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圓寂後留下「舌舍利」的翻譯家鳩摩羅什

作者:

克孜爾千佛洞前的鳩摩羅什像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煩惱」「苦海」「世界」「未來」「愛河」「火坑」……這些中國人的日常用語,都是佛經詞彙,是一個祖籍印度的新疆人1600年前從梵文翻譯過來的……

年少就名滿西域的小和尚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出生在今天的新疆庫車縣——當時叫龜茲國,東晉時屬於西域三十六國之一。鳩摩羅什家世顯赫,父親鳩摩羅炎出身印度婆羅門,將要做宰相的時候,選擇了出家,他越過天山山脈向東雲遊化緣時,被龜茲王的妹妹看中,龜茲王逼鳩摩羅炎與其妹結婚,然後就有了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譯成中文是「童壽」,意思是小小年紀就有高深的道德智慧。他半歲開始說話,三歲認字,五歲博覽群書,七歲時隨母出家學習小乘,號稱「日誦千偈」。母親帶他遊學印度,遍訪名師,研修佛法。

十二歲返回龜茲時,鳩摩羅什就已經名聞西域了,各國都爭相聘請,羅什不為所動。

後來羅什信受大乘法,對陰陽曆數等也通達無礙。二十歲時,他參加辯經大法會,說服其小乘師父接受了大乘佛法。他講經時,國王們都長跪座側,讓他踩著身體,一步步登上黃金打造的獅子座。坐在錦緞墊上,少年鳩摩羅什鎮定自若,滔滔不絕。

鳩摩羅什的母親有神通,預知龜茲國運將衰,準備到印度修行。臨行前,她問兒子:「大乘佛法將要傳揚東土,需要仰賴你的力量,對你卻沒有好處,你想怎麼辦?」

鳩摩羅什回答:「菩薩為眾生可以捨棄自己的身體,如果能使大乘佛法流傳東土,讓眾生覺悟,就是身在火爐之中,遭受苦厄,我也無怨無悔。」於是羅什留在了龜茲。

儘管鳩摩羅什智慧過人,也沒有想到日後會遭遇怎樣的人生困厄,而這修行路上難以逾越的魔障,竟在十二歲時就被一位阿羅漢預言。

這位阿羅漢對他母親說:應當經常看守保護這位小和尚,假如他能到三十五歲不破戒,那麼將會大興佛法,度無數眾生;如果不能守戒,就只能成為智慧超常、通曉經典的法師了。

鳩摩羅什35歲的時候,正是預言的最後一年。那時他的聲名已遠播東土。

被逼破戒

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天上的星象與地上國家、人事的命運是對應的,各國都有占星家。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國家是苻秦,太史對國王苻堅稟奏說:有一顆異星在西域分野,預示大德之人要「入輔中國」。

苻堅認為此大德之人就是西域的鳩摩羅什,因為早就聽說鳩摩羅什通曉宇宙萬象,擅長陰陽之術,非常想得到他的輔助。他派將軍呂光帶七萬大軍討伐龜茲。他說自己征伐不為貪求國土,只為邀請賢哲有道之人。他命令呂光,若攻克龜茲,立即將鳩摩羅什用快馬送來。

呂光軍隊還沒到,鳩摩羅什就對龜茲王白純說:很快會有強敵從東方來,最好是恭敬對待,不要與之抗爭,白純沒有聽從,堅持迎戰,結果呂光攻陷龜茲國,虜獲了鳩摩羅什。

不信佛教的呂光把鳩摩羅什當作凡人,惡意輕慢,他讓羅什騎猛牛,乘惡馬,看他笑話,羅什忍辱無怨,不為所動。呂光還強迫羅什與其表妹龜茲公主成親,羅什苦苦推辭拒絕,後來呂光設計灌醉了羅什,將之與公主同關密室,鳩摩羅什最終「虧其節」。

佛教以戒為師,龜茲國對僧徒戒律嚴苛,這在《出三藏記集》中的《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有記載,庫車出土的《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殘片裡,第一條即是:如若比丘觸犯淫戒,要被驅逐出僧團。這堪稱佛教中最嚴厲的處罰了。被逼破戒的鳩摩羅什自感羞辱,只能順從呂光,隨之返回中國。

被困武威十七年

羅什被送往長安的途中,軍隊在山下紮營準備休整,羅什提醒呂光:「不可在此地停留,否則全軍必困窘不堪,應該把軍隊遷往高原。」呂光不接受他的意見,結果當晚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數丈的積水造成數千將士溺亡。呂光這才暗自感嘆羅什的神奇異能。

羅什又對呂光說:「此地兇險,不宜久留,按照推算,應趕快率兵返國,途中會發現適合居住的福地。」呂光聽從了,迅速撤離。到達涼州時,就聽說淝水之戰,苻堅已被姚萇殺害,姚萇稱帝,前秦變成了後秦。於是呂光就地自立稱王,定都涼州,就是今天的甘肅省武威縣,史稱後涼。呂光讓羅什一直待在涼州,為自己謀劃軍機。

主持史上最大佛教譯場

後秦姚萇也曾邀請羅什到自己的國家,但呂光恐怕羅什的智慧一旦為他國所用,將對自己不利,所以不准鳩摩羅什東行。姚萇死後,太子姚興繼位,又派使者到涼國敦請羅什,依然不得。羅什在武威被羈留了十七年,其間他深入學習了漢語與中土文化。

直到公元401年,姚興派兵西伐涼國,涼國歸降,羅什才能前往關中,那時他已經五十八歲了。

羅什到長安時,姚興親自出城迎接,尊之為國師,開始以國家之力請他翻譯佛經。當時歷經魏晉諸朝,已有了一些漢譯佛經,譯經多不流暢。羅什主持了歷史上最大的佛教譯場。譯場裡,有口宣梵本的,有定字義的,有潤色文筆的,有校正的,一個經本的譯出,需要經過很多流程,最後還要報請皇帝批准。

長安十二年,羅什翻譯了三百多卷經書,幾乎一個月就翻譯二到三卷,羅什能自如運用漢文字,加上博學多聞,他翻譯的佛經,如《金剛經》《心經》等,幾乎都成為名篇,其文筆優美流暢,琅琅可誦,比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還有一些成語,像「大千世界」「一塵不染」「天花亂墜」「想入非非」等等,如今已是中國人張口即來的常用語了。

羅什所翻譯的佛經,主要是大乘,大部分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經典典籍。在獲得極大成就和聲譽的時候,羅什又第二次「破戒」。

姚興把羅什為「天下莫二」的奇才,唯恐斷後,便強迫他接受女人,賜他十名美女,以皇帝大權「逼令受之」,以「傳種接代」。自那以後,鳩摩羅什就搬出僧舍,住在單獨為他而建的居所,享受著姚興賞賜的豐盈供給。

羅什「破戒」之事在《晉書·鳩摩羅什傳》也有記載。當時有些僧人仿效羅什(破戒),造成了佛教內部的混亂。

雖然當時的漢地經律大部分由羅什傳譯,但羅什深感自己持戒不具,內心非常愧疚。他經常自責,講經說法時告誡弟子:譬如臭泥中生長蓮花,只須採擷蓮花,不必沾取臭泥。佛法如聖潔的蓮花,欲望如污泥。修行要依法不依人,不要因為某個人不如法,就不相信佛法了,這才是對佛法的正信。

晚年的羅什也曾經拜見他年少時的老師——龜茲國的卑摩羅叉法師。卑摩羅叉問他:你有多少弟子?鳩摩羅什回答說:有三千徒眾跟隨我學佛,但我業障深重,難為人師表啊。

圓寂後形骸粉碎,只有舌頭不爛

公元413年,70高齡的鳩摩羅什感知陽壽將盡,向僧眾告別:「希望我所翻譯的經典,能流傳於後世,發揚光大。現在在大眾面前,我發誠實誓願——如果我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誤,願我身體火化之後,舌頭不會焦爛。」

鳩摩羅什圓寂後,其弟子以佛禮火化遺體,飛灰煙滅後,但見身體粉碎,只有舌頭不爛,應驗了鳩摩羅什的誓願,三寸不爛之舌成為珍貴的「舌舍利」。這世間僅有的「舌舍利」,如今供奉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的鳩摩羅什寺塔。

參考文獻:

南朝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卷十四《鳩摩羅什傳》

梁慧皎撰《高僧傳》卷二的《晉長安鳩摩羅什》

《晉書》卷九十五《藝術傳·鳩摩羅什》

2018-12-14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825/163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