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說過:「會活的人,或者是取得成功的人,其實都懂得兩個字,那就是'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這世上,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捨得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清醒。
能舍之人,才能獲得。
①
舍貪婪,得知足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老漢以砍柴為生,有一天老漢砍柴渴了,就找了個小泉眼喝水。突然老漢看到水裡有閃閃發光的東西,撿起來後感覺像是金沙。老漢就撿了一些,第二天去集市找人鑑定後賣了一筆錢。
從這以後,老漢每天都去小泉眼旁邊撿一些拿去賣,日子過得慢慢好了起來。老漢守口如瓶,誰也不說,每天只是默默等待著撿幾顆金沙。
老漢有個好吃懶做的兒子,看到老漢慢慢有錢了就去跟蹤自己的老爹,發現秘密後就埋怨老爹太保守太傻。
並說:小泉眼裡每天都噴幾顆金沙太少了,我們擴大後就會噴很多金沙,然後我們就發大財啦。於是就拿了鋤頭把泉眼擴大,結果泉眼越挖越大,水最後太大,把爺倆個衝進了山澗摔死了。
老子曰:咎莫大於不知足,禍莫大於貪得。
有些人擁有了穩定的生活,進一步想追求安逸;擁有了安逸的生活,還要追求奢侈的物質享受。
殊不知得到需要的,是福;貪圖過多的,是累。
人活著,就要懂知足,適可而止,這樣才能常樂心寬,生活坦蕩。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不是貪得無厭,而是知足常樂。
②
舍煩惱,得自在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
他們找到一些不同年齡段的調查者,讓這些人把未來七天內所有憂慮的「煩惱」都寫下來,然後投進「煩惱箱」中。
三周後,心理學家打開這個「煩惱箱」,讓所有調查者逐一核對自己寫下的每項「煩惱」。結果發現,其中九成的煩惱不會發生。
更有意思的是,心理學家把調查者們餘下的一成「煩惱」,重新投入箱中。
等再過了三周,調查者們發現,自己以前認真擔憂過的煩惱,早就消失殆盡。
盧梭曾言:「我們的悲傷,我們的憂慮和我們的痛苦,都由我們自己引起的。」
人,的確是這樣,快樂的事情,也許很快就忘記;但痛苦的煩惱,則一直記在心裡。想得太多、顧慮太多,人生就會很疲憊。
人生難事,如流雲過千山,本就一場夢幻。好的壞的終成往事,舍下煩惱,萬般自在。
人生一世,苦也一程,樂也一程,我們都應該舍下煩惱,留白三寸,輕鬆自在的迎接未來的生活。
③
舍怨恨,得解脫
莫言曾在《講故事的人》演講中,提及自己此生最痛苦的一件事情。
在他小時候,有一次他跟著母親去地里撿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撿麥穗的人紛紛逃跑。
可母親裹著小腳,跑不快,被一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抓住了,狠狠地扇了母親一個耳光。並沒收了莫言和母親很辛苦才撿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
多年之後,那個打人的人已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有一次莫言在集市上遇到他,正準備衝上去教訓他一頓,卻被母親拉住了。
母親眼神堅定地對他搖搖頭:「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同一個人。」
我們這一生總會有些過去難以忘懷,那些深深糾葛在我們心中的怨恨,像是無根的火苗,每到夜深人靜時就越燒越旺。可往往越是怨恨,生活越會是一團糟。
看過這樣一句話:這個世上最好的報復不是怨恨,而是放下、算了吧。在我的世界裡,你已經是過去式,往事隨風,愛恨清零。
放下別人的過錯,解脫的是自己的心,舍下對他人的怨恨,積累的是自己的福氣。
人生路上,只有學會放下,才能擁有更多;只有懂得舍取,才能更好的得到。
懂得取捨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與成熟。