但是否在作戰時使用就沒有文字記載了。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武士經常在背後掛「母衣」或者小旗子,既然母衣能掛在背後,翅膀為何就不行呢?不排除有少數騎兵會掛著翅膀作戰。

日本武士經常在背後掛「母衣」

日本武士經常在背後掛「母衣」翼騎兵的翅膀以震懾作用為主,但並不會像傳說中的那樣發出風聲。防禦作用的話,大概可以擋下背後的攻擊。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循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811/163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