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金立揚:慘烈的國運對決【長文慎入】

作者:
在所有人類先祖的神話中,北歐神話是最為莊嚴、沉重、壯烈和狂暴的。那裡沒有愛琴海蔚藍的天空和明亮的陽光,而是茫茫暗夜中冰與火的世界。那裡沒有神與人歡樂的聚會和幸福的愛情,而始終是戰鬥與毀滅。那裡的眾神不是永生的、幸福的,而是最終要在與魔界的搏鬥中玉石俱焚。但是,即使清醒地意識到最終的結局,也要與優勢的敵人做絕望的戰鬥,在殺戮和毀滅中、在意志的張揚中感受到極度的快樂。在這樣的神話中成長起來的日耳曼民族,一直有著剛健、陰暗、狂暴的氣質。

蘇德戰爭開戰前4周,德軍傷亡人數已經超過西歐戰役的總和。開戰兩個月,最早突入蘇聯的德軍部隊就只剩下了60%。而蘇德戰爭前期的傷亡還不是最嚴重的,隨著蘇軍規模的擴大、裝備的改善和戰鬥技能的提高,德軍的傷亡直線上升。

德國在東線陣亡人數,1941年約30萬,1942年約50萬,1943年約70萬,1944年達到123萬。一個德國老兵回憶,當時徵兵以18歲劃線,一滿18歲立即入伍,中學畢業生一屆一屆地送到前線。在他畢業的中學裡,1922年出生的男生沒有一個從戰爭中活下來。

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失利以後,德國取消了家庭最後一個兒子或者大家庭父親的免服兵役的規定。徵兵年限逐步放寬,上限擴大到45歲,後來又擴大到60歲。1944年,希特勒下令16歲到60歲的男子,一律編入國民衝鋒隊,承擔鄉土防禦的任務。

1945年3月,德軍徵召1929年出生的男性入伍,正式打破了十八周歲的最低服役年限。因體檢被淘汰的人員也不能免除兵役,例如在西線的第70步兵師主要是由患胃病的人組成的,只能吃白麵包,號稱"白麵包師"。甚至還有一個營,完全由患耳疾的人組成,命令靠手語傳達。

為了彌補本國人力的不足,德國還大量徵召外籍人員參軍。先是德國僑民,繼而北歐、西歐的志願者和蘇聯戰俘都可以加入德軍,曾在德軍中服役的外籍人員超過200萬,來自30多個國家。

至於猶太人,到戰爭後期,如果只有50%的猶太血統,也可以加入軍隊。

但是,出於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的考慮,德國始終沒有徵用婦女加入作戰部隊。

到戰敗之時,德軍總損失(傷、亡、被俘和失蹤)總計1348.8萬,占1939年男性人口的46%,其中在東線的損失達1075.8萬人,占了總損失的80%。

就人力資源的動員和損耗而言,蘇德戰爭稱得上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總體戰。

從法國大革命開始,歐洲的戰爭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中世紀的歐洲小國寡民,戰爭屬於貴族、騎士和僱傭軍的職業,目的是王朝的利益,平民並不參戰,一場戰爭往往只有幾千人參加,上百人傷亡,只要能夠達到目的,儘量避免會戰和流血。但是法國大革命把徵兵制和意識形態引入了戰爭。

1793年8月,法國革命政府頒布了全民動員令:"年輕男子應該去戰鬥,已婚男子應該製造武器和運送補給;婦女們要縫製帳篷和軍裝,去醫院裡服務;孩子們應該把亞麻布做成繃帶;老人們應該到公共廣場上,鼓舞戰士們計程車氣,宣傳對國王的仇恨以及共和國的團結。"當時,法國17到25歲的健康單身男子全部參軍。

正如法國元帥福煦後來所言:"法國革命憑著它的原則的力量和能力,憑著它所鼓舞起來的人民的熱情,已經把整個民族的全部重量和一切力量,都投放到天平上了。而在過去,天平上的重量只是有限的軍隊和國家的有限(正常)稅收。"

"國王和國王的戰爭結束了,民眾和民眾的戰爭開始了"。

戰爭性質的變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世界上所有最強大的民族國家都投身其中,參戰國家的人民不分階級,不分黨派,全都興高采烈、鬥志昂揚地走上前線,工業革命以來發展起來的強大的科技和工業圍繞戰爭全速運轉。一戰參戰的軍人6500萬,死亡857萬,青年貴族軍官身先士卒,傷亡尤為慘重,致使歐洲許多歷史悠久的貴族家族絕嗣。

稱雄數百年的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徹底崩潰,不可一世的德意志德國驟然瓦解,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則日薄西山。大戰過後,這片富饒的大陸遍地廢墟,民窮財盡,歐洲人從此喪失了自信,也喪失了幾個世紀建立起來的世界霸權。

對現代戰爭的長期性和殘酷性,德軍高層的有識之士認識是非常清楚的。老毛奇在1890年就預言,下一次戰爭可能要打7年,甚至30年,因為現代國家的資源太巨大,一次會戰不足以放棄戰爭。小毛奇在1906年說得更明白:"那是一種民族戰爭,不是一次決定性會戰所能完成的,必須經過長期苦戰把全部國力都耗盡,否則一個國家不會屈服。"

一戰結束以後,德國名將魯登道夫寫下了《總體戰》。他認為,現代戰爭已經是總體戰,從戰場的範圍看,"已經擴展到了作戰國的全部領域","總體戰不單單是軍隊的事,它直接涉及到參戰國每個人的生活和精神"。全體國民必須不遺餘力,奉獻全部身心,政治、經濟和精神生活都必須服從戰爭需要,唯有如此,戰爭的勝利和民族的生存才有根本的保證。

一戰的經驗表明,德國要進行總體戰並不困難,難的是進行長期的總體戰。德國自然資源極為貧乏,石油、天然橡膠、鎢砂、鉻礦等重要的戰略資源全部需要進口,甚至糧食都不能自給。德國一戰宣布投降的時候,寸土未失,軍隊仍然戰鬥在敵國的土地上。但是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嚴密封鎖下,國內人民生活困難,在戰爭的最後兩年,德國有80萬非戰鬥人員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德國一戰的失敗,主要不是敗於戰場,後方不穩、士氣低落是主要的原因。

對德國來說,總體戰還有一個特殊的困難,就是納粹在德國社會的根基不深,就是從它的前身、1919年成立的德國工人黨算起,到1933年取得政權,也只有14年的歷史。

納粹黨員大多從社會底層和邊緣起家,希特勒自己只是來自奧地利的一個下士。只是靠著蠱惑人心的宣傳、特別是在解決經濟危機中的成就,納粹才得到了多數德國人的擁護,至於德國的工業家、國防軍和知識階層,對納粹並不那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數據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20/166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