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父母常說的4句口頭禪,卻傷孩子最深,尤其是第二句

精讀媽: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最近,楊迪又成了羨慕對象。

在《再見愛人》中楊迪透露,自己原生家庭氣氛和諧,父母從來沒有在他面前展現過矛盾和紛爭。

節目裡楊迪坦言:「我們家屬於鼓勵性家庭,父母對自己一向鼓勵居多,對自己想要做的事都積極鼓勵,即使幫不上忙,語言上也會給予很大的支持。」

眾人表示羨慕不已。

擁有這樣支持自己的父母,孩子自然開朗又爭氣,父母積極鼓勵的口頭禪,讓他幸福感滿滿。

是啊,父母溫柔善意的口頭禪孕育陽光優秀的孩子,相反,父母隨口傷人的口頭禪,讓孩子備受傷害。

《超級演說家》中有句話: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最愛孩子的我們,有時卻傷孩子最深。

「都是為了你好」

都是為了你好,簡直稱得上是父母口頭禪第一名。

當孩子不順從、不合我們意志,但是我們又極力希望孩子順著我們的心意走,這句話就閃亮登場。

只是無論如何,最後往往不盡如人意。

一個學霸同學,大學四年年年獎學金,畢業之後,卻他拒絕參加司法考試,也就意味著無緣做律師,一次聊天,表示很可惜,「怎麼連考試都不去試試呢?」

他並無惋惜,只是帶著倔強:「我本來就不喜歡法律。」

原來當初上大學選專業,他喜歡師範,他爸爸想讓他學法律,一句「為了你好」,他只能接受。

四年之後,他還是決定做自己。

大學畢業,他考了教師資格證,準備當老師,雖然面試屢屢不順,依然堅持要追隨喜好。

現在的他,還不是老師,在自己考的一家單位上班,待遇很好,只是與法律完全不相干,有時候真是感慨,法學四年,專業學得那麼好,就這樣丟了專業不可惜嗎?

也許丟了四年的專業可惜,但是為了自己活一次,此生就很值得吧。

父母的每一句「為了你好」,多少帶著點「我吃的鹽比你喝的水都多」的過來人的傲嬌,局限於自己的認知。

他們隨口的「都是為了你好」,其實都是為了自己好,滿足於自己未曾實現的願望,何曾真正理解孩子,問過孩子真正需要的好是哪般模樣?

真正為了孩子好,請用心理解,尊重一下孩子。

「家裡窮,所以你要懂事」

家裡窮,你要懂事,多少父母說過這句話?多少孩子生長在這句話的陰影下?

知乎上有個問答:家長總是哭窮對於女孩子有什麼影響?

一個匿名回答是這樣的。

她是城市女孩,父母受薪階級,家庭條件在當地尚可,並沒有窮到極致。

小時候,她喜歡芭比娃娃,媽媽說太貴拒絕買;

初中時,她發現讀書重要,想買書,媽媽撇嘴:「買書多浪費錢,哪有這麼多錢讓你買書,想看書可以去圖書館借啊。」

有一次,她用壓歲錢買了五本很喜歡的書,高興抱回家,卻遭到媽媽訓斥:「你怎麼又買書啊,又浪費錢,咱們窮,沒有那麼多錢。」

實際,她已經好幾個月沒買書了,而且一年買書不會超過六本。

一個家庭連孩子買書的錢,都捨不得投資,那還捨得為孩子花什麼錢?還是希望孩子一分錢不需要,自己長大成人回報家庭?

父母哭窮的本質是自私,是懶惰,哭窮並不是為了讓孩子養成節儉的優良作風,更多的是為自己的不奮鬥,安於懶惰找藉口。

父母可以讓孩子認識到掙錢辛苦,要去珍惜,但是一味哭窮只會讓孩子由內而外的自卑。

放假,同學找她出去玩,她只能拒絕,因為害怕花錢,更討厭看到自己要錢時媽媽的嘴臉和語氣。

她羨慕經常旅遊的同學,也曾問媽媽,可以不可以去海邊?媽媽直接說:「咱家窮,旅遊不起。」

被男孩表白,總覺得自己配不上人家,覺得自己不配談戀愛,也不敢,因為沒有任性的資本。

如今,爸媽為哥哥買了輛30多萬的車,計劃再買第三套房子,她意識到自己並不窮,可是窮帶給她的心理陰影已經揮之不去了,她已經習慣拒絕那些花錢的活動和社交了。

父母一次一次哭窮的烙印,最後讓孩子扛上一輩子心窮的標籤。

「你是老大,要讓著妹妹」

周末帶女兒回娘家,跟弟弟家的兒子悠悠玩。

三歲的女兒看上了悠悠新買的手錶,頓時愛不釋手,可是悠悠也正喜歡,他生怕被搶走,女兒喜歡的不鬆手嚷著「我的」,於是一人扯著一端,開始搶表大戰。

哥哥力氣大,女兒雖然沒有認輸,但是已經開始哭,這一哭,引起了沙發上正聊天的大人注意,弟媳說:「你是哥哥要讓著妹妹,讓妹妹玩一會」。

悠悠嚷著:「這是我的,我憑啥要讓她」,旁人都在一邊倒,因為你大,妹妹小,你要讓著妹妹啊。

悠悠依然不撒手,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我從廚房進來了解情況後,告訴女兒:

「這是哥哥的手錶,你喜歡可以問問哥哥『可不可以讓你玩一會』,但是你不能這樣搶,要是哥哥想要你喜歡的那個小蜜蜂你給嗎?」

「不行!」女兒說,乖乖鬆了手。

沒一會,悠悠主動把手錶給女兒玩,她高興地炫耀,我說「哥哥喜歡你,很讓著你,你也要讓著哥哥啊。」

要求大的讓著小的,不如給他主動願意讓的機會。給他足夠的尊重和愛,大的才會主動讓。

在《奇葩說》辯題:父母該不該教育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謝楠說過一段話: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被教會讓,他可以去體會愛,也可以發自內心地去給予,但也應該可以斬釘截鐵地說『我不要』」。

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心願,讓我們學會尊重孩子的意願。

相信很多二胎,三胎家庭都深有同感,老大要讓著老二,大的要讓著小的,是必須讓,應該讓,不讓就不是好哥哥,好姐姐,讓著弟弟妹妹,才是好哥哥好姐姐的正確做法。

仿佛身為老大即有罪,就必須卑微忍讓,小的就永遠有理,可以野蠻欺人。

殊不知,一味要求大的讓著小的,只會委屈一個,慣壞另一個,無論大小,互相謙讓才是美德。

「誰都比你強」

中國父母都喜歡「別人家的孩子」,總感覺比自家孩子優秀,有禮貌,於是口頭禪式的「比較」就成了傷害孩子的利刃。

中國青年報社有一項調查顯示,有83%的受訪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孩子的優秀,會經常比較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

《少年說》中,一個學霸男孩在高台喊著自己的委屈:「每次我數學考滿分,我媽卻總是會說,很正常,別人比你厲害的多了去了。」

簡直不可思議,如此優秀的孩子,還是無法讓父母滿意。為什麼父母不能投其所好給予鼓勵稱讚,而是用「不如別人」戳人心窩呢?

對此媽媽解釋,「媽媽希望你繼續努力,我有時拿你和別人作比較,就希望你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

多少愛比較的父母,就是這種心理,可是孩子接收到的,是自己不值得被愛,更容易自暴自棄。

如果把比較換成鼓勵,父母會收穫更多,孩子會受益良多。

楊迪在《再見愛人》中說過,自己原生家庭很幸福,「我從小到大,從來沒聽到我家裡說一句,『你看別人家的誰』,一定不要這樣說,因為孩子會很難受」。

可以看出性格良好、事業順遂的楊迪,家庭的作用功不可沒。

如同孩子把我們跟別人家的父母比較一般,自己被父母跟別人比較,心裡肯定很受傷。

不要用比較傷害孩子了,每個孩子都期待是父母心口最明艷的花朵,為此他們一直都在努力。

兒童心理學家說:「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養育越久越發現,語言傷害之危害,語言溫柔之美好,父母即使為孩子做得再多,如果伴隨著傷人的口頭禪,一分傷害抵消十分付出,實在是不划算。

願我們習慣吐露一些美好積極的口頭禪,助力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爸媽精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923/1650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