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為什麼有的孩子遇事不敢告訴父母?背後原因讓人心疼

只要能包容孩子,懂得關心孩子的父母,才會贏得孩子的心,才會讓孩子願意靠近,願意敞開心扉。

微博上有條熱點#7歲男孩打籃球手臂摔成7字型#,怕家長責罰耽誤1小時才告知。

那是在湖南長沙,7歲男孩在跟夥伴打籃球時摔倒,把手給摔折了,成了「7」字型。

看著那彎曲的手,隔著屏幕都覺得疼,而他卻生生地忍了一個小時,才跟父母說。

很難想像,孩子在這1個小時裡,是多麼地疼痛難忍,而內心又是多麼的害怕父母責罰,才能忍了那麼才跟父母說。

因為他晚了一個小時才告訴父母,當父母送他去醫院時治療時,醫生說再晚點來就要殘廢了。

無法估量這孩子對父母的恐懼是有多深,才會在受傷那麼嚴重的情況下,都不敢在第一時間跟父母說。

或許在孩子心中,父母的責罰,比他受傷所帶來的痛苦還要嚴重。

其實類似的事常有發生,前段時間一位11歲女孩家中失火,因為害怕父母責罵,喝農藥輕生。

當時小女孩一個人在家,父母在外幹活,二樓的電路老化導致火災,燒得面目全非。

小女孩害怕父母回來罵她,就喝下農藥輕生,幸好最後被搶救回來。

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覺得很痛心。

作為父母,不應該是孩子最信任、最愛、最敢靠近人嗎?怎麼就成了孩子心中最恐怖的存在?成了孩子出事都不敢求助的對象?

出事就被罵的孩子不敢說

在知乎上有一個扎心提問:為什麼受傷了卻不敢告訴父母?

一位網友的回答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這位網友說:「我受傷了不敢告訴父母,是因為我爸第一時間會先罵我,不管對錯都是先否定我再加上各種罵。

然而這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跟他們講是想得到安慰,而不是又一次的傷害,所以基本上不是要死了的那種狀況,我都不會跟他們溝通。」

短短的幾句話,道出了多少心酸和無奈,作為孩子,誰不想有事第一時間找父母,尋求幫助或者安慰。

可當每次開口時,都被責罵一頓,試問哪個孩子遇到事情還會願意說呢?事情本身就對自己造成了傷害,而跟父母說後更是雪上加霜,誰受得了。

沒有哪個人,喜歡在遇到問題向對方求助時,不僅沒有幫助自己,甚至連一句安慰都沒有,反而被訓斥一通的。

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寫道:「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孩子遇到事情,不是不想跟父母說,很多都是被罵怕了不敢再說。

我小時候在外面玩,被一根釘子戳破了腳底,出了很多血,我選擇獨自忍受,一個字都沒跟家長提,因為一說肯定會被罵。

我還被貓咬過,但因為害怕被罵,至今沒有將這事情跟家長說。

卻一直擔驚受怕,而且從不敢吃鵝肉,因為聽說被貓狗咬了吃鵝肉就會狂犬病發作。

孩子遇事不敢對父母說,內心的煎熬、無助和恐懼,只有他才知道。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事,第一時間就責罵時,孩子的傷害真的不可估量,甚至是永久性的。

不被理解的孩子不想說

前段時間,網絡上很多網友在討論一個話題:對父母報喜不報憂。

很多網友吐露的都是不願意給父母報憂的心聲,其中一位網友說:

「其他人我不清楚,但我得到最多的是挖苦。家人會質問你,為什麼這件事都做不好,為什麼別人都能解決,你就只能哭鼻子,為什麼別人能掙那麼多錢,而你就不行?

確實,報喜的時候,所有家庭的反應都是一樣的,但真正報憂的時候,有多少人真的能得到家人溫柔的鼓勵和支持,又有多少人像我一樣,因為害怕更為傷人的挖苦,而選擇閉嘴?

其實有時候不往家裡報憂,只是怕得到更多傷害。」

有人說,一個孩子寧願自己承受痛苦,也不願意跟父母說,這說明父母與孩子的相處出現了問題。

事出必有因,很多父母責怪孩子,有事也不跟他們說。其實沒有意識到,是自己把孩子訴說的欲望給熄滅了。

很多父母,只會站在上帝視角,來審視一件事的對錯,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不能理解孩子在這件事上,會受到怎麼樣的傷害,只會一味地指責。

這種來自父母的不理解,甚至是帶給孩子二次傷害,自然會導致孩子遠離父母。

心理學博士托馬斯·戈登發現:不接納性語言會將孩子從我們身邊推開,讓孩子不再願意和父母交流。

作為孩子,其實是非常希望父母能夠理解他,能夠體會到他內心的感受的。

如果連父母都不能信任他理解他,他會覺得自己孤獨無援,內心受到很大的傷害,最後只能選擇沉默。

做到這3點,才不會抹殺孩子的分享欲

孩子的分享欲很重要,這會讓父母能夠更多地了解孩子,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那平時在和孩子相處時,該怎麼做,才會讓孩子願意靠近,出了事敢於第一時間跟父母說呢?

1、不要凡事都責罵

很多父母,都會有種習慣,就是孩子有問題,或者出事時,第一時間出口的話往往都是責罵。

其實,當孩子遇到事情時,最沒用的就是責罵。

你以為責罵能讓孩子長記性,其實責罵,只會讓孩子害怕,下次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都不敢再告訴父母。

還不如在孩子打碎碗時對他說:「孩子,沒關係,碎了我們收拾乾淨就好了,注意不要割到手哦。」

這樣一種包容關心的態度會讓孩子很安心,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積極性。

在孩子摔倒時,輕輕地問一聲:「摔疼了嗎?有沒有受傷?」這樣的關心話語,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心。

孩子遇到事情,是希望得到幫助或者是安慰,而不是責罵。

只要能包容孩子,懂得關心孩子的父母,才會贏得孩子的心,才會讓孩子願意靠近,願意敞開心扉。

2、不要凡事挑對錯

有的父母很喜歡挑刺,不管孩子做什麼,都喜歡用對錯來衡量。如果孩子做法沒有按照要求來做,就認為他是錯的。

比如孩子把鞋子左右兩邊反過來穿,父母就會說你這樣是不對的要換過,不然我不給你出門。一定要讓孩子必須按照常規操作,那才是正確的。

孩子不合群,喜歡自己玩,父母就會對孩子說,你這樣是不對的,你要出去結交朋友才行。

其實,很多事情沒必要分個對錯。只要他自己穿得開心,他喜歡怎麼穿就怎麼穿,他又沒有影響到別人。

我兒子有段時間就是,喜歡把鞋反著穿,喜歡穿兩個不用的鞋子襪子,我都隨他來,開心就好。

另外孩子喜歡自己玩,還是喜歡跟朋友一起玩,都是他的選擇,這不存在對與錯,只是每個人的選擇不同而已。

很多事情都是一樣的,只要不是選擇性問題,沒必要非得分個對錯。

3、關注孩子的感受

有一次武志紅老師的親戚向他求助,說孩子不願意去學校,不管怎麼勸說都沒用。

最後在她的逼問下,孩子才說出實情。

原來孩子的英語成績不好,英語老師脾氣暴躁,經常當著同學的面訓斥他,讓他很沒面子,所以不想去學校。

這位媽媽聽後,非但沒有顧及到孩子感受,還對他說老師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這話表面上看沒毛病,可在孩子內心,卻會覺得媽媽並沒有體會到他在這件事上的一個感受。

他老是被老師當眾訓斥,這是嚴重挫傷了他的自尊心,讓他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

最後武志紅老師親自打電話給孩子,詢問了老師訓斥他的過程,然後對他說:

「你英語沒學好這是你的問題,而老師發脾氣當全班面訓斥你,這就是老師的不對,你不用自責、有心理負擔。」

就是這樣一番話,孩子覺得自己得到理解了,自己的感受有人懂,很快就說自己願意繼續去學校。

多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很重要,當孩子遇到問題,不要總看事情表面,多考慮考慮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去理解他。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提出:當孩子確實有問題需要糾正時,有愛的父母會採取坦誠的方式,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他的感受,最後才會利用恰當時機,在孩子願意聽的情況下講道理。

所以,不管什麼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都需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讓我們的不恰當言行,導致孩子與父母產生隔閡,甚至是關上心門。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304/1716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