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父母的嘮叨,是傷害孩子的慢性毒藥

請父母們停下嘮叨,把您對孩子的擔心和牽掛,化為真正的愛,學會放手,做個智慧而不嘮叨的父母。

近日,一條新聞火速登上了熱搜:

在湖南長沙,一名女孩手指被指環卡住,媽媽帶著女孩來到長沙五一廣場消防站救援站求助。

由於右手食指長時間被指環卡住,小女孩整個手指已經出現了紅腫,消防員一邊對指環進行破拆,一邊跟小女孩聊天安撫女孩的情緒。

正當消防員問到小女孩「讀幾年級了」的時候,媽媽不但沒有安慰女兒,反而在一旁「神補刀」,「一年級,只有讀一年級的孩子才會犯這種錯誤。」

媽媽指著被卡住的手指說:「要是取不下來,你這一節(手指)就全部壞死了,沒用了,就要切掉,玩這個東西有沒有想過這個後果。」

小女孩害怕地搖著頭,一旁的消防員趕緊安慰女孩:「沒事的」。可媽媽孩子一旁繼續嘮叨:「你爸爸送我戒指,小一點我都覺得這個不適合我,卡手是不是?」

這時的女孩,已經很不好意的躲避鏡頭,一旁的媽媽還沒有停止嘮叨,抓著女孩的手繼續說:「幹嘛,拒絕鏡頭是嗎?」女孩直接將頭扭過去,不再說話。

最終消防員拿來專業的工具,女孩的手指順利脫困。這時候的媽媽,拿出手機,又開始嘮叨了:「給你拍照留個紀念」。

請注意,此時的女孩很生氣地用手「拍打」著媽媽,意思是說,不要用手機拍照,不要再說了。

講真的,這條新聞視頻,我看了好幾遍,每一遍我都能感受到女孩害怕、無奈、窘迫的心情,隔著屏幕都想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

有位網友留言到:媽媽以為嘮叨就能讓女兒記住,卻不知已經傷害到了女兒。

教育學家尹建莉老師曾說:

「父母的嘮叨就像小刀一樣,慢慢切割著孩子,不經意間一點點的把孩子的自覺意識,快樂情緒,以及想像力和創造力都切碎,破壞了。」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熱播劇《少年派》中,閆妮暴擊式的嘮叨讓我印象深刻:

送女兒上學,看到女兒沒有坐好,她馬上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你看看你那個坐姿。」

辦完手續要離開,依舊不忘叮囑女兒:「你要自動自覺自發,媽媽在和不在,要一個樣,一天一個電話,中午十二點或晚上九點,我等你啊,不見不散。」

女兒周末回家吃飯,她又忍不住:「你吃飯洗手了嗎?洗手的步驟知道嗎?打肥皂兩次,搓手一分鐘。」

彈幕上網友紛紛吐槽:「簡直跟我媽一模一樣」;「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媽,這不就是我媽媽嗎?」

閆妮式的嘮叨是大多數父母的通病,他們以為嘮叨孩子會變好,行動更快,成績更好。

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孩子反而會在父母的嘮叨中更加叛逆、沒有自信、無法獨立。

近日,看到一則新聞,讓人耐人尋味。

25歲男子厭煩母親在家對他嘮叨,晚上9點半催自己帶小孩去睡覺。他無奈之下選擇報警,一時心急孩子電話里編了個理由說自己「殺了」自己。

一邊是母親「教育」兒子的無奈,另一邊是兒子從小被說理嘮叨,一直到自己當了爸爸還是沒有逃過的心酸。

男子哭著跟警察說,你十個媽抵不上自己一個媽,懇求警察拘留自己。

一個孩子,如果他3歲不會管理自己的作息,肯定需要父母的教導;但是在25歲的年紀,父母不停嘮叨作息的道理,只會遭到孩子厭棄。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超限效應」,是指人在受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時間過久的情況下,會產生極不耐煩或叛逆的心理現象,正所謂「多說無益」。

從嘮叨開始,最後發展到情緒失控的地步,孩子和父母都很受傷,而最終傷害到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珍貴的親子關係。

現實生活中,父母的嘮叨都是如出一轍的,嘮叨背後,潛藏著父母們的潛台詞:我是對的,你必須得順從我。

被嘮叨的孩子,小時候無法享受的自由權利,長大後潛意識不自覺對自己進行內心的補償,也就是「放縱」,真的想孩子好,那就給他自由的空間。

父母嘮叨的最高境界

否定式嘮叨,你是否在用?

教育家曾經說過:「你如何評價孩子,孩子就如何評價自己。」

否定式的嘮叨會毀掉一個孩子的自信,把他推入到自卑的深淵。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答:爸爸總是否定式的嘮叨,我該怎麼辦?

並隨之寫出自己的經歷:從小,我爸爸不管我做什麼,都能從中挑出我做得不對的地方,然後開始說教我。

比如他看到我玩手機,就會說你能不能不要總是玩手機,多看看書。

等我看書他又說,你看你坐姿不對,拿筆姿勢不對。總之我做什麼,都是不對的。

有一次,爸爸帶我到他朋友家做客,一到目的地,他就對屋子的主人說:「給我兒子找點活干,他又胖又懶。」

吃飯的時候,他又埋怨:「兒子你怎麼吃這麼多?就你這體重就不該吃。」

他看見大家都忙來忙去,再看看我,說道:「我怎麼生了你這麼一個廢物。」

期間,大家聊天,爸爸更是將我小時候的糗事扒拉出來:「他小時候考試的成績沒有一次讓我滿意的。」

每件事情都被爸爸否定,真的很難受,長大後,我覺得我幹什麼都不對,對自己嚴苛,凡事追求完美,對自己求全責備,內心痛苦抑鬱。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擁有他人的賞識。

如果連最親近的人都否定自己,自信從何而來?

沒有自信、不懂自愛的人,自然也無人愛。終其一生,他都在自卑的漩渦中掙扎、束縛,做任何事情都畏首畏尾。

美國職業橄欖球聯會前主席杜根說:「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但勝利者遲早都屬於有信心的人。」

變嘮叨為恰到好處的叮嚀

沒有孩子可以一夜長大,他們需要的從來不是嘮叨,而是父母恰到好處的叮嚀。那麼,父母該怎麼做呢?

1、好好說話,杜絕「煤氣燈效應」

「天氣這麼冷,你怎麼都不知道多穿點」;「這道題給你講了多少遍,怎麼還出錯」;「你怎麼這麼笨,連這個都不會」。

有時候,父母的否定式嘮叨,他們就會變得格外聽話,小心翼翼地討好,不少父母心裡都會暗暗得意甚至引以為豪。

這種以否定的方式慢慢摧毀孩子自我認識的方法,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煤氣燈效應」。

一旦你找到這種「捷徑」控制孩子,實際卻是開始了一場以愛為名的摧毀之旅。記住:嘴巴是表達愛,而不是彼此傷害的。

和孩子好好說話,少一些嘮叨,這樣,孩子才能在陽光下明媚成長!

2、學會換位思考

朋友馬姐給我說,前一陣她女兒數學考了七十多分,一看到這個分數,馬姐氣的快炸了。

正準備對女兒嘮叨吼叫,轉身看到女兒既羞愧又害怕的樣子,這讓她恢復了一點理智。

她深吸一口氣,想想孩子也挺不容易的,功課那麼多,壓力也挺大。何況,自己那會上學還有過不及格,後來慢慢摸索才變好的。

於是,她按下怒火,沒嘮叨沒責備,和女兒好好地探討了失誤和改進方法。

之後,每逢女兒考得不好,她都採用這樣的辦法,最終女兒高考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做不嘮叨的父母,既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換位思考,又需要理智和控制,也需要了解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

3、學會用「XYZ」說話法

父母的嘮叨,之所以無用,其實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說了無數句的話,可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你具體真正的是想要說什麼。

比如很多時候當你的孩子在寫作業時磨磨蹭蹭的,父母通常就會說:「你這孩子,怎麼會這麼不聽話呢,如果現在不好好的學習,將來只會有你吃虧的」。

本來出於父母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希望孩子能快點把作業寫完,要好好學習,將來才不會吃苦,其實是一種對孩子未來的關心和擔憂。

這時候,你可以用「XYZ陳述法」,就可以這麼說:

「你的作業都沒寫完(X的情景),可還在玩其它東西(Y的具體行為),因此我很著急,擔心你作業寫不完,知識沒學好,就會耽誤你接下來的休息、娛樂和學習(Z自己的感受)。」

所以,當孩子聽到你用這樣平靜而清楚的表述之後,就會覺得沒有一點多餘的情緒發泄,最後就會順其自然的去冷靜的思考和計劃本該屬於他的那些作業了。

教育學家曾說:「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父母,一定要謹記的兩個字,那就是閉嘴。」

請父母們停下嘮叨,把您對孩子的擔心和牽掛,化為真正的愛,學會放手,做個智慧而不嘮叨的父母。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03/1678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