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情感世界 > 正文

97年大齡女孩,1年相親300個「男朋友」

用一年的時間相親300個潛在男友,是種怎樣的體驗?

最近,有個年輕人就做了這樣一件事。97年的大齡女孩「人間清醒卡羅蘭」用自己多年總結的「脫單資料」,在300個潛在對象中,精準鎖定了理想型,並對其展開了一系列的考察,最終成功脫單。

她的經歷和這份「脫單資料」也因此受到了網友們的熱議和追捧。

為了脫單,年輕人到底有多拼?我們採訪了「人間清醒卡羅蘭」——

這份脫單資料,其實就是把我多年的戀愛經驗進行復盤總結,找到脫單的方法論,用魔法打敗魔法。分享出去之前,我沒想到會在短時間內獲得如此多的關注,而且其中不乏優秀的年輕女性。

這讓我想到了上海的實習經歷。當時我接觸的前輩們多是那種職場大女主形象——衣著光鮮、妝面精緻、高學歷、高收入。但是,相處久了,你會發現她們有一個共性就是單身。

很多城市上班族們的社交圈子多是在逐年縮小,依靠熟人社會脫單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30多歲的女性走入相親市場,所要面臨的刁難遠比想像得要多。

工作占據了職場女性大部分的時間,當你每天忙到焦頭爛額的時候,連日常社交都難以維護,更別提還要走出去認識異性。

其實,很多人對感情並沒有清晰的規劃,或者不清楚自己到底要找一個怎樣的伴侶。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模糊感會越來越強,最後演變成「差不多得了」。

大家希望找到勢均力敵的另一半,結果卻是無解,因為剛才提到的這三個問題,讓她們很難真正地接觸足夠多的樣本,更別提萬中選一了。

長期單身且有意願脫單的人,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行動上的矮子,語言上的巨人」。我們潛意識裡期待天降良緣,但是現實不是電視劇,沒有編劇會為你包辦一切。

我一直屬於「未雨綢繆」型,有了這些觀察後,我決定提早開始「布局謀劃」。

有意識地進行戀愛復盤,是我從大學就開始做的功課。比如我為什麼分手?戀愛中我的需求是什麼?我究竟喜歡什麼樣的人?

這些經歷給我的反思是,價值觀和現實層面的匹配是需要在心動之前就「前置驗證」的,否則會在投入太多後才發現彼此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雙向消耗是很沒有必要的。

網際網路上也曾流行過一些不明覺厲的脫單模型教程,但是,大部分都是紙上談兵或者過分網際網路思維,可操作性太弱。

我的這份脫單資料是無數實操的總結,男女通用。我認為,可借鑑性是很強的。

卡羅蘭製作的「對象考察表」,得到年輕人的追捧。

我把異性關係分為四個層面:普通朋友、好朋友、男朋友以及人生伴侶。

然後把每個維度再細分,同時定量標準化。比如對方的某種表現是否要一票否決?如果覺得不錯,到底是6分、8分還是10分?

一票否決欄目設置的目的主要是想要幫助大家不要重複犯錯,從過往的戀愛經歷里復盤和總結經驗。當然,6、8、10隻是一個參考分,執行的時候需要靈活判斷。

「男友層」的考察,卡羅蘭在資料中給出了具體的考察場景。有人認為,這樣的做法,讓脫單失去了魅力。也有人表示,這些要點提示幫自己捋清了思路。

這四個分類是層層遞進的,符合了普通朋友到好朋友的條件,才能晉級到男朋友乃至生活伴侶,大家按照資料中提到的一些因素,可以直接進行權衡。

另外,我要特別分享一下MBTI(十六型人格測試),這也是我能夠在一年時間面試300個人的主要原因。

MBTI已經成為年輕人的通用社交語言,通過人格測試,可以更快速地get對方是否是自己的那杯茶。

我與陌生人一般都是通過MBTI開始聊天,如果對方不了解MBTI,我雖不會直接劃掉,但是好感度已經大大降低了。這個方法單純是我個人偏好,我會認為了解MBTI的人可能是更關注自我精神世界的同齡人。

我自己有明確的MBTI類型偏好,這都是通過與身邊朋友相處測試出來的——與我關係不錯的人多分布在N系(偏理想主義),而S系(偏現實主義)則是可以合作但是很難深入溝通的。

所以找對象的時候我也會有意識地參考這一偏好。遇到S系的人,初步了解發現對方身上沒有特別吸引我的點,我會直接說明——「或許我們更適合做朋友。」

有人認為MBTI是偽科學,我覺得沒必要過分嚴肅,這不過是年輕世代的交友話題。

這份資料之所以獲得這麼高的反饋和熱度,是因為它像一份高考必考習題冊。真正面臨考試的人,可以根據我的羅列清晰地查漏補缺。沒有這種壓力的人,會覺得這份資料很荒謬。

學習資料終究是紙上談兵,接下來你需要的不斷豐富樣本庫,也就是實操環節。

在今天,很多人還是本能地牴觸網戀,認為不靠譜。但是對於網絡原住民來說,他們從小生活在網際網路上,社交APP就是最基本的交友方式。

我屬於資深網際網路脫單用戶,讀書的時候就開始致力於用各種社交app擴大搜索範圍,甚至還用過大廠人脫單的公號。

緣分是很奇妙的東西,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擴大社交圈子,就要想辦法另闢蹊徑。找對象是一個概率問題,你給自己畫的範圍越大,找到更合適的可能性就越大。

正式步入職場前一年,我在社交平台上匹配了300多人,轉化到微信的有40多人,最終線下見了3人。之後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察,確定了我的MR.RIGHT。

我的奔現率並不高,但是在第三次就可以精準找到理想型,這也得益於我的「脫單資料」。

交友app上,年輕人更習慣用一串神秘字母來表達自己的性格

去年,我和男朋友是在網上相識。很巧,他的自我介紹使用的也是十六型人格,他是ENTJ,是我很喜歡的一種類型。於是,我們就開始從MBTI聊起,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聊到了各個階段的人生規劃。

網聊階段,他最大的魅力就是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目標,且我們都認為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創造價值和幫助他人。這樣契合的人,我很久沒遇到過了。

卡羅蘭分享的「男友100問」,也得到不少年輕人的關注。

從隨意聊天到發現彼此有太多的相同之處後,他主動提出想要推進這段感情,於是我們開始系統性地聊一些「嚴肅」話題。

我把這個環節稱為「線上理論考試模塊」。大概有兩周的時間,我們每天都會在電腦前互相碼字提問,從戀愛觀、戀愛經歷、未來規劃、人生觀、價值觀到消費觀等,日均大概保持兩千字的輸出。

我喜歡思路清晰的男性。有男生跟我說他喜歡善良的女孩,我覺得善良是個相對且模糊的概念。我跟男朋友聊理想型的時候,他會分一定要有的特質、一定不能有的問題以及錦上添花的條件。通過這種細節也能看出他的性格和處事風格。所以,網戀時有效溝通是非常重要。

線上理論模塊之後就是「線下面試」環節。

卡羅蘭對線下見面的場景和考察方式進行了羅列。

前期的密集聊天,讓我們有了一見如故的感覺。線下見面主要考察的是兩人如何配合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比如有情緒差的時候,大家的反應如何,以及組織能力、溝通能力還有相處的實感……

如今,我們已經穩定交往一年,過程並非沒有矛盾,只是因為我們前期深入的溝通,很多矛盾都可以快速化解,而且這種碰撞反而加深了感情。

所以,前期溝通越深入,後期的契合度會越高。考察對象絕對是一門值得下功夫的學問。

網戀有風險,奔現需謹慎,通過社交APP擴大搜索範圍時,踩雷的可能性也很大。

在尋愛的過程中,我就遭遇過兩次欺騙,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是在英國留學期間遇到的高學歷「海王」,我們稱他為a先生吧。

a先生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男性,本科清北,當時在牛津讀博,網聊階段,他給我的感覺就是很有想法和能力,聰明且風趣。

我們見面後聊得還不錯,但是分開後他就開始了迷惑行為,不主動也不拒絕,黏黏糊糊的,像是多線操作的海王。

我覺得,同時接觸多個潛在對象可以接受,但前提是要坦誠且接觸有度。

對他有了懷疑後,我做了特別福爾摩斯的行為,很快我就發現了他有多個微信號,且使用假名與我交流。於是,我火速拉黑了他信,江湖不見。

這是網戀奔現特別常見的案例,但是,我覺得交友方式沒有錯誤,尋愛也沒有錯誤。只不過這個過程就是掃雷,只有不斷實踐,總結反省,才能堅持到上岸,當然,所謂上岸只針對有脫單需求的朋友。

當我發出這份「脫單資料」後,也得到了一些印象深刻的反饋:

有姐妹私信我說,她也做過類似的總結,看了我的資料之後查漏補缺,感覺思路更清晰了——這就是我的目的。

其實,現在年輕人的脫單方式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愛情越發變成一種玄學,我們也會嘗試著從中找到明確的解法。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401/1729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