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杜耀明:「動態清零」引起恐慌 積極共存走向明天

作者:
打破循環往復的唯一辦法,就是做好抗疫準備,積極地與病毒共存。一直以來,政府主要以更多約束更大懲罰指導社會抗疫,除了出席權貴生日宴的高官外,一般都嚴厲對付違令者。時移勢易,當局理應改弦易轍,將更多責任交給個人、家庭、社群,由他們擔當主力,監測病毒傳播、保障個人衛生、照料輕症患者等,而政府則將力量集中於提供家居防疫意見及支援、應付重症和長者需要、支持社區互助以至引入更多資源(如私營醫療系統)參與抗疫工作。

第五波疫情擋不住,香港正陷入與病毒共存的狀況,不以執政者的主觀意志而轉移。

眼下的疫情不用詳述,從病例檢測遠遠落後於需求、上萬密切接觸者被迫居家隔離、以千計確診者在家久候多天仍未送院等跡象看,本港的醫療系統已不勝負荷。加上無法追蹤的病毒傳播鏈多不勝數,大量病毒源頭和傳染網絡均無法查證,「動態清零」的要求——早發現、早處理、早治療——根本辦不到,更不要說徹底「清零」了。

「動態清零」是高成本製作,不單社會代價高昂,更需要投入極大量資源,而且不容有失。「動態清零」全程由政府主導及操作,由檢測、治療到日常活動,市民只能跟從指示,是類似社會主義的管治模式,集中統一又不計成本,議會沒有異議聲音,政府更是救萬民於水火的希望、力量以至英雄,不過如今失手的話,市民難免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疫情發展至今,疏漏百出,特區當局才如夢初醒。

當局應付Omicron變種病毒的防疫措施不堪一擊,更暴露其運籌失算和無能為力。Omicron傳染力超強,可避過疫苗的免疫預防,在疫苗注射率高的國家如以色列、新加坡,確診數字每日經常有上萬人,當局早該掌握情況並且全面備戰,奇怪是,現在港府除了大肆渲染新病毒傳染力高,以便「動態清零」出師有名,卻不同時安定人心,以數據說明,大多年輕及已注射疫苗者即使染病也是症狀較輕。

更莫名其妙是,當局既然執行「動態清零」,也該貨真價實,配備充足人手和資源,怎可能杯水車薪,各樣服務都捉襟見肘?過去一周,覆核檢測結果每天只能應付千多個而已,圍封強制檢測更要市民輪候多個小時,還有隔離和治療的病床供應只得七千左右,床位嚴重短缺,社會一片恐慌,醫護前線也陷於苦戰。當局迫於形勢,抗疫由集中防禦和治療,變成居家抗疫,「動態清零」已名存實亡,香港人準備不足下被迫與病毒共存。

特區政府的無能為力更清楚寫在牆上。一是自認山窮水盡,只有向中央求援,大量派員提高檢測能力,並且加速興建臨時隔離及醫療中心,安置全部確診者及密切接觸者。不過,Omicron傳染力強,以新加坡為例,即使疫苗注射率高達九成,過去七天有接近八萬個確診者,若病發期大約七天,新建的醫療中心起碼需要八萬個床位,還未包括隔離檢疫使用的地方。以彩虹邨人口一萬八千人計,臨時醫院需要四個半彩虹邨的容量。

倘若全民檢測,後果更不堪設想,再以新加坡為例,檢測者中有15%左右確診染疫,即使保守估計,香港採取全民檢測所得的確診比率只及上述的三分一,以香港人口七百五十萬計,染疫人數約達三十八萬人,亦即需要二十一個彩虹邨才夠用。試問中央要派多少人,特區當局又如何覓地才能成事?

更大問題是特區當局欠缺反省能力。「動態清零」除了動用大量資源並且社會付出高昂代價,其成效也成疑。即使做到全民檢測,也假設檢測結果全部準確,以逐一抽出全部確診者,待病例歸零,社會又再重新開放,但除非香港「清零」後永遠與外界隔絕,否則病毒總會捲土重來,到時是否再來一趟封城全民檢測,清走所有病例,然後再開放、直至新一波疫情又再封城,如是者周而復始,沒完沒了?

其實打破循環往復的唯一辦法,就是做好抗疫準備,積極地與病毒共存。一直以來,政府主要以更多約束更大懲罰指導社會抗疫,除了出席權貴生日宴的高官外,一般都嚴厲對付違令者。時移勢易,當局理應改弦易轍,將更多責任交給個人、家庭、社群,由他們擔當主力,監測病毒傳播、保障個人衛生、照料輕症患者等,而政府則將力量集中於提供家居防疫意見及支援、應付重症和長者需要、支持社區互助以至引入更多資源(如私營醫療系統)參與抗疫工作。

不錯,香港採用中國大陸同樣的抗疫政策,或有助兩地儘早通關。不過,是否通關的關鍵,更在於兩地能否持續控制疫情,而「動態清零」既不保障疫症永久告終,也不保證兩地同步「清零」,又有誰可知道哪天可以通關,又可通多久呢?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218/1710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