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瑞鶴:托福40年:中國考生的「聰明才智」用在了哪?

作者:

2021年的12月份,是ETS在中國舉行GRE和托福考試40周年的紀念日。為此,ETS還專門發了文案和視頻來做紀念——40年,足夠可以被視為一段歷史。

如果讀這篇文章的諸位對托福和GRE是什麼不甚了了的話,那麼翻譯成更直白的語言,這是出國必備的兩個考試,40年,出國留學,或者說出國生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如今,中國算是成為了留學生輸出的頭號大國(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去了美國)。

而在這個過程中,GRE和托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托福和GRE考試40年了

ETS的文案和視頻里製作精美,展示了這樣的考試給中國學生帶來的美好,這也是確實的。具體到這樣的考試怎麼考,出國這件事又是怎麼回事,都是過於龐大或者專業的話題,在這裡展開並不合適。

當然啦,這樣的考試鋪開,也催生了留學教育培訓行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這當中的翹楚,自然是俞敏洪老師的新東方。

托福中國40年見證人——俞敏洪

只不過,四十年過去,物是人非,國內教育培訓行業遭遇驟變,新東方也不能獨善其身,大量的場地退租,許多的課桌椅被送到貧困山區,俞老師也在艱難轉型。

如此這般的場景和ETS的美好回憶構成了鮮明的反差,果真還是應了那句新華字典里著名的話——李華考上了清華大學,而我在超市當售貨員,我們都有美好的前途。

考的是英語,還是別的?

那麼,像新東方這樣的英語培訓,在這四十年裡走了一條什麼樣的路呢?在這「至暗時刻」的寒冬,出國留學英語培訓行業是否可以回望往事,滿意地說「那些該打的仗我都打過了,那些美好的事物我都經歷了,如今,寒冬將至,我帶著滿足,安息主懷」?

恐怕不能。這幾十年,出國留學培訓圈子裡的名師們,已經成功地把自己教書的內容變成了一門玄學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詳情參看:中國人學英語到底是為了什麼?|循跡曉講),在文章中,我提到了這樣的事實——學英語最關鍵的是理解背後的文化,王佐良教授表示:通過文化來學習語言,語言也會學得更好。」語言之有魅力,風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為後面有一個大的精神世界:但這兩者又必須藝術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語言表達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進的。"

這篇文章下唯一睿智的留言

那麼,托福和GRE,考的又不只是英語。托福是以英語為載體考察基本常識和邏輯能力,而GRE是以英語為載體去考察進一步的學術能力。說白了,那就是「考察是否是一個合格的公民」

人的能力是分層級的。而最底層是「有邏輯和科學思維,有基本的同理心」。

在這個基礎上,一個人「運用邏輯和同理心」推導出一些自己認可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包括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看待世界,等等等等。再往上,可以在這些價值觀的基礎上建立一些常識性的知識網絡。到了這一步,這個人已經可以算是一個合格的公民了。

倘若此人有意深造,他大可以在已有的常識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點,研究下去,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什麼是「核心能力」呢?大約就是這樣吧

在整個過程中,語言,不管中文還是英文,其實都只是一個工具。倘若沒有這樣逐層遞進的能力內核,語言就未免空洞。ETS也不是沒來中國做過講座,他們的負責人很誠實地說,不要刷題,而要去多讀書,如果不認真地從底層把素質夯實,的確很難在托福和GRE中考好

教的是英語,還是別的?

但是,一代一代的中國孩子,如果不是上「還算過得去的國際學校」,那就是連英語的基本語法都不會學好(比如分號怎麼用,冒號怎麼用,這些語法點很多學生還真不會),至於邏輯,基本常識,不好意思,沒學過,也不會學。

那麼進一步的學術能力呢?那更是聞所未聞。

在體制內的英語教育里,由於那個眾所周知的原因,「透過語言學文化」,是不可能的事情,至少在目力所及的將來,中國的大中小學生,如果還要學習英語的話,大約還是在語法和詞彙的海洋里掙扎(不會讓背誦葛底斯堡演說,這個放心),而且大約也不會有任何改善的餘地。

這種東西可以一直出版,一直賣錢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要出國,又不肯承認自己的知識體系有大的短板,急吼吼地,除了速成,大約不願意走第二條路。

於是,各路出國留學培訓班的名師們出現了。這些培訓機構的路數,具體參見黃教主的電影《中國合伙人》(我相信那裡應該比較忠實地反映了一些現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18/168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