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能源危機衝擊在華外企 專家:促供應鏈轉移

圖為2021年10月13日,一些北京泊車員正站在電纜下的汽車旁。

中國能源供應的不穩定引發在華外企的擔憂。日企員工說,他們關心的不是恆大危機,而是電力不足所帶來的供應問題。專家認為,最新的斷電打擊,為外企遷出大陸又添了一個推力。

經濟學教授、中國分析師安東尼奧‧格雷斯福(Antonio Graceffo)近日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針對中國的能源危機談了他的看法。

格雷斯福在亞洲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他的一些中國著作包括《超越一帶一路:中國的全球經濟擴張》(Beyond the Belt and Road: China’s Global Economic Expansion)和《中國經濟簡明教程》(A Short Course on the Chinese Economy)。

格雷斯福:外企目前在觀望

格雷斯福認為,中國的能源危機將會推動外企將生產移出中國。

「一些外國和美國公司肯定會因為停電而離開中國。美國公司有一長串的原因應該或將要遷出中國,而停電只是又增加了一個遷出的原因。因此,我可以想像得到,如果停電持續下去,會有更多的公司離開。但是遷移工廠並尋找新的勞動力和原材料供應商的成本很高,所以在做出決定之前,公司正在觀望這些問題是永久性的還是有望得到解決的。」他告訴大紀元。

格雷斯福還表示,中國的電力危機肯定會給美國帶來影響。美國產品的很多關鍵部件都是在中國生產,中國斷電使得一定部件無法生產,這就意味著在美國喬治亞州的一家工廠在等待中國部件的期間可能會放緩生產。

限電危機衝擊美歐日企業

歐盟商會和美國商會本月都曾就外企在中國的困境發表了看法。歐盟商會華南區董事會主席克勞斯‧曾克爾(Klaus Zenkel)10月13日在一個媒體簡報會上告訴記者,「(商會的)很多會員認為他們不得不推遲訂單,他們的客戶不滿意,因此,斷電影響了他們的正常業務,也許有些客戶會取消訂單。」

歐洲商會於今年5月開始表達對中國電力形勢的擔憂,曾克爾表示,商會250名成員中約有100個受到電力短缺影響。

歐盟商會南京分會負責人伯恩哈德‧韋伯(Bernhard Weber)表示,還有一些成員公司抱怨說,工廠經常會在當天收到當地政府停電通知,因此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當天是否可以生產。

「公司會在半夜收到簡訊告訴他們停電即將到來。」韋伯說。

歐盟商會說,有些公司有時僅提前一小時才獲得通知,去重新安排擁有1,000名員工工廠的輪班時間。

美國在華企業也受到供電危機的嚴重打擊。上海美國商會(AmCham)主席季愷文(Ker Gibbs)上月底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表示,美國在華企業受到近期電力配給措施的嚴重影響,導致失去商機、取消訂單和原材料浪費。

「他們實際上提前一兩個小時才被告知需要關閉(生產)」,季愷文說,「這種類型的突然關閉實際上會導致設備損壞甚至引發安全問題。」

日媒共同社(Kyodo News)10月8日報導稱,對於在華經營的日企來說,他們最擔心的不是負債纍纍的中國恆大的潛在違約,而是電力不足可能引發的供應短缺。這將使他們難以採購必要的零部件,從而可能被迫減產。

「從長遠來看,(中共)政府限制電力而導致的電力短缺,肯定會對我們的實際營運產生負面影響。」一家大型在華日企員工渡邊皓太(Kota Watanabe,音譯)告訴共同社。

自從去年COVID-19導致供應鏈中斷,給製造商帶來沉重打擊以來,日本政府一直致力於促進國內生產和消費。

2020年3月,時任首相安倍晉三表示,日本不應在附加值製造和產品方面過度依賴中國,呼籲該國企業將部分工廠從中國轉移到日本。

受美中長期的關稅爭端影響,許多日本公司也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

中共政策增加外企的不確定性

諮詢公司「Asia Perspective」合作夥伴約翰‧安妮爾(Johan Annell)在CNBC的一個採訪中表示,一些公司本來對在中國投資持觀望態度,但他們現在選擇不去。

他指出了企業在中國存在的不確定性,沒有人真正知道整體情況,能源危機將如何發展。

從9月上旬開始,中共「能耗雙控」突然升級,多省各地區企業相繼收到強制限電、限產、停產通知,根據各地通知,限電時間至9月末或至10月中旬不等,甚至可能還將持續到年底。但中共本周又下令,不再限制煤礦生產,要求所有煤礦要滿負荷運轉,此外也已審核增加一批生產煤礦。中國約54%的電力來自動力煤發電。

《華爾街日報》稱,中共的政策搖擺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兼顧經濟增長任務和氣候目標的困難。

報導引述分析師預計,中國政府的最新舉措將逐步恢復煤炭產量,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煤炭短缺局面,不過更大規模的電力短缺恐怕會再次出現。

路透社稱,儘管中共在敦促煤礦企業增加產量和加大進口,以便發電站能在冬季供暖季節之前重建庫存,但分析師表示,供應短缺可能還會持續至少幾個月。

紐約時事評論員唐青博士表示,中共一貫利用氣候變化合作作為槓桿,來和西方國家討價還價。若中共想再運用這一籌碼,就會不斷地變換煤炭開採政策,從而給國內能源政策帶來不確定性。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大紀元記者梁耀、張婷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24/166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