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齊亮: 人口危機論,是偽科學

作者:

一切「人口危機」論,都是偽科學。

不管是渲染「人太多」還是「人太少」的。

一人太少了?

18世紀末,一些學者開始擔憂當時人口增長的緩慢。他們看到的一些數據顯示,人口已經在急劇下降了。

作家威廉·戈德溫和神父威廉·帕萊都是當時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他們主張增加人口是一個好現象,因為它意味著快樂總量的增加。帕萊宣稱:人口的衰減,是一個國家所遭受的最大不幸。

當時的英國領導人皮特也擔心人口下降會導致勞動力不足,經濟發展放緩。他提交了一個向有孩子的夫婦發放濟貧款的法案。

這便是當今世界對生育孩子的家庭提供福利的政策前身。

為什麼要讓那些沒有孩子或者孩子少的納稅人來補助那些孩子多的家庭呢?

皮特是這樣解釋的:「讓我們對(子孫眾多)這樣一件光榮而正確的事情伸出援手吧……這會給一個家庭帶來恩惠而不是詛咒;我們可以恰當的區分兩種人,一種只是自己勞動掙得自己吃喝,另外一種人則是人丁興旺,進而給國家帶來富足,然後他們就可以要求國家幫助養活他們。」(-1)

皮特的觀點在今天看當然是錯誤的。無論是從邏輯上還是從倫理上。

首先,人口的多寡和經濟的發展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交易創造財富而非勞動創造財富,經濟並不是靠人多來驅動的。很多經濟發達的國家,比如瑞士,人口數量只有區區幾百萬;而人口大國如印度,則長期處於貧困之中。如果人口數量決定經濟發展,那工業革命就應該發生在大清。

其次,如果納稅人要為養育別人家的小孩付費,那這些錢就不能用來投資和消費,而這些投資和消費,也許可以激發偉大的創新,技術的革命,帶來許多快樂和滿足,但卻作為看不見的機會成本被消耗了。

最後,自古以來,養育小孩就是每個家庭自己的事情。哪有花自己的錢為陌生人養小孩的道理。

二人太多了?

同樣在18世紀末,另一些學者開始擔憂當時人口增長的太快。

1798年,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表《人口論》。他認為糧食的增產註定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未來的世界必將因為人太多而崩潰。

馬爾薩斯和他的《人口論》

馬爾薩斯「人太多」的人口危機論,取代了前一種「人太少「的危機論,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流行學說。深受無數知識分子和政治家的追捧,包括之前憂慮人口減少的首相皮特。

此後100年間,人口危機理論以及衍生出來的計劃生育思想,傳遍世界。諸多知識分子和政治家認為,只有計劃生育,才能拯救世界,拯救人類的未來。

當時的許多英國政治家都在琢磨如何才能減少人口。他們認為饑荒是一件好事,是減少人口的有效手段。於是掌權者對愛爾蘭的馬鈴薯饑荒坐視不理,任由100萬人餓死。

馬爾薩斯理論的信奉者、印度總督羅伯特·祖布林在印度地區出現乾旱時,專門叫停企圖賑災的私人行為,故意讓大量災民餓死。——總督並非一個內心黑暗的壞人,相反,他真誠的認為這是一種「殘忍的善」,是減少人口的有效方式,是在拯救世界。

二十世紀初,從韋伯夫婦到作家蕭伯納、威爾斯,從希特勒邱吉爾、羅斯福,都熱心於干預公民的生育。30年代,美國30個州通過法律,對精神病、盲人、聾人等進行強制絕育;1932年-1934年,德國每個月對5000人進行絕育;希特勒上台後,對40萬人進行絕育。

1948年到1968年,《飽受掠奪的地球》《生存之路》《下一個一百年》《人口爆炸》等書籍出版,和馬爾薩斯理論一樣,這些書也大肆渲染人口危機,鼓吹控制人口。無數人都成為這些理論的信奉者。

在印度,800萬人接受了絕育手術。暢銷書《人口爆炸》一書的作者保羅·埃爾利希甚至建議印度政府在供水中加入絕育藥,以達到合乎理想的人口規模。他還建議設立「全球政權」,負責決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數量。(-2)

——這就是知識分子的自負與癲狂。

他們滿腦子的計劃思維,卻絲毫意識不到,世界不是靜態的,資源不是給定的,而是人類創造的。人類可以通過生產和交易源源不斷的創造新的資源,而不是隨著人口的增加把地球上的一切揮霍殆盡。

馬爾薩斯和他的追隨者們認為人們會隨著生活的富裕生育越來越多的小孩,但真實的世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人們紛紛減少了生育。

原因很簡單,婦女要工作,不可能整天在家帶小孩;夫妻有了更多的娛樂和追求,而不是執著於生娃;生育作為一種投資,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質量而非數量,同樣的資源,寧可讓一兩個孩子享受更好的生活和教育,也不願意花費在五六個孩子身上讓他們過粗糙貧窮的生活。

在以往的農業社會,人多力量大,生更多小孩是一種理性的選擇。種地搬磚都可以通過人多獲得更多收益,家裡人多還不容易被欺負;另一方面,農業社會醫療條件差,很多小孩夭折,生更多小孩可以規避風險。而且,養老也要靠小孩。所以幾十年前的農民家庭往往都有好幾個小孩。

但是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在商業社會,生育的邏輯變了。結果就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全世界很多國家,生育率不斷下降。

這是馬爾薩斯們愚蠢的頭腦完全沒有預料到的事。他們只能看到現實中的各種數據,卻看不到未來。他們以為大眾會如棋子一樣遵循他們的算法去行動,卻沒有想到,他們的算法本身就是錯的。

專家學者要何其狂妄,才會去計算二十年後的某個地區或全世界需要多少人?你能算出二十年後的東京需要多少頭豬嗎?你算不出來。因為你知道到時候各種相關因素都必定會發生變化。

豬尚且算不出,卻熱衷於算人。這就是知識分子的癲狂。用哈耶克的話來說,就是致命的自負。

三人太少了?

這些年來,很多國家和地區又開始流行「人太少」的人口危機論。

人們開始熱衷於談論「低生育率」、「老齡化社會」。有人預言日本將亡於年輕人太少,有人預言西方文明將因為生育率太低而滅亡,國將不國。

一番危言聳聽之下,從西方諸國到日本、韓國、台灣,都積極的補貼生育、刺激生育、各種福利政策。

然並卵。人口增長了嗎?答案是增長率繼續下降。

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種大概率的趨勢。比如正在讀文章的你,最多願意生育幾個小孩呢?你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允許你養幾個小孩呢?還要不要打遊戲,要不要外出旅行?要不要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要不要保留一點個人的自由空間?

時間是稀缺的,用在養育孩子上,就不能用在其他地方。今天,再愛小孩的人,也很少會生一幫小孩了。

哪怕是那些鼓吹「生娃是最好的投資」的經濟學家,最多會生幾個小孩呢?估計兩三個就足夠多了。——我不是說他們的觀點沒有道理,我是說,哪怕是他們,也會從邊際上去考量去選擇。

人口下降,生育率降低,真的是一個問題嗎?是一場危機嗎?

答案是不是。還是那句話,資源不是大自然贈與的,而是人創造的。經濟的發展,人類的命運從來不取決於人數的多寡,而是取決於市場的自由度。在市場經濟中,人少也能創造經濟奇蹟;在非市場經濟中,人多也會淪為互相傾軋。

而且,根據供需規律。如果某個地方真的缺人,如果人們看到多生小孩帶來的切實好處。就會去多生娃。這就像大家看到買房買幣的人賺到錢,就會紛紛效仿一樣。供需自然會達到平衡。

人們認為人太少所導致的很多問題,比如養老危機、西方文明的衰退、日本經濟的停滯、移民反客為主的問題,本質上並不是人口問題。而是其他方面的問題。比如反市場觀念的流行、經濟干預與管制的盛行、白左文化的泛濫等等。

問題在別處,答案也在別處,這不是生娃能夠解決的。

四結語:以自由看待生育

自古以來,思考經濟問題有兩種不同的方式。

一種是從個人出發,推己及人,紮實的去邏輯演繹;另一種是從宏大的社會、世界這些大詞出發,指點江山,熱衷於安排他人的生活。

如果喜歡從宏大敘事出發去思考,很容易得出世界末日、環境危機、人口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等等預言。這些預言,往往根據已有的條件去計算未來,把人當成化學材料,忽視了人的主動性和經濟的不確定性,結果一次次淪為笑話。不管是當年鼓吹人口太多會導致世界毀滅的馬爾薩斯理論,還是今天鼓吹人口太少會導致日本和西方國家衰退滅亡的觀點。

這些算法何其荒謬,這些預言何其自負,這些專家何其狂悖,真誠相信這些偽科學的人們,又何其可悲。

歸根到底,生育是每個家庭、每對父母自己的事情,想多生就多生,想少生就少生,想不生就不生。自己承擔相應的成本和風險就好,也隨時可以根據條件變化調整自己的決策。永遠不需要這些自以為是的專家學者來指手畫腳,危言聳聽。他們那些熱衷於干預別人生活的理論,哪怕是出於好心,也只是一次次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糟。

一切「人口危機」論,都是偽科學。不管是渲染「人太多」還是「人太少」的。

註:

1-《天才的回聲:經濟學大師與他們塑造的世界》

2-馬特·里德利《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齊亮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12/168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