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蔡明芳:取消大企業關稅優惠 將是中國脅迫台灣重要手段

作者:

中國政府今年4月間啟動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原定在10月要公布結果,但以調查內容複雜為由宣布要延後到2024年1月15日公布。然而,中國商務部本月15日發提早布最終調查結論,認定台灣構成貿易壁壘,在本月21日即片面宣布終止ECFA部分關稅產品減讓。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在22日又立即宣布在滿足中國政府要求的政治前提下,要開放審查合格的台灣養殖企業出口石斑魚到中國市場。在兩國不能在既有簽署的相關法律文件進行貿易爭端的協商下,過去台灣政府所認為的經貿協定已成為中國對台經濟脅迫的工具。

ECFA已名存實亡

相較於國際間的貿易制裁,中國政府對台灣產業實施制裁的最大差異在於,受到制裁國家可以重新出口的原因,不是因為產品標準已滿足進口國要求或出口國的不公平貿易已消失,而是滿足中國的政治前提才可以出口。

在中國政府要求的政治前提下,台灣與中國所簽訂的商品貿易協定是經貿協定還是政治協議,不無疑問。即使是經貿協定,也是不公平貿易的經貿協定。換句話說,過去台灣政府認為ECFA是一個對台灣有利的經貿協定,但是,中國目前已將ECFA作為其達到政治手段的工具,這樣的經貿協定實已名存實亡。「名存」是因為台灣出口到中國的早收清單產品還有部分享有較低的關稅優惠,「實亡」是表示中國政府可以任意取消這些優惠,無須與台灣政府討論。

應注意的是,目前仍享受ECFA關稅減讓的企業是否因此受到中國政府的經濟脅迫,而被迫或自願要求我國政府應有條件接受中國的要求,需進一步關注。對許多大企業而言,由於對中國的出口量大,故所享受到的關稅減讓優惠也愈多,故這些大企業受到中國關稅減讓取消的影響也會愈大。在此情況下,由於大企業在民主國家的話語權或言論的影響力愈大,往往可能成為中國政府挑選產業的首選,藉由大企業來影響民主國家政府的決策的可能性也愈高。

與中貿易好處減少壞處增加

值得慶幸的是,過去僅會看到台灣的農漁產品受到中國脅迫,但是,近年來美國、歐盟與G7會員國均已開始正視經濟脅迫的議題,且通過確保經濟安全的立法。在中國經濟持續衰退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的對外貿易與外人投資也面臨美國、日本與歐盟等主要國家的不信任,與中國簽訂經貿協定對任何國家的好處將愈來愈小。若這些與中國簽訂經貿協定的國家因中國經濟不好而對中出口大減時,可能還會因為中國的低價傾銷而受到傷害,換言之,與中貿易協定的壞處將愈來愈大。

以南韓為例,2015年南韓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簽署,是台灣當時執政黨常用以說服台灣民眾台灣應該與中國儘快簽訂貿易協定的國家。但是,南韓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在近兩年已有很大變化。2003年至2018年中國為南韓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國,占南韓貿易順差總額的80%,但是,隨著中國紅色供應鏈或進口替代的比例提高,南韓的順差也在縮減。根據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南韓對中國即產生39億美元逆差,今年前11個月南韓對中國出口總額為1140億美元,進口額為1320億美元,為180億美元逆差。隨著南韓對中國貿易順差的擴大,原來因兩國貿易協定得利的產業將會減少,受害的產業將會愈多,對於南韓國內就業市場的負向影響也會愈大。

台灣對對其它國家出口增加更多

最後,台灣近年對於中國的出口金額持續增加,因此,許多人認為台灣對於中國的經濟倚賴並未降低。然而,雖然台灣對中國與香港出口確實持續增加,但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占比由過去高於40%到今年1-11月已降至35.4%,這顯示台灣對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出口更多,才讓台灣對中國出口占比降低。因此,只關注台灣對中國出口額上升,忽略台灣出口至中國的產品類別與出口占比的變化,做出台灣對中國出口依賴增加的說法是錯誤的。事實上,台灣對中國出口增加的另一個主因為台商回台投資設廠,使得更多的中間產品需要出口到中國組裝出口到全球市場所致。

最後,隨著台商回台設廠與越南、墨西哥及印度等供應鏈的建置完成,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會進一步降低,中國對於ECFA早收清單產品的需求也會進一步降低,中國希望以ECFA關稅減讓的產品做為脅迫台灣經濟的影響也會愈來愈低。台灣政府除了因應中國經濟脅迫的補助方案外,不應再持續增加資源幫助更多易受經濟脅迫的產業,而應將資源放在有能力增加多元市場的生產者上,才可以對台灣的經濟成長有正向的助益。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28/199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