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衛夕: 網際網路領袖們的形象到底是如何走下神壇的?

作者:

對於科技圈的創始人領袖而言,兩個重要的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第一、在客觀上,他們的整體公眾形象從正面逐漸變得糢糊甚至開始變得負面;

第二、在主觀上,他們的行事變得低調,或收起鋒芒、沉默寡言,或直接隱退將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中國科技圈,同樣也上演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矽谷。

這不由得讓人開始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

是什麼改變了科技領袖們的形象?

又是什麼讓創始人們整齊劃一地變得低調乏味?

有人說,這還用問,當然是監管啊!

沒錯,監管當然是一部分原因,或者說監管只是表層原因,其實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篇文章衛夕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一、

曾幾何時,當人們聊起科技領袖的時候,第一時間會想起這樣的形象——

賈伯斯不修邊幅地侃侃而談,有年輕的比爾蓋茨飆車被罰的經典照片,有扎克伯克那張「Im CEO,Bitch」的名片…….

不僅美國如此,中國更有張朝陽時尚雜誌封面赤裸的上升、馬雲西湖邊和金庸的談笑風生、陳天橋夢想打造中國版迪士尼的雄性勃勃,以及28歲金山總經理雷軍的意氣風發,還有在唐岩在納斯達克上市後豎起的中指…….

那時的科技領袖是「青春、熱血、反叛、激情、夢想」的代名詞。

然而,今天,他們與這些詞已經漸行漸遠。

曾經,他們就是那個時代的搖滾巨星;

今天,他們變成了資本無序擴張的代言人。

曾經看電影《社交媒體》熱血沸騰的少年們如今已經在扎克伯克親手創造的社交媒體上對其口誅筆伐。

時過境遷,今天我們看到的科技領袖的形象已經變成了低調的庫克、沉默的納德拉、滴水不漏的桑達皮猜、西裝革履的扎克伯格、謹小慎微的馬化騰、不再口無遮攔的馬雲、清空全部飯否的王興、悄然隱退的黃崢、被迫低調的劉強東和卸任董事長的張一鳴……

甚至,曾經的「紅衣大炮」周鴻禕也刻意收起了他的鋒芒。

在今天的敘事語境裡,我們已經很難將他們和「青春、熱血、反叛、激情、夢想」這些詞聯繫在一起了。

取而代之的變成了」資本「、「內卷」、「困在系統里」、「996」、「大數據殺熟」、「隱私」、「監管」、「壟斷」、「圍牆花園」、「扼殺創新」、「野蠻生長」、「無序擴張」。

短短二十年,這種巨大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二、

其中的核心原因是——不知從何時開始,曾經的屠龍少年如今已經悄然長出了龍鱗。

20年前,科技行業占 GDP的比重還很小,當1994年當世界上第一款瀏覽器 Netscape剛問世的時候,整個地球上只有不到5000萬台個人電腦。

但是今天,擁有智能行動電話的人已經超過40億——這數字占到了地球成年人口的75%。

今天的網際網路已經深度融入了每一個現代人的生活,從城市到鄉邨,從黎明到黃昏,從搖籃到墳墓,從經濟到思想。

我們每天都在和科技巨頭的產品水乳交融地打交道。

注意——「水乳交融」這個詞並不誇張,「水乳交融」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沒有這些科技巨頭的產品,我們甚至不能正常地生活。

沒錯,它們提高了效率,創造了效用;

它們促進了經濟,豐富了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他們毫無疑問是偉大的,他們的貢獻無論從哪一個維度而言都不應該被抹殺。

然而,一個重要的問題隨之而來——當網際網路如此深入、如此大規糢地融入到大眾生活時,一旦公眾利益和公司利益產生衝突,他們會如何選擇和取捨?

毫無疑問,作為「經濟人」的企業主體,科技巨頭們很難在這條微妙而纖細的鋼絲上保持平衡。

當必須做出取捨時,他們的選擇往往會是公司的利益,這背後是資本追求永恆增長的必然要求。

於是,曾經的屠龍少年在歷史的進程中悄然長出了龍鱗。

三、

另一個很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穩固的巨頭格局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會扼殺創新。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格局存在非常明顯的階層固化,美國的網際網路公司谷歌、亞馬遜、Facebook統治行業已經超過10多年了。

沒錯,它們越來越大,Uber、Airbnb、Booking、Zoom等後來挑戰者在規糢上和他們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中國相對沒那麼明顯,在移動時代至少出現了字節跳動、拼多多、美團、京東這些新晉挑戰者,但騰訊、阿里的生態優勢依然在長時間內牢不可破、堅不可摧。

「你的創業公司,要么姓馬、要么姓馬」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國網際網路階層固化的一部分。

固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

今天的網際網路競爭早已超越了產品和技術層面的競爭,而升級為生態層面的競爭。

一旦成為巨頭通過資本和流量去構建生態護城河,優勢就變得堅不可摧、很難撼動。

沒錯,這種企業層面的階層固化在某種意義上也影向了企業家的形象。

他們缺少了戲劇性,他們曾經扮演過挑戰者,然後他們成為王者,接著他們一直穩坐鐵血王座,他們沒有了新故事,沒有了變化。

人們喜歡逆襲的故事;

但人們不喜歡強者恆強,那是逆襲的敵人。

四、

賈伯斯時代的蘋果,在第一代 Macintosh上市的1984年發布過一個經典的廣告短片——《1984》

短片中一位年輕矯健的女性將大錘砸向了暮氣沉沉的老大哥。

這支著名的廣告之所以被人稱頌原因就是它生動里闡述了勇於打破舊世界的年輕一代對垂老體系的反叛。

今天,在遊戲公司 Epic訴訟蘋果 AppStore分成壟斷案開庭的現場,曾經的意氣風發要創造一個新世界的反抗者蘋果如今儼然已經成了廣告片中的老大哥。

是滴,當一個公司成為平台的時候,它就具備了收稅的能力。

收稅本身無可厚非,然而當這種收稅的權力完全沒有制約和制衡的時候,它的正當性受到廣泛質疑就變得理所當然。

天下苦蘋果稅久矣,而在網際網路界,蘋果稅只是眾多平台公司利用自身優勢打壓生態參與者的一個縮影。

馬雲曾將網際網路比喻成新時代的水電煤。

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水電煤其實都是公共產品。

而公共產品背後意味著公眾利益。

五、

1998年,《中國計算機報》著名 IT記者劉韌將他採訪的中國邨 IT創業者的故事匯聚成了一本書,名字就叫《知識英雄》

以此為起點,從 PC硬體軟體時代到後來的網絡時代,IT創業者在大眾心中長久以來都是英雄的形象,他們的故事被大眾津津樂道。

為什麼那時的他們被傳頌為英雄?

因為彼時他們不依靠背景、不占據資源、不投機倒把,而是僅僅憑藉自己的才華用代碼在鍵盤前構建一個未知的新世界。

這是經典的好萊塢式的故事。

當這種故事在現實中真實上演的時候對大眾有著天然而震撼的衝擊力。

無獨有偶,當《時代》周刊的主編、《賈伯斯傳》的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在寫一本美國早期 IT創業者群像的書的時候,書的名字被取名為《創新者》。

是滴,他們曾開創了一個時代,他們將人類帶入 PC、網際網路時代,所以那時候的他們毫無疑問是英雄。

那時候,代碼里還沒那麼多對人性的算計;

那時候,設計那麼多策略的產品經理崗位還沒誕生;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衛夕指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29/168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