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烏克蘭游擊戰有多神?

烏克蘭戰爭發展至今,並未以速戰速決方式結束戰爭,反而陷入持久戰局面,烏克蘭人的游擊戰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值得國軍效法。

烏克蘭戰爭發展至今,並未以速戰速決方式結束戰爭,反而陷入持久戰局面。烏克蘭人是怎麼做到的?在這場戰爭中,國軍除了延長役期與後備動員之外,還有什麼可以做的?我們發現烏克蘭人的游擊戰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或許這才是國軍應該做的。

烏克蘭的分散式游擊戰

烏克蘭戰爭已經蔓延到了城市,也打響了游擊戰。令人意外的是,俄羅斯大軍居然沒有在游擊戰中占到上風,為什麼呢?因為烏克蘭用的是新形式的「分散式游擊戰」。分散式游擊戰之所以能成功有兩方的援助:烏克蘭軍隊與人民支持分散式游擊戰、來自於美國和北約的情報支援。

根據公開資料,俄方裝甲車和戰車被摧毀了1700多輛,還有數名俄軍將領被擊斃。即使是10年伊拉克戰爭和20年阿富汗戰爭,都沒有過這麼多次成功的游擊戰。到底烏克蘭怎麼做到的?

首先,烏克蘭國防部情報部門建立了一個APP;其次把烏軍化整為零,大約以一個班為一個打擊單元;最後,讓每個烏克蘭人都變成偵察兵,只要有人在家附近看到俄軍行蹤,就會拍照上傳到這個APP裡面,接著這個情報就會傳送給附近的打擊單元,迅速埋伏並伺機偷襲俄軍部隊,許多落單的俄軍因此被襲。當然,群眾的能力是有限的,更精準的情報還是得靠美國和北約的支援,而且同樣也是分散式游擊戰模式。

一旦美國和北約的衛星和電子偵察機監測到俄軍的動向,就會向附近的烏軍傳達,美軍指管系統的AI會提供最佳的攻擊方式,附近的烏軍打擊單元就會去執行任務。看起來,這種打法的確可以拖慢俄軍的進程、並避免大規模的傷亡。

幾個結論

第一,國軍(台灣)不妨仿效烏克蘭建立一個戰情的APP,在未來的戰爭中讓每個台灣人都成為偵察兵,即時通報戰情。

第二,在戰時國軍應該放棄固有陣地與重武器,以大約10人為打擊單元,攜帶近戰武器(例如刺針或標槍飛彈等)和通信器材,立即轉入游擊戰模式,因為這些陣地與重武器必然成為共軍消滅的目標,留之無益。

第三,國軍應該立即在城鄉和山林安排能夠容納這些小股部隊的地方,至少在要有形式上的規劃。

第四,國軍網路與通信系統必須有備份。只要戰爭開打,共軍第一個要消滅的必然是國軍網路與通信系統,沒有了通信網路系統,怎麼讓台灣人變成偵察兵呢?

戰時轉入游擊戰

在烏克蘭戰爭中,極少聽到烏軍成建制的被殲滅,反而是俄軍經常被襲擊,甚至於多名將領被擊斃。主要的原因是烏軍化整為零分散在各處,雖然我們無從得知烏軍分散了多少部隊在外,但從公布的結果來看,分散兵力能夠避免大規模的殲滅戰。

現在國軍所遂行的是陣地作戰,即所謂的「後備守土、常備打擊」,各作戰區和各外島獨立作戰。由於兩軍的強弱與眾寡差異,這根本就是有利於共軍的「不對稱作戰」。正面作戰不可行,只有轉入游擊戰模式,才有可能拖延戰局,等待援軍到來。

從陣地戰轉入游擊戰,也就是從兵力集中的陣地戰快速機動到游擊戰位置。從烏克蘭戰爭的經驗來看,烏軍大約以10人編組一個基本打擊單元,很顯然,這應是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美軍訓練烏克蘭軍隊的成果。難怪最近國軍在城鄉戰和延長役期中,屢屢傳出美軍的指導影子。

轉入游擊戰模式、放棄陣地與重武器裝備,表示過去的建軍備戰形同虛設,陸軍要的M1A2戰車、海軍正在建設的潛艦和水面艦、空軍所爭取的F-35、還有更多的飛彈系統,是不是都打了水漂?可能是如此,若真要「料敵從寬」,我們不就是應該如此假設嗎?這才是「打什麼有什麼」的表現!我們現在討論的,正是在什麼都沒有的情形之下怎麼回擊。

游擊戰的安排

游擊戰的前提是必須分散兵力,形成多個打擊單元。這些打擊單元提前隱蔽散布在城鄉陰暗處,特別針對城鎮能源、交通、通信樞紐、金融、新聞、醫療、政府機構和居民密集點等要害地區,等共軍進入射擊範圍內突然打擊。游擊戰不太可能速戰速決,敵軍除了包圍、短兵相接等戰鬥,還可能採取斷水和斷電等手段,瓦解我方精神與士氣。

參加巷戰的可能是職業軍隊、民族主義戰士、志願人員,他們意志必須非常堅強,然而在一個70年沒有戰爭經驗、生活安逸的台灣社會裡,誰願去送死?除了戰鬥人員,游擊戰還必須得到市民的實質支援,例如站崗放哨、押送俘虜、後勤支援、輸送傷患等。

一旦在戰場失利,必須立即後撤到山林之中隱藏起來,等待下一場戰鬥。遂行游擊戰期間不能忘記通信的重要,沒有通信的支持,無法重新聚集這些散兵游勇。在很多情況中,所謂的練兵除了必要的戰鬥技能,還包括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訓練。

最後我們要提及特種部隊(傘兵)的功能。傘兵在戰爭中無法扮演更多的角色,其最佳的去處就是提前進入游擊戰的戰鬥位置,先期準備游擊戰所需之後勤補給與醫療,並接應進入的小股部隊。

必須維持網路與通信系統暢通

按照美軍特種部隊在敘利亞戰場的經驗,美軍特種打擊單元直接由特戰部隊指揮,不會發生多頭馬車的情形。而國軍特戰部隊由陸軍特戰指揮部管轄,後備部隊卻由防衛後備動員署管轄,中間還夾個可以調動轄區內所有部隊的作戰區司令部。

若以特種部隊為中心擴大組建後備部隊,誰來指揮這些班級的打擊單元?誰來決定打擊目標?即使進行「打帶跑」戰術,後撤地點與時機由誰來決定?或是讓他們自由發揮,只要能達到騷擾消耗敵軍的目標即可?這些問題都必須事前規劃妥當。

未來游擊戰的資料鏈終端必須下降到打擊單元,甚至於到單兵、車輛、野外、高樓和班指揮所,才可能在全地形中快速移動並執行任務。還有,台灣地形破碎、狹窄複雜,在其間活動互聯困難,常備兵、後備兵和特種部隊彼此羈絆於城鄉,簡直不敢想像這個混亂的場景。

指揮鏈與通信系統問題可能需要求助於美軍,否則,假設國軍各級指揮體系被毀的情況之下,實在無法有效的對抗。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國戰會論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331/172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