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相濡以沫 蘇軾為她寫詩詞最多

作者:

明·崔子忠《蘇軾留帶圖》(局部)

蘇軾娶過兩位妻子,彼此之間感情深厚,可惜都未能相攜以老。而作為蘇軾的侍妾,王朝雲卻是蘇軾為之寫詩最多的女人,她被蘇軾稱為「天女維摩」。

欲把西湖比西子

1071年,蘇軾在杭州擔任通判,負責刑獄和司法。在一次宴會上,他認識了王朝雲。朝雲是杭州錢塘人,1063年出生於貧寒之家,因有姿色,能歌善舞,精通樂器,後成為西湖歌伎。古代稱以歌舞為業的女子為伎,「伎」是技藝、才能之意。

雖過早混跡江湖,12歲的朝雲卻出落得清新脫俗。據說「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詩,就是蘇軾邂逅朝雲而得靈感所寫。後來蘇軾為朝雲贖身,將其收養為家中侍女。

每次蘇府宴客,蘇軾都會讓善彈奏琵琶的朝雲獻曲。黃庭堅曾作詩云:「儘是向來行樂事,每見琵琶憶朝雲。」

朝雲乖巧,善解人意,與蘇軾續弦王閏之相處甚好。初來蘇家,朝雲不通文墨,蘇軾後來教她識字念書。朝雲對書法很感興趣,一次蘇軾外出,朝雲給蘇軾寄了一封迴文錦書,蘇軾不禁欣喜賦詞。

1079年黃曆七月,身為湖州太守的蘇軾以作詩「譏切時政、謗訕朝廷」之罪被抄家逮捕。從湖州押往汴京,行程二十多天,這位名動天下的大才子,一路非常辛苦,然後被投入御史台監獄,期間蘇軾曾試圖縱身江流,也曾打算在獄中自盡。而王閏之和家人當時非常驚懼,17歲的朝雲幫助王閏之照料她的兩個小兒子。

御史台常年烏鴉聚集,又稱「烏台」,蘇軾這一案,便稱為「烏台詩案」。因太祖趙匡胤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當時的曹太皇太后又出面力挽,坐牢103天、幾被砍頭的蘇軾,最後躲過了大劫,得以從輕發落,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佳人相見一千年

翌年正月初一,在差吏押解之下,蘇軾與長子蘇邁淒涼上路,前往謫地黃州。朝雲後也隨王閏之到了黃州,與劫後餘生的蘇軾會合。

團練副使比七品芝麻官還要小,相當於現在民間自衛隊副隊長,職位低微,沒有實權。蘇軾形同流放,被限制居住自由,不得任意他往,一家人生活困頓。

在朋友的幫助下,蘇軾得到數十畝曾作軍營的荒廢土地,在黃州城內東南,地勢西高東低,黃州人稱之為「東坡」,蘇軾以此作為別號,自稱「東坡居士」。蘇軾帶領家人,開荒種田以補生計。

謫居黃州四年多,歷經生死大劫的東坡常與佛印禪師及繼連大和尚往來,開始「歸誠佛僧」。在妻子和朝雲的陪伴下,蘇軾感到快樂而滿足,這段苦日子也成就了蘇軾一生創作的巔峰。

朝雲荊釵布衣,悉心照料著蘇軾,毫無怨言。19歲時,朝雲由侍女變成了侍妾。

蘇東坡曾攜朝雲同游黃州朝天門樓。時天邊一輪新月高掛,蘇東坡問王朝雲,乞巧良夜,你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朝雲深情答道:「天下女子皆向織女祈求才智技藝,此夕我只祈求織女保佑我與先生永不分離,再不受別離之苦。」

蘇軾曾以「佳人相見一千年」,表達願與朝雲歡好永諧、天長地久的美好願望。無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喪子之痛

1083年,朝云為48歲的蘇軾生下一子。暮年得子,喜不自勝的蘇軾給新生兒子取名為遁兒,「遁」有吉、遠遁世外之意,蘊含了蘇軾對宦海沉浮的厭倦。

遁兒滿月之時,給嬰兒洗身,蘇軾感慨昔日名躁京華,而今落得如此境地,便作一首《洗兒詩》自嘲: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遁兒不到1歲時,蘇東坡接到汝州團練副使的詔令,全家啟程去往任地,途中遁兒中暑,不幸夭亡。東坡無比自責,悲痛寫下:「忽然遭奪去,惡業我累爾!……歸來懷抱空,老淚如瀉水。」

「知我者,唯有朝雲也。」

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請求先到常州居住。從1085年到1093年,蘇軾仕途幾度沉浮。年幼的宋哲宗即位後,高太后臨朝稱制,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他被召回朝,任禮部郎中。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他升至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後因諫議不見容於朝,1089年蘇軾外調杭州,兩年後又被召回朝,不久又因政見不合,蘇軾被外放潁州。

性情豪放的蘇軾,因暢論己見而遭遇仕途坎坷。偌大的蘇府,也有不少的侍女、僕婦、婢妾,唯朝雲最解蘇軾心意。一次,蘇軾退朝回家,指著自己的腹部問身邊的人:「你們誰知道我這裡面有些什麼?」有人答「文章」,有人說「見識」,蘇軾均搖頭,朝雲笑道:「您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蘇軾捧腹大笑:「知我者,唯有朝雲也。」

「天女維摩」

1094年蘇軾再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為寧遠軍副節度使。此時,王閏之已離世。見蘇軾難再復起,惠州又是蠻荒瘴毒之地,蘇軾身邊眾多的侍兒姬妾就都陸續散去。唯朝雲不畏生活艱苦,誓願跟隨蘇軾南遷,他們翻山越嶺到了一千五百里外的嶺南。當時31歲的王朝雲風華正茂,而蘇軾已近花甲之年。

到惠州後,東坡與朝雲相依相扶,患難與共。一起種樹養花,一起作詩游湖,一起煉丹尋道。蘇軾感激朝雲的不離不棄,他將朝雲與白居易的侍妾作比,同為舞伎出身,當初白居易年老體衰時,寵妾絕情離去,留下白居易孤老無依,而自己卻得到朝雲的照顧,蘇軾備覺欣慰,視朝云為「天女維摩」,即純潔不染的人間仙子。

蘇軾與朝雲相知最深,舉手投足之間,他們便可瞭然對方心思。蘇軾所寫的詩詞,朝雲最懂個中含義。來惠州的第二年秋,落木蕭蕭,朝雲唱《蝶戀花‧春景》為蘇軾解悶,每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她就想起蘇軾淪落天涯的境遇,同感在心,淚下不能已,悲傷得唱不下去。蘇軾問其原因,朝雲說:「妾所不能竟者,『天涯何處無芳草』句也」。蘇軾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開始傷春了!」朝雲因蘇軾之悲而悲,因蘇軾之喜而喜,兩人心意相知相通。

1096年春,朝雲生日,蘇軾特地請來幾家熟人為朝雲慶賀,表達對朝雲的深情,並親自作《王氏生日致語口號》,這種文字,一般只是在非常隆重的場合才使用的。

早在蘇軾為徐州太守時,朝雲曾跟泗上比丘尼義沖學《金剛經》。在惠州,朝雲又成為當地名僧的俗家弟子。蘇軾曾作詩,寫到當時一心禮佛的朝云:「阿奴絡秀不同老,天女維摩總解禪。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扇舊姻緣;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陽雲雨仙。」

蘇軾感嘆著朝雲撇下舊日的水袖歌扇,如今像玄女維摩一樣忙著頌佛煉丹,而且對佛教禪意已有深悟。也許丹成之時,朝雲就會得道成仙,追隨我(蘇軾)到海上仙山逍遙。他希望朝雲不要像巫山神女那樣,留戀俗世的情愛。

紅顏早逝,佳人已杳

到惠州不到兩年,朝雲染上瘟疫,身體日漸羸弱,雖拜佛念經、尋醫煎藥,終耐不住嶺南悶熱惡劣的氣候。彌留之際,朝雲神智清醒地口頌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頌完這四句偈,朝雲氣息漸弱,芳魂逐天,年僅34歲。

蘇軾尊朝雲遺願,於紹聖三年八月三日,將她葬在棲禪寺松林中東南直大聖塔。

朝雲葬後第三天,突起暴風狂雨,次日早晨,蘇軾帶著小兒子蘇過前去探墓,發現墓東南側有五個巨人腳印。於是蘇軾再設道場,為朝雲祭奠。

在《惠州薦朝雲疏》中,蘇軾寫道:軾以罪責,遷於炎荒。有侍妾朝雲,一生辛勤,萬里隨從。而既葬三日,風雨之餘,靈跡五顯,道路皆見。是知佛慈之廣大,不擇眾生之細微。敢薦丹誠,躬修法會。伏願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世界。湖山安吉,墳墓永堅……

《朝雲墓志銘》裡,蘇軾贊朝云:敏而好義,事先生忠敬若一。

銘文如四句禪謁:浮屠是瞻,伽藍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歸。浮屠、伽藍是梵語,意指寺廟,此處是說朝云為虔誠的佛教徒,皈依於佛。辛苦一生,最後被神佛點化,朝雲也是大幸。

朝雲死前所念是佛家「六如」,後來棲禪寺的和尚為紀念朝雲,在其墓上築六如亭。傳說蘇軾曾在此寫下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惠州冬月,嶺上梅花盛開如昔,而佳人已杳,59歲的蘇軾借梅花悼朝雲,寫下婉約的宋詞《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素麵常嫌粉污,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朝雲死後八年,蘇軾又寫《朝雲詩》悼念,中有一句「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透露出蘇軾對佛法的深刻體悟。詩中,蘇軾認為自己與朝雲之情緣來自前世,而今朝雲已逝,情緣了斷,情債已還;「彈指三生斷後緣」,是說朝雲生前奉佛至虔,去世前頌「六如」偈語,東坡認為她已達涅盤,擺脫了輪迴之苦。如果是這樣,蘇軾感嘆,二人即使有來生,也無緣再續彼此的情緣了。

朝雲去世後,蘇軾再不復聽朝雲曾彈唱過的那首《蝶戀花》。

參考資料:

《蘇軾文集》

毛晉《東坡筆記》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417/173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