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鄭也夫:「中國足球和中國教育為什麼不能產生頂級人才」

作者:

2018世界盃已經結束,北大教授鄭也夫是位資深球迷,在他看來,中國足球與中國教育是兩個有著密切關聯的問題——中國產生頂級人才的障礙到底在哪裡?

01

產生頂級人才的困境

今天我們要談的題目挺大,而且不是一個,有兩個。

第一個題目是關於教育問題。2013年我寫出一本書叫《吾國教育病理》,在這部書里,我有感於多年來中國人獲取科學諾貝爾獎的人少而又少,我在思考它的原因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命題:

中國大陸接受了12年中小學教育的人,日後不管在那兒去讀書、做研究,都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了。因為早年時想像力、創造力被較大程度地"修理"了。

另一個題目,就是中國足球為什麼這麼多年不能衝進世界盃。

這兩個問題我認為密切關聯,這兩個問題同屬於一個大問題,就是中國產生頂級人才的障礙是什麼?

足球的優秀人才是頂級人才嗎?當然是。因為這個項目是全世界競技體育中最難的項目。我們中國人在有些體育項目上長期壟斷王者位置。但是中國一位老球星跟我說,能拿到那些冠軍,是因為那個項目市場化不夠,很多民族沒有為它投入力量、智慧,和最優秀的體育人才,人家沒玩那個。要是人家要都來玩那個,中國人就未必還像今天這麼風光。

說這個觀點的,是曾經和我一起做足球電視節目的郝海東,我在很大程度上贊同。

足球這個項目是世界上市場化最大的項目,又因為這個項目的特點,個兒高的可以玩,個兒矮的可以玩,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都可以玩。全世界人們都喜好它,所以一旦市場化以後,巨大資金、最優秀的體育人才都進入了,它的競爭度最大。所以我們說,在這個項目里獲優勝的球隊、球員,肯定是頂級人才。

我們先討論第一個問題,

中國人為什麼摘取不了諾獎?

日本民族摘取自然科學諾獎共25個人。華人一共有9個人,很多是海外華人。21世紀,日本17個人得諾獎,華人3個,其中兩個海外華人。

我的命題是,在中國大陸受過12年中小學教育的人,日後很難摘取諾獎,那我們的屠呦呦女士呢?

我告訴你,屠呦呦女士沒有顛覆我的命題。屠女士1930年出生,她日後的科學成就還不能為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增添光彩。

2015年,84歲的科學家屠呦呦女士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公民

怎麼評價中國中小學這個時段的教育呢?

我認為它的教育後果是扁平化,一方面把學習潛力不算太強的人的考試能力極大提升,但另一方面,把一些學習潛力非常優異的人的能力下壓。

為什麼下壓了?就是因為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複習,過程枯燥、乏味,毀傷了他們的想像力,令他們厭學。這個扁平化的結果糟透了。

這個世界的生產力取決於一小撮的頂級科學家。人類當中,十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人是科學家,他們創造這些東西,像手機,像高鐵等等。

十年之後的世界不知道是什麼樣子,但因為我們教育扁平化,中國頂級科技人才的水準不高。

愛因斯坦說,他曾經為了應付一個考試,複習了一個月,之後三個月都沒緩過來。而我們沒完沒了地複習,複習了12年。最後一年完全是複習。這樣一種經歷導致了中國學生的想像力不行,日後摘諾獎太難了。

那潛力低的學生學習成績"上提"有沒有好處?

沒有。一個很稱職的推銷員,一個很優秀的廚師,或者是搞內裝修的好手,如果原本他們不怎麼喜歡學幾何,能學到60分,不需要他們把幾何提到85分。

另一方面,一定要他們跟招數學潛力高的學生,拼命干,導致他們失去了一個愉快幸福的少年時代,這太無聊了,這是陪綁。

02

國足不能出線的原因

那麼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能出線?中國足球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第一個原因最宏觀,是中國人的問題

拿中國人跟阿根廷人、英國人、義大利比一比,中國人真的算不上熱愛足球。你不熱愛的話,說句糙話,你扯什麼犢子,憑什麼衝進世界盃去?

我們隨便採訪一些聲稱熱愛足球的人,我問他:

哥們兒,常踢球嗎,這個月、上個月踢過球嗎?——沒有;

年輕時候踢球嗎?——年輕時候也不踢;

最近去給你的孩子踢球助過威嗎?——沒有;

為什麼不去助威啊?——我兒子也不踢,我怎麼給他助威啊?

你有同事朋友去參加比賽,你去助威了嗎?——也沒有;

經常自己買票去現場看球嗎?——也不去;

那你怎麼個熱愛足球方式啊?——在家看電視啊。

我剛才說的熱愛的四個層次:自己親自踢,為親朋助威、買票到現場去看,還有就是看電視。

我們這個社會,還處在現代化之前的維度上,一個指標是社會統計還欠缺,不然我們應該有我剛剛說過的四個層次的百分比。我們沒有這樣的統計。但是我相信,如果有調查,會證明我的判斷。我是一等球迷,年輕時踢球,籃球一直打到50多歲,我的長時間的感覺不會欺騙我。

那就這樣定性吧,是不是說的難聽點了?我們是一個偽球迷的國度。一個偽球迷組成的國度憑什麼要衝進世界盃?憑你夢遊就衝進世界盃了?

第二點,人口問題。

看到這次入圍世界盃的名單,中國人真受刺激。為什麼?人口1100萬以下的小國,有11個之多,從人口多的往下數:比利時的人口1100萬,比深圳的人口還要少;突尼西亞1080萬;葡萄牙1034萬;瑞士800萬;塞爾維亞700萬;丹麥573萬;哥斯大黎加466萬;克羅埃西亞424萬;巴拿馬400萬;烏拉圭344萬;還有冰島33萬人口。

所以好多朋友脫口而出的牢騷是:這麼多小國都進入世界盃了,我們這麼一個大國怎麼沒進?這說法不成立。如果這個民族的成員都不玩球,人多有什麼用?

剛才我說的這些小國足球人口有多少,我不知道。我知道韓國的人口是4400萬,而註冊的青少年球員是50萬。我姑且把這個青少年球員看作8到17歲,也就是說,韓國8—17歲的青少年註冊球員是50萬,大概1/5的男孩子較為正規地接受了足球的訓練。比利時人口1100萬,是韓國的1/4,人口小國能衝進世界盃,踢球人的密度應該比較大。

韓國隊在本屆世界盃小組賽上

那麼一個大國怎麼老也沖不進世界盃?首先給問題定性,中國不是足球大國,是小國。

我們這個足球小國,能不能把足球人口壯大一下?我認為短期內不能。

差錢?差地皮?960萬平方公里,新建他一萬個足球場,建不了?但是短期內足球人口上不去。為什麼?就是因為新修建的這些足球場,跟我們關鍵的足球人口聯不上手。

關鍵的足球人口是8—17歲的學生,他們多數在大城市、中城市,但是缺少適合的場地。

城市的小學初中,恐怕要開展五人制足球,十一人制免談,沒地方。五人制足球要開展,也有困難,一個小學現在有幾塊五人制的足球場?中學都不多,何況小學了。

給大家出個主意。學校的樓頂上修建小操場,先加固一下,然後鋪上一些人造草皮這樣的材料,學校一下子增加了好幾塊場地,還可以搞點小的田徑跑道,綜合利用。

我們很多球迷和偽球迷,天天問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能起飛。作為一個家長、一個公民,你應該呼籲讓你孩子的學校有更大一點的操場,你應該呼籲讓他們有地方搞體育活動。

足球起飛衝出亞洲,應該是一個副產品,不是一個主打的目標。英國是足球的誕生國,英國今年來世界盃了,但好多年都沒來,人家也不在乎。但是英國對群眾玩足球,學生玩足球非常在乎,人家知道什麼叫本末。英國學生、英國市民的足球,踢得太熱鬧了。

第三個理由,球員也不熱愛。

你這麼說有根據嗎?有根據啊。1991年我寫《中國足球的出路》的時候,去北京足球隊、北京青年隊採訪,採訪過兩隊的教練。他們跟我談到球員練球的狀態,說很不令人滿意,沒有熱情。每天是下午3點鐘開始訓練,出來時懶洋洋的,有的球員公然就說,看見球就煩、膩味,不想碰它。這樣的狀態,你怎麼能有訓練的質量?這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中國的記者採訪到了當年日本國家隊的教練岡田武史,他後來到浙江足球隊當主教練,比較中日的球員,他應該最有發言權。他說:

"我所帶的中國球員,到了訓練開始的時間,球員到了球場後,就坐在場邊休息,到我吹哨集合時,他們才慢慢走到球場,他們沒有從心底上懷有喜悅去踢球。

如果在日本的話,球員們早就已經出現在場地上了,踢著球,慢跑,做抻拉運動,各自做著熱身了。日本的球員是因為喜歡足球而成為職業選手。只要場地上有球,就會不由自主地去踢。

中國的選手則不是,即使早早來到訓練場,不到開始訓練的哨聲響起,他們的屁股不會離開板凳。中國的球員過於看重金錢,一旦賺到錢,就不再在乎足球了,缺乏那種單純的激情和熱愛。而且中國球員明顯出現水平和身價不符的狀況,他們怕在國家隊比賽中受傷,就會小心翼翼,如果受傷,他們在俱樂部幹什麼?"

岡田武史是中國一個球隊的主教練,他有直接的感受,中國球員不熱愛足球。那中國足球還有什麼希望?

國足在訓練

03

痴迷是成才的基礎

由此我說到了一個關鍵的因素:酷愛。如果你不酷愛一樁事物,你能把這樁事物做好嗎?

中國的梨園界和曲藝界裡面,有這麼一句話,"不瘋魔不成活",就是說,你對這樁事情,不痴迷,手藝練不了太好。痴迷是你能成才的基礎。痴迷了,如果你其他條件不夠,你也未必能成頂級人才,但不痴迷,你肯定成不了頂級人才。

在興趣、酷愛、痴迷這個維度上,教育跟足球接軌了。我們教育能不能培養出諾獎獲得者,我們足球能不能培養出頂級的球員。痴迷應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軟體,也是一把尺子,一個試金石。

如果沒有幾個人瘋魔,我們憑什麼能幹出名堂來?

有一些人認為興趣算什麼?興趣能幫助你高考提幾分?你好好刷題,把你的短板補上,再提高個八分十分的。對此觀點,大家多半不會贊同。

你再聽聽第二種言論:我們要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這與前一言論構成反差。你覺得後面這個對嗎?我說,不對。為什麼不對?

前面一個觀點,我們很多人能識別。而後面這個,我們很多人都理所當然地這麼做著。這個遊戲是很好的遊戲,這個學科是很好的學科啊,你不熱愛,好好培養不就熱愛了嗎?

興趣是哪來的?是這個少年和一個學科、一個遊戲互動後產生的。是想培養就能培養的嗎?你必須要有一種先天的、內在的東西能跟遊戲共鳴。

我為什麼反對培養,其實培養也是高高在上的,非常主觀的。興趣是一個自生長、自發育的東西,要從他那兒產生,你不要管太多,你能做的就是在他幼年的時候,在他的面前呈現多種信息,多個遊戲、詩歌、音樂、提琴、圍棋、足球等等。

怎麼培養孩子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獎勵嗎?

比如說你讓孩子去學好幾何,學好圍棋,學好足球,如果學得好,你給他獎勵。難道這三個遊戲很枯燥、很不好玩,所以要給他點獎勵。如果這三個遊戲好玩的話,還要獎勵幹嗎?你只需要跟他說:悠著點勁,該休息了,就夠了。他已經熱愛了,還用得著你天天發糖果?

遊戲有它自身的魅力,它一定會贏得和它會發生共鳴的那些孩子。當然還有些孩子,他們不喜歡這個遊戲,會去追趕別的遊戲,你瞎獎勵不是在添亂嗎?

你的獎勵叫做外獎,外部的獎勵,我說還有一個內獎,即當我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我的樂趣就獎勵了我。

為什麼我們教育可以摧殘青少年?可以把我們搞成沒興趣的人,就是外部的獎勵太過分了,外獎會干擾內獎的發育。

不愛玩這個,去干別的去,這麼多個遊戲,為什麼非玩這個呢?在不冷不熱的時候,家長來了,後面的推動來了,好好玩,給孩子一些物質獎勵。假如不玩這個的話,孩子有可能會真正地喜歡另一樁遊戲了,但是在一個不冷不熱的時候,你去推動,就干擾他和別的遊戲的聯繫,因為你覺得這個好,你不斷給獎勵,孩子最後上道了,但是他從內心跟那個遊戲緣分真的不深。以後他算怎麼著?他能痴迷嗎?他痴迷不了,瘋魔不了,那是不冷不熱的狀態。

興趣這個東西,是一個主體的自發育,不是培養的,教育培養不了興趣。我們只能提供信息,誰跟誰有緣分,他們自己結合。

教育不能培養興趣,但是教育可以摧毀興趣。不當的教育方式,讓你沒完沒了地幹這件事,讓你煩死它,最後產生了厭學。

厭學就是精神的、求知上的癌症,這孩子不能有任何成就了,因為他已經厭學了,進了北清,沒有用,還不如他中小學的時候,沒有學習過度,仍然熱愛求知,哪怕進了差一點的大學,他是有可能有作為的。

興趣,酷愛,是一個自發的事情,要提供寬鬆的環境,讓他們在受教育過程中,讓他們在成長中,有相當多的自主時間。

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厭倦了足球訓練?常常訓練得非常刻板。我們的足球時間,是不是能有一定比例是自主的?他們在這兒撒歡,這裡沒有教練。

不論是數理化、外語,還是學習足球,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沒有給學生相當比重的自主時間、撒歡的時間、自我發育的時間。

這個發育不光是球技,還有性格。為什麼中國球員一到嚴酷的比賽當中,場上就群龍無首了?

因為無論是在我們普教系統當中,還是在少年足球隊裡,就沒有小領袖,只有好學生、乖孩子。

在自然的、未受到教師過分操控的過程當中,球技、性格將同時成長,因為有相當大的自主時間,性格神秘地、默默地發育。

我們懂得在優秀人才的產生中,篩選比培養更重要。你要把是這塊料找出來,不是這塊料的話,是訓練不出來的。因此培養是要有批量的。我們在篩選人才的時候,特別害怕一件事情,怕污染了篩選的環境。

什麼叫污染?如果小時候有的人開小灶,請優秀教師做家教,另一個孩子接受的是貧乏的教育。受了特別好小灶的這些人,容易把一些天分很好的同齡人比下去,雖然他在這個階段顯得不錯,但如果他沒有這個潛力,日後做了學者,再怎麼努力,也還是不行的,那麼這就讓天分高的就失去了機會。

我們現在不再搞小升初考試,搞就近入學。一個目的是減輕負擔,其實還有一個潛在的作用,就是在初期選拔的時候,儘可能不要污染選拔的環境。如果早期的教育是極不平等的,對選拔會有很大的干擾。

不要以為我們派個三兩支、乃至七八支少年球隊,到了巴西、到了德國、到了西班牙,中國日後的足球就有希望了。有頂級潛力的孩子,一定要在大面積當中產生。十萬個孩子最後有可能組成了中超的20支足球隊。當初腦門上可沒帶著標籤,眼睛再好的足球教練,也不可能在13歲、14歲、15歲看出來,這個小子是日後的內馬爾,沒門。

我以為無論是學習數理化、自然科學,還是培養足球的人才,日後的潛力是不易識別的,要大面積篩選,不要污染篩選環境。少年期的教育很難平等,但不要過分地不平等。

中國足球不是一個木桶,是一個盤子,為什麼是個盤子,我前面我講了五點:中國人不熱愛足球,我們是個偽球迷國度;中國是個足球人口小國,且短期內多不了;我們的球員也不熱愛足球,不冷不熱的在那兒踢球,因為少年的時候一直在做"足球作業",那不是一個令他瘋狂的遊戲;我們的管理者不做基礎建設,投機取巧,污染了篩選的環境。

這樣,我們的路越走越窄。

04

三副藥方

第一,小學、初中開展五人制足球。

大家要知道足球是城市文化,足球從來就不是鄉間文化,鄉間人可以踢球,但是足球從它產生、從它在全世界鋪開,就是城市文化。

我們的小學、初中,只能、必須發展五人制足球,不要好高騖遠,我們沒有場地。五人制足球還可以開展。踢五人制足球挺好。技術上的五大要素:停、傳、帶、過、射,帶球與過人的訓練,大小場地幾乎一樣。停、傳、射稍微打些折扣,因為高球少一些。

第二,初中以後,將中國足球的搖籃設置在大批職業學校中。

以前,中國競技體育的搖籃設置在從少年體校到省市青年隊的一條龍之中。後來我們反省中國體育人才的生產機制,越來越認識到這不是一個好的方式。

其一,我們培養出的體育人才,性格不獨立,人格不成熟,知識結構極度狹窄,除了自己的項目什麼也不懂。原因是從年齡很小的時候,就脫離了普教系統,運動隊裡成分單調,沒有各色少年。我們不是希望他練體育的時候,幾何、外語學得多好,是希望他在普教系統當中,在心智上獲得全面發育,受到同齡的非體育生的良性影響。

其二,競技體育人才的選拔極其殘酷。絕大部分受教者最終不能成為專業運動員。在傳統的培養機制中,他們落選後沒有一技之長,難以安身立命。

所以,今後中國很多競技體育項目的人才應該在學校,而不是少體校——青年隊中產生。那麼,哪一種學校,將成為日後選擇的關鍵。

我認為中國的職業學校應該是中國的體育、文藝人才的搖籃。職業學校多數建在城市郊區,那裡要搞出幾塊足球場,相對容易。職業學校應該兼容一個大的教育項目,培養中國的體育人才。這些人才不要放在高校,不要放在高中,放在中職這兒好。

高等學校要承擔為中國培育科技頂級人才,兵在精不在多。大多數初中畢業生應該進入職業學校,學點技術,安身立命。我認為中國應該好好搞中等職業教育,孩子學個普通的技能,比如裝修,學廚藝,一年、兩年就拿下來了,但是職業學校的年頭還是要多一些,最起碼三年。

中國的教育必須分流。有的人智力很高,適合學習,還有的人抽象思維能力不算太高,但是有些工作他做得特別好,比如汽車修理,比如廚師,比如唱歌,比如足球。人除了智力高下的差距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分流,喜歡念書和不喜歡念書,後者的比重非常之大。喜歡念書的人去念書,不喜歡念書的人不要去念書,沒什麼不好,我們應該讓他們渡過一個愉快的青少年時代,吃好喝好玩好,然後有一個安身立命的手藝,這就挺好了。

還應該讓中國體育人才在這樣的環境裡發育。每個職業學校當中,都應該,也可以有一支很好的足球隊。我想不出一個更好的環境,能容納1500支15—17歲的少年足球隊。2015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1.12萬所,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601.25萬人。

第三是教練的問題。

我說中國8—17歲這個年齡段當中,應該有十萬個接受較好足球訓練的人。十萬足球人,相當於五千支足球隊。這個年齡段的人,不是天天訓練,更不是天天需要專業指導,有時就是自己踢。假如一個教練指導三支足球隊,則五千支球隊需要1700名專業教練。我們上哪兒找這些夠格的教練?沒有這些足球教練,振興中國足球,就純屬大躍進和扯犢子。

中國是個地道的足球小國。其中一個體現就是,我們的足球文化非常稀薄。這次衝進世界盃的兩支球隊,一個摩洛哥,一個突尼西亞。

正巧前兩個月,我到這兩個國家去旅遊。看到街面好多孩子在踢球,大西洋海灘上,踢球的人可能倒四位數,至少是大三位數,少年、青年,還有成年,不計其數的人在那兒踢球,踢得都有模有樣。都是一些普通少年,但看他們的腳法,腳底拉球,左拉右拉,轉身過人,都非常嫻熟,國內中小學中很難看到,更不要說街面上。

足球文化為什麼會稀薄?競技體育與學校、社會,曾經是隔絕的兩個系統。搞專業對個體意味著飯碗,足球人才用武之地少而又少,學校和社會不需要這樣的人才,退役後基本轉行。統計一下,這些年退役的專業足球隊員,多少人轉業,多少人繼續從事足球工作。這可不是無足輕重的數據。

在國外,在足球文化發達的國家,我相信足球專業人退役後在社會上做足球教師的甚多,融入社會做的非常好。所以一些小國,它的足球文化絕不稀薄。街面上十歲的孩子腳法那麼好,哪兒學來的?有地方學,有地方看。我們沒地方學,你找不著跟誰去學。足球文化貧瘠到極點。

我在網上看到有報導,馬雲談中國足球,他說"中國懂足球的人有500萬人",這個數字荒誕到極點,如果有500萬人懂足球,足球文化含量這麼樣濃厚,哪裡會是今天這樣。我們某個領域的頂級人才能張嘴說出這個話來,與基本的國情不沾邊。

05

教育中的智育與體育

回到教育上面,我認為中國的教育有兩個誤區。

其一,在體育和智育上太不平衡,中國的教育過於輕視體育,過於重視智育;

第二個誤區,雖然重視智育,但是錯誤地理解了什麼叫智力。智力絕不意味著把多少知識注入到你腦子裡,智力的本質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時候也意味著提出問題的敏感性,能不能發現問題。

體育是非常要緊的事情。首先要說體育能讓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一定不要狹隘地理解這個。體育鍛鍊你學會控制你自己的身體,控制你自己的身心。控制自己的起點莫過於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

對於管理者和教師們,體育的追求從來就有兩個面向,一個追求的是里子,是本質,野蠻其體魄,培養英雄情結,培養自強精神。體育追求還有一個面子,就是獎盃、金牌。

里子和面子,別本末倒置。體育要不要追求面子?即使是競技體育的非正式比賽中,大家較的什麼勁?要面子,十幾歲的孩子們踢這場球,也要爭勝,這是這個遊戲的題內之意。贏了才有面子。可見面子與里子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我們的榮譽心支撐著我們去努力,想法贏你,競技體育本質就是這樣的,是要見輸贏的,但最後我們得到的發育是發育我們的里子。而當我們把我們的競技體育徹底地視為追求國家的面子,學校的面子,要的是金牌獎盃,麻煩真的是太大了。

我們今天討論的一個問題是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能進入世界盃。我是從這兒說起的。但是結尾的時候,我想說,這個其實是很次要的,這個面子應該是發育里子的副產品。我們應該好好學習足球誕生地英國,他們的注意力、他們的著力點,完全是放在里子上。面子有了更好,面子沒有無所謂。如果我們都能把認識端正,從里子做起,從學生的體育做起,我們不進世界盃怎麼了?而且唯有從學校體育做起,我們大概才能和世界盃的距離更近一點。

這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謝謝。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搜狐教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203/1703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