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湖北夫妻用泥巴捏出2層土樓:生活與期待有差距

網絡紅人李子柒有一期視頻,她在泥巴堆起來的小土窯里烤麵包,黃燦燦熱騰騰的食物,隔著屏幕讓人嚮往。

土團小屋好像童話中的房子

土團教室屋頂

湖北廣水有一對小夫妻,不僅用手堆出一個這樣的麵包窯,還像捏泥巴一樣「捏」出了兩層小土樓。

土樓有陽台,有炕沙發,還有火爐。泥巴當水泥,沙子當石頭,稻草當鋼筋。土團教室、土團廁所、富勒穹頂、海螺浴室,一間間以泥土、竹子、樹木為原料的建築,散發出自然的味道。

許她一個童話小屋,一起度餘生

鵝黃色的外牆、茅草屋頂、形狀奇特的窗戶、用樹枝圍成的陽台……在廣水市城郊街道辦事處韓家堰村一個山坡上,一棟小屋長得像童話里一樣。

土團小屋

換上鞋套,推開木頭門,阻隔了冬日的寒冷。孩子們或在屋裡嬉鬧,或睏倦得躺在地上耷拉著眼皮昏昏欲睡。

土屋的主人是一對小夫妻:尚劍波和萬婷婷。圈子裡,大家稱他們為波波和小放。

波波(左)和小放一起規劃「土團之家」

90後波波大學學的是機械專業,在大城市裡打工奔波。一次從武漢到拉薩的騎行之後,他開始渴望逃離固定的生活模式,自學生態設計。

他在有機農場當過實習生,在海洋館做過潛水員,還去過泰國、印度等地遊學,接觸到了生態學和朴門永續設計。

所謂朴門永續(Permaculture),是通過設計開發可持續的生活系統,滿足人類的食物、能源、住所等各種物質與非物質的需求,以自然美學而非人類美學去設計生活環境。

土團小屋一角

波波開始思考城市之外的另外一種生活。

這時,他遇到了妻子小放。小放大學學的是民族民間工藝,同樣對生態設計藝術感興趣。

城市長大的小放,畢業之後去了非洲、斯里蘭卡,和普通遊客旅行不同,她喜歡往當地鄉村跑,探索原生態的文化。

小放說,在遊歷過程中,她遇到一個斯里蘭卡老人,他花十幾年時間恢復了一片原始森林。

相識一年之後,兩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志同道合的他們,決定離開城市,找一個地方實踐朴門永續的理念。

他們探訪過大興安嶺,但最終兩人回到廣水市波波的老家。波波家有幾間小平房,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靠干農活維持生活。

波波說,村後有處山坡,山坡上有梨樹,要在那裡給小放親手做一個家。在房裡賞春花、看秋景,聽蟲鳴、望落日。

土團小屋內一角

造「土團之家」,大地長堡壘

2017年,波波和小放回到老家。經過和村里溝通,他們用結婚收到的兩三萬元「份子錢」當啟動資金,在父母的養鴨場開工。

波波告訴極目新聞記者,自然建築其實並不止土團這一種形式,但他覺得土團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它就像一座從大地里生長出來的堡壘」,很像《指環王》裡霍比特人住的房子。於是,建造一個「土團之家」成了他們的首選。

在土團教室的窗戶上,留下來各種設計圖紙。小放說,土團小屋其實並不僅是他們兩人的作品,而是世界各地熱愛自然建築志願者的共同結晶。大家一起出謀劃策,一起動手勞作。

土團小屋的欄杆用樹枝取材

粗略一算,參與建設的志願者有百餘人之多,不少是專業人士,這些人從五湖四海趕到廣水,完成這一實驗。其中還包括一對盧森堡、澳大利亞的跨國夫婦。

土團小屋分別用了土團、土袋、土磚三種方法來建造。主要方法是土團,製作原料很簡單,由黏土、沙子、秸稈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

野外挖來的泥巴當然不能直接用來當建築原料,要讓它變成能支撐房屋的土團,必須要讓幾種原料充分混合。

波波和小放用了最原始的辦法,用腳踩。為了提高效率,他們從鄰居家借了兩頭牛,兩大兩小四頭牛幹活。

波波的父親趕著牛一圈圈地踩泥巴,時間一長,黏土裡的沙石扎傷了牛蹄,「到後來,牛一看見要踩泥巴,扭頭就逃,怎麼拉也拉不過來。」他們只好穿上雨靴繼續踩。

看起來古樸,其實每項工程都有講究。

沙子用的是有稜角的而不是圓沙子,更利於咬合更緊固。屋頂是天然茅草。波波說,在設計時,就考慮了屋頂坡度和紡織工藝。茅草不是隨便鋪上,他們自己定做了80套工具,只為將茅草壓得更實。

「蓬鬆時一米多,壓到最後只一尺,棍子都插不進去,雨水也會順著茅草流到地面。」波波說,如果養護得當的話,可用70年再更換。

屋裡有地下通風系統,空氣經過地下管道,自然冷卻之後再送到房間裡來。波波說,夏天房間裡的溫度比外面低10℃。

土團小屋和土團教室

吃的用的親手做,享受慢生活

土團小屋建設,計劃4個月,結果花了整整兩年時間。

波波說,現在完成的只是一期工程,用於基本生活和辦公。土團小屋有上下兩層,一樓是廚房和客廳,二樓是臥室。

小兩口志同道合

雖然一樓只有28㎡,但大部分家具,比如書櫃、櫥櫃,都做成了壁龕的形式,所以省去不少空間。

房子是曲線型的,沒有稜角,更沒有逼仄的死角,因此房間看起來並不狹小,能接待十幾個朋友。

房間裡,土做的沙髮油光水滑,沙發下的熱量傳到鐵皮筒,可以烤玉米和紅薯。小土窯出爐的食物就多了,麵包、披薩,想吃什麼自己動手。未完工的廚房中央,大大的柱子其實是個土冰箱......

波波指著土團教室旁邊的蒙古包說,他和妻子在蒙古包里過了兩個春秋,過年都是在那裡過的。志願者們換了一茬又一茬,大家一起在蒙古包里生活如一家人,勞作之外還不忘開展各種活動。

志願者在土團教室

二人的孩子小名就叫「小土團」。記者看到,「小土團」和另外幾個孩子一起玩耍。小放說,土團之家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這幾個孩子都來自外省,他們的父母都是圈內好友,提倡「互助帶娃」。

志願者們共同打造土團教室

大家一起種莊稼、採摘、觀鳥、去稻田野餐、用土窯烤披薩、在泥塊上進行植物拓印、用天然植物染料染制圍巾。此外,還有瑜珈、舞蹈、看電影、讀書活動,每天安然又自在。

土團之家是眾多志願者的共同作品

對於他們的舉動,一開始村民並不理解,還有人冷嘲熱諷。自從土團之家建好後,鄉親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厲害!原來以為扮家家酒,結果人家蓋起了這麼好的房子,還帶來了這麼多年輕人。村里變得熱鬧又有活力。」一位村民說。

如今,這裡成了網紅打卡地。每逢周末,周邊十餘家庭相聚在「土團之家」,在志願者的帶領下,觀察、探索、享受自然,共度親子時光。

小放和孩子們用植物原料做扎染手工

他們還種下近2000棵樹,一日三餐吃自己種的糧食、蔬菜,就連牙膏、洗髮水、沐浴露等日用品也是用天然材料親手製作。

小放卻說,這樣的生活與期待的仍有差距。「事情太多,每天還是要熬夜到十一二點。」每天都有人開車來打卡,也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困擾。「希望大家能給我們時間,等土團之家建得更完善了再來。」

據悉,一期的富勒穹頂、海螺浴室等辦公生活區完工後,他們還將流轉500畝山林,建遊客打卡點和文創街區。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極目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120/169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