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不是一日三餐 古人為何一天只吃2頓飯?

古代平民百姓通常都是一日兩餐,直到宋朝夜市興起後,才漸漸有人改為一日三餐。(示意圖/達志影像) 

對於現代人來說,一日三餐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只要時間一到肚子自然就會餓,甚至有人在深夜時分還會來點宵夜,變成一日四餐,但你知道嗎?其實在古代,「一日兩餐」才是一般老百姓的主流用餐概念!

綜合陸媒報導,在最遠古的時候,人們通常都是「飢則求食,飽則棄余」,等到肚子餓了才會進食,而定時用餐的觀念則在上古商代時逐漸形成,於是到了先秦時期便開始出現「兩餐制」,通常會在早上7點到9點吃一天的第一餐「朝食」,又稱為「饔」,並在下午的3點到5點用當天的最後一餐「????食」,又稱為「飧」。

因為古代實施嚴格的宵禁制度,不准人民夜晚在外遊蕩,再加上一般老百姓的生活作息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晚上很早就會上床休息,不需要再多吃第三餐,此外當時的百姓並不富有,可以吃到東西就已經很幸福了。

不過到了宋朝,農業、經濟發展快速,且政府取消了宵禁政策,夜市也因此出現,就算天黑了,百姓還是可以逛街、散步,有時候走累了就會吃點東西,漸漸養成了「吃宵夜」的習慣,人們也開始「一日三餐」的生活。

但到了明清時代,宵禁政策被恢復,平民百姓又回到以前的日子,不但沒有宵夜可吃,晚上也只能待在家裡、早早入睡;後來清朝末期,西方文化逐漸傳入,「一日三餐」的習慣又開始興起,並固定下來,一直流傳到現在。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中時新聞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26/168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