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四川一個3.7噸的石碾子 為何被美軍高價買下

2004年6月,位於俄亥俄州代頓市的世界第一大軍事航空博物館——美國空軍國家博物館,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儀式,迎接從中國運來的一個巨大石碾子。

這個石碾子重達3.7噸,通過公路、海運,輾轉2萬餘公里,光運費就花了10多萬美元。

許多美國二戰老兵在看到這個石碾子後,眼泛淚光,百感交集。

它見證了一段難忘的抗戰歷史和52萬四川愛國民眾的不屈意志。

「馬特霍恩」計劃

1943年11月,中美聯合制定了「馬特霍恩」計劃,決定在成都周邊的新津、廣漢、邛崍和彭山,新建、擴建4個轟炸機機場,以及雙流、鳳凰山、彭家場、白市驛、太平寺等5個承擔保衛和護航任務的戰鬥機機場,作為美國第20航空隊最新型的空中堡壘——B-29重型轟炸機的前進基地,以執行轟炸日本本土的任務。

這項重大國防建設工程,被稱為「特種工程」,由四川省組織實施。

征地

當時,每個機場的「特種委員會」下設總務、測量、登記三組,辦理土地徵用、房屋拆遷、遷移戶安置、田地、房屋、墳墓、青苗、竹林、樹木等折價和拆遷補償等事務。

廣漢機場在三水鎮、和興鄉徵用田地共計6750畝,紅線範圍內居民約1400戶,一律限7天內搬出,否則房屋拆、燒勿論。

除房屋外,幾千畝土地上的莊稼,悉數被剷平。

至於土地徵用的補償,當時四川頒發的關於「特種工程」《徵用田地補償規定》有詳細規定:「大埝田每畝29000元,上等田28000元,中等田26000元,下等田24000元。」

從數目看,省里下發給百姓的土地補償金還是非常可觀的,但到地方後,執行標準卻打了不少折扣。

總體來說,在徵用土地方面,老百姓不斤斤計較,都非常配合。

1943年12月上旬,土地徵用範圍內,居民的房屋拆遷全部完成。

民工

抗戰期間,四川成為大後方,頻遭日機轟炸,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無以估算。由於中小城市都不設防,敵機如入無人之境,白天黑夜,想來就來,炸了就走,非常猖獗。

一聽說要徵調民工,修建轟炸機場,讓日本人也嘗嘗挨炸的滋味,成都周邊29個縣的52萬百姓,在沒有工錢的情況下,攜帶著斗笠、鋤頭、竹筐、扁擔等工具,筐里裝著鋪蓋、小孩、乾糧,踴躍前往工地。

當時誰要是躲在家裡不去,那是會被全村人看不起的。除了青壯年,還有很多婦女與孩子,舉家前來修建機場。

因屬特種工程,各工地實行軍事化管理,駐軍一個連,負責治安工作。

每個工地,劃定各縣民工的工區範圍,進行分區作業。

從1944年1月份起,浩浩蕩蕩的人群,冒著凜冽的寒風,夜以繼日,肩挑手提,奔波在各個機場工地。

1944年初夏,美軍第14航空隊司令陳納德來檢查最大的一個機場——新津機場的工程進度,看到一棵大樹底下放著很多竹筐,每個籮筐內都有個小孩子,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奶奶正在照料。

陳納德好奇地問:這十多個都是你的孫子、孫女嗎?

老奶奶說:我在村里年紀最大,我的親孫輩有三個,其他的都是村里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去修機場了。

陳納德聽完肅然起敬,向這位老婦人鄭重行了一個軍禮。

陳納德後來回憶:

這些在機場上幹活的50多萬人,數量上相當上30個美國師或新澤西城的全城人口,看似雜亂無章,卻又分工明確,井然有序,體現著中國式的智慧。他們在幾個月的時間裡,便建起了4個機場,擁有可承載美國最重型轟炸機衝擊力的8500英尺跑道,還完成了5個帶有住宅區、地下燃料庫、防空壕、滑行跑道和連接線的戰鬥機機場,簡直不可思議!

施工

當時,由於缺乏大型工程設備,即使是建一座簡易機場,也只能徵調大量民工,靠民工們的肩膀和雙手,用鐵錘、鋤頭、簸箕、竹筐、扁擔等古老的工具,採用人海戰術,通宵達旦趕工,來保證工程完成。

按當時的跑道施工要求,田中的積水和爛泥,要在一周內清理乾淨,運到幾里之外。

民工們一面架水車,一面開溝排水。

田水戽干後,開始挖爛泥。

爛泥運完,接著就是填土方。高處鏟低,凹處填平,再用干黃泥刨平夯緊,然後敷設卵石。

卵石共分3層,底下用10公分以上的大石鋪砌,中層稍小,上層更小一些,約3至5公分直徑。

每層鋪好後澆灌黃泥漿,再於上層鋪上質地堅硬的碎石,夯實壓緊。道面另鋪豆石,並澆注柏油(瀝青),夯實後,面上撒一層細沙。

僅跑道上鋪設碎石的厚度,就達50公分。

每條跑道長2600米,寬60米,厚1米,以滿足60多噸重的B-29轟炸機的起降條件。

按照上述規格計算,一條轟炸機機場跑道所需石方約15.6萬立方米,加上停機坪、滑翔道,不下20萬立方米。

修彭山機場,民工們像螞蟻搬家一樣,將岷江里的鵝卵石運到工地。機場竣工時,新津到眉山50公里長的岷江河道,鵝卵石都被採挖一空。

修廣漢機場,雖然把廣漢周邊15公里內的各河床卵石取盡,還是不敷所需。經美軍工程主官肯納遜上校同意,採用河砂夾卵石的配料取代,才解決了問題。

如此大量石方和卵石,大部分是用架子車和「雞公車」運來,其餘全憑民工用撮箕與扁擔,一擔一擔地挑回。

最初,取石場與機場工地近,每人每天可運數擔至10擔,往後越來越遠,也越來越艱難,每天僅能來回一趟,甚至早晨出去,至次日清晨方可挑回到一擔,民工辛苦可見一斑。

石碾子

平整、滾壓機場跑道,是建好機場的關鍵。

當時,9個機場施工,只有2台蒸汽壓路機,1台柴油壓路機。為了加快進度,民工們自製石碾子,重量一般都在6噸以上。

這種龐然大物,都是民工就近從山上劈下巨大的岩石,再一錘錘鑿成直徑1.5米,長約1.8米,重6噸以上,圓筒狀的石碾子。

石碾子運到機場後,還要加上四五十米長的粗壯牽引繩,牽引繩再分出很多細繩索,套在民工肩膀上。

當時每個機場都有20多個這樣的石碾子,需幾十甚至上百人方可拉動。

和拔河一樣,拉石碾必須一起使勁,因此一個號子手是少不了的。大家需聽從統一口令,一起用力拉動石碾。

在初期,由於配合不行,經常會有人跌倒受傷。更有甚者,有人在石碾滾動後摔倒,被壓死壓傷。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後,一個拉石碾的隊伍,基本都是同一個村的人,這樣大家相互照應,也不會有語言上的障礙,配合起來更加默契。

防空

「空中堡壘」入駐川西,引起了日軍的恐慌。這些在建機場,便成了日軍飛機的主要轟炸對象。日軍還派遣間諜到機場附近,給日機轟炸指示目標。

1944年4月17日,中緬印戰區司令官史迪威命令第14航空隊,「不惜一切代價保衛B-29在川西的各個前進基地」。

擔任保衛機場任務的,是美軍先進的P-61戰機,與日軍展開多次空中激戰。

在施工過程中,民工們絕不能因空襲暫停。

竣工

1944年5月,9座機場全部完工。全長2600米、寬60米、厚1米的轟炸機跑道,成為當時亞洲之冠。

1944年6月13日,92架B-29飛機飛越駝峰轉場四川。由於引擎事故,最終只有79架飛機抵達。

1944年6月15日,79架 B-29轟炸機分別從4座機場起飛,第一次奔襲日本本土,其中47架於6月16日凌晨飛抵北九州上空,對日本八幡制鐵煉焦所投彈400餘噸,將這座大型鋼鐵廠炸成一片廢墟。

這次轟炸,徹底打破了日本本土遠離戰火的神話,在日本民眾當中產生了巨大的心理恐慌。因為這個「巨大的怪物」,雙翼達到43米,配備4個引擎,最大載荷達到10噸,轟炸威力驚人。

在駐守成都近一年的時間裡,第20航空隊的B-29重型轟炸機,對日本本土及其周邊占領區,進行了20餘次戰略轟炸,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第14航空隊的華西突擊機群,也出色完成了機場保衛與轟炸機護航任務,對侵華日軍進行了強有力的空中打擊。

「特種」基地的建成,不但為轟炸日本本土創造了條件,也為「駝峰航線」充實了新的力量。

奉獻

從1943年12月到1944年5月,川西29個縣的52萬愛國民眾,夜以繼日,僅用了5個月時間,用原始的手工方式,將9座機場全部建成,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修機場的民工生活、勞動條件極其艱苦。開工初期正值寒冬,許多民工連草鞋都沒有,只好赤腳下水田,每天勞動長達14小時甚至更多。

除吃飯外,基本毫無報酬。每個民工每天供給1.4升糧食,即便是1.4升(約合2.8市斤),換算成工錢,也就是每人每天0.28元。

吃的也多為紅花子米、半生半熟的泡紅蘿蔔

民工住宿條件也十分惡劣,多為工寮或廢舊帳篷,四壁大洞小隙,衛生條件差。

工寮連綿不斷,有的搭在機場七八里之外,民工天不亮就要起床吃飯,然後走七八里路到工地,相當辛苦。

據統計,廣漢和興鄉,僅一鄉參加修建機場的民工2889人中,就有黃志健等5人死亡,負傷致殘的達17人。

1944年5月,作家流沙河年僅13歲,就成了修築廣漢機場的一員。

當時廣漢機場工程臨近收尾,工期緊迫,在金堂縣私立崇正初中一期的中學生被叫去工地,包括流沙河在內,分包機場跑道上的一段,用白灰白線劃定範圍,勞動強度與普通民工無異。

為提升效率,學生間分工合作,大個子同學挖土擔石,小個子同學砌卵石。女同學擔水、做飯。

即便是砌卵石,也是十分不易。先蹲著砌,砌好,錘緊,蹲久了吃不消,有的學生只好跪著砌,結果導致膝頭磨爛生瘡,雙手起血泡,只好用手掌繼續砌。大家相互鼓勁,誰也不喊痛叫苦。

赴美展出

2003年10月,中方在美國空軍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歷史的記憶」的大型展覽。其中展出的兩張巨幅照片引起強烈反響:一張是數以萬計的四川民工,正在拉石碾修建機場;另外一張是一架B-29轟炸機在空中飛掠而過,下面是一群民工揮舞著鋤頭朝飛機歡呼。

也有一些觀眾來博物館,看到圖上的石碾子之後,不知道這是何物。

700多名美國老兵聯名要求館方,到中國找一個石碾子回來,以銘記那段感人至深的抗戰歷史。

在中國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找到一個直徑只有1.2米的石碾子,少掉的部分都是來回碾壓磨損掉的。

2004年6月,這個重達3.7噸的巨大石碾子,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空軍博物館,成為永久藏品。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歷史逆時針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825/163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